说“为X而X”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countst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d)为……而……。‘为’不能加‘了、着’。~祖国而战。~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e)为了……而……。前后用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表示转折。‘为’后必加‘了’。 ~了进攻而防御。~了前进而后退。~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没有谈到“为X而X”格式,但其结论对我们考察“为X而X”仍有参考意义。本文语料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一、“为X而X”中的“X”
  
  1.“X”为动宾短语。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还有“为吃苦而吃苦”“为读书而读书”“为复关而复关”“为写爱情而写爱情”“为播洒知识而播洒知识”“为喝酒而喝酒”“为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赚钱而赚钱”“为作诗而作诗”“为罚款而罚款”“为抓市而抓市场”等。
  2.“X”为名词。例如: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这不大合我们读者的口味。
  还有“为形式而形式”“为笔墨而笔墨”“为学术而学术”等。
  3.“X”为动词。例如:可是,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还有“为改而改”等。
  4.“X”为形容词。例如:但是如果丢掉了高雅的审美趣味,背离了原作的内容主旨,为新而新,为异而异,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追新了。
  还有“为高级而高级”等。
  5.“X”为动名兼类词。例如:结果,总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形式而形式。
  还有“为反抗而反抗”“为议论而议论”“为讨论而讨论”“为积累而积累”“为搬迁而搬迁”“为开放而开放”“为改革而改革”“为组建而组建”“为集约而集约”“为曝光而曝光”“为收藏而收藏”等。
  
  二、“为X而X”的句法特征
  
  1.充当的句法成分
  “为X而X”格式主要是作宾语。例如: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这不大合我们读者的口味。
  2.“为X而X”对句类的选择
  “为X而X”一般用在否定句中,也可用在假设句中。极少用在肯定句中,即使在肯定句,大多也表示语义的否定。(句中有其他的否定表现形式)
  例如:
  否定句:不为管理而管理,不为部门而管理,管理应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假设句:但是如果丢掉了高雅的审美趣味,背离了原作的内容主旨,为新而新,为异而异,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追新了。
  肯定句:结果,总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形式而形式。
  3.“为X而X”的后续句
  在有“为X而X”的句子中,“为X而X”很少单独出现。其后续句和“为X而X”在语义上存在以下关系:
  (1)“为X而X”是因,后续句是果(导致的结果)。
  例如:林永宁谈到这里不禁深为感慨:当我们为生产而生产时,产品是滞销的。
  (2)否定“为X而X”的目的,肯定后续句的目的。
  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3)否定“为X而X”的做法,提出后续句的做法。
  例如:不为管理而管理,不为部门而管理,管理应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4.“为X而X”格式的完全形式
  为了指称方便,我们把前后“X”分为“X1”和“X2”。事实上,“为X而X”是有所省略了的格式,X1和X2并不同形。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认为“为”表示原因或目的,没有谈到“为X而X”格式。我们认为,“为X而X”中的“为”也是表示原因或目的,“为X而X”和“为……而……”存在一定关系。也就是说,“为X而X”是从“为……而……”发展而来的,人们借用“为……而……”的框架来表达其他的语义。
  (1)“X1”和“X2”的补足形式
  “X1”的补足形式为:X1的目的(原因)
  “X2”的补足形式为:(从事/实行/参加等)X2
  所以,“为X而X”的完全形式应该是“为(了)X1的目的(原因)而(从事/实行/参加等)X2”。
  例如:“为学术而学术”=为了学术的目的而从事学术活动
  “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活着的目的而(去)活着
  (2)“为X1”和“而X2”的关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为……而……”前后关系分为目的关系和转折关系两种。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前进而倒退等。“为X而X”中,“为X1”和“而X2”之间只有目的和行为的关系,而没有转折关系。例如:“为生产而生产”意即“为了生产的目的而去生产”,“为艺术而艺术” 意即“为了艺术的目的而去从事艺术活动”,“为讨论而讨论” 意即“为了讨论的目的而参加讨论”等。
  5.“为X而X”格式的共现副词
  (1)否定副词:不(能/要)、没有。例如:有些消费者并不是为吃而吃,上馆子的目的主要为了聚聚、聊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2)程度副词:决、绝、更。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2)范围副词:并、全、都。例如:张老并不是那种为收藏而收藏的“有闲阶层”,他之收藏纯粹是缘于对体育事业的热爱,至于成“家”则是顺其自然。
  
  三、“为X而X”格式的语义倾向
  
  在2.2中我们注意到,“为X而X”大多用于否定句中,也就是说,其语义倾向为否定。也可以用于肯定句,但整个句子的语义也倾向或蕴涵否定,或者语义上带有某种消极结果。有两种表现形式:
  (1)直接用否定词否定“为X而X”,这是大多数形式。
  (2)导致某种消极结果,人们常识上也认为是否定的。
  当然,还有一些“为X而X”句不具有否定性倾向。例如:第三个是为读书而读书,也就是基于兴趣而读书,为了自己人格持续地发展而读书。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否定性倾向的肯定句中的“为X而X”,主要是为了强调“X”一个目的,而不在意其他外在因素,例如:“为读书而读书”,强调仅仅为了“读书”自身这一个目的而读书,而不要在意“读书”的功利目的。否定句和带否定性倾向的肯定句中的“为X而X”主要是否定“X”的一个目的,而且还要在意其他外在因素。例如:“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强调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自身这一个目的而赚钱,而且还要取之有道和追求精神价值。可见,前者是一种单纯目的关系,后者是一种加合目的关系。
  因此,从总体上说,我们认为“为X而X”的语义倾向为否定。
  
  四、结语
  
  (一)“为X而X”格式是从“为……而……”发展而来的。“为……而……”格式反映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动作行为。“为X而X”格式,无论是肯定语义还是否定语义,都是用来强调目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为X而X”格式是有源的。
  (二)“为X而X”中的“X”尽管是能产的,但也并非是开放的类。从第一节的分析知道,进入“为X而X”格式中的“X”,语义上必须是[+目的/结果],凡是[-目的/结果]的“X”都不能进入这一格式。数量上以五个字以下为宜,超过五个字为不可接受。形式上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但X是短语时句子似不可接受。
  (三)“为X而X”格式满足了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时为了强调单纯目的关系或者强调加合目的关系。同时,为了表达的简洁有力,就借用了“为……而……”格式来表达“为X而X”的语义。人们为追求某种目的,达到某种于人们有利的结果,通常用肯定性语气来表达。目的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或不完全时,人们也往往用最简洁和有力的否定形式来表达,“为X而X”恰好提供了这一形式。
  
  参考文献:
  [1]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商务印书馆,1981.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5.
  
  (罗伯东 王永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N的A”结构是相对于“A的N”结构的一种“易序和变位”。即把“聪明的弟弟”“骄傲的孔雀”这种普通的偏正结构易序而为“弟弟的聪明”和“孔雀的骄傲”。修饰性定语变位为中心语,中心语变位为修饰性定语,这是现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这种易序和变位使形容词受到了强调,使人或事物的某种特性更加突出,给人强烈的印象或美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别有洞天的语言结构。  “N的A”这种语言结构主要在艺术语
期刊
引言  对于“V+够”结构,吕叔湘(1999)认为是“动结式”,赵立江(1998)认为“够”作动词的补语。他们的观点基本相同,也就是“V+够”结构是“述补”结构,他们都认为“V+够”结构“多用于不情愿和不如意的事”(赵立江,1998),“多含不耐烦的语气”(吕叔湘,1999)。我们有这样的例子:  (1)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  (2)她大概是在哪儿玩够了,踩着点儿回班。  在例(1)中看不到
期刊
一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除了在宏观的修辞交际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外,在微观的话语组织及其评价原则层次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汝东先生提出的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即“正确”“准确”“适切”和“恰切”。  “选词、择句研究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修辞在微观文本层面的多种原则,也就是修辞的微观原则”“准确、鲜明、生动”说;“准确、连贯、简练生动”说;“得体、
期刊
礼貌原则是促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之一。委婉语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 它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照顾听话人的利益,而采用含蓄、温和、婉转的语言来代替直言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效果。委婉语的表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而“礼貌原则几乎存在于人类社会有言语交际活动的任何时间和地方”。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试图找出礼貌原则的具体准则在一
期刊
现今,随着东北民间文学的广泛推广,东北方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得到了社会上较多的认可,出现了一度兴盛的模仿热潮。对于“忽悠”这个词,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大话西游东北话版也流行已久……但是,多数人对东北话的了解只限于知道东北方言词汇、“东北味”(主要是说话较大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就连东北人自己也经常会很自豪地说,“东北话跟普通话是最接近的”,有时甚至会说,“如果不说方言词汇,那就是普通话
期刊
一、“走X”用法的扩展情况    “走红”和“走俏”两词是由动词性语素“走”分别与形容词性语素“红”和“俏”构成的述补式复合词。起初,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走X”仅限于“走红”和“走俏”两个,近年来逐渐增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所附录的《新词新义》中新添了“走低”“走高”“走强”“走软”等四个。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又新增了“走偏”“走热”“走软”等三个。这几个词确
期刊
引 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着呢”的用法,由于语法结构很相似,很多留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他们的阅读和听力理解都带来一些麻烦。在现有文献资料中,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V+着”和“V+着呢”的用法,对“adj+着呢”的用法研究很少,有的文章只是略有提及。本文试结合语料,对“V+着呢”和“adj+着呢”这两种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做简单分析。    一、“V+着呢”与
期刊
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向学生说教外,教师的一举一动更是深切地影响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若能充分利用和善于使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的态势语言,不仅可以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且会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声胜有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举止得体。课堂上,教师举止得体不仅是展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
期刊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9月下旬刊刊登了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一文。作者开篇写道:“同族词过去称为同源字或者同源词,我们根据徐通锵先生的观点,称之为同族词。它指称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这句话,虽然表述有些模糊,但大体是对的。接下来,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雪’的同族词的义项分类”,第二部分为“‘雪’的同族词的构成类型及其用法举例”。这就有疑问了:同族词的义
期刊
《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刊发了张莉、刘伟丽二位先生《说“吧”》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作者认为:“吧”族词这一类新词的大量产生,是由于汉语在新词产生过程中对外来语“吧”语音语义的重新约定、“吧”偏移了原语言“bar”语义而形成的。在感叹作者对现实语言的敏感和深厚的语言理论功底的同时,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这种新词产生现象真的是一种“个例”吗?这种语言现象在整个词汇系统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一种什么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