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d)为……而……。‘为’不能加‘了、着’。~祖国而战。~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e)为了……而……。前后用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表示转折。‘为’后必加‘了’。 ~了进攻而防御。~了前进而后退。~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没有谈到“为X而X”格式,但其结论对我们考察“为X而X”仍有参考意义。本文语料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一、“为X而X”中的“X”
1.“X”为动宾短语。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还有“为吃苦而吃苦”“为读书而读书”“为复关而复关”“为写爱情而写爱情”“为播洒知识而播洒知识”“为喝酒而喝酒”“为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赚钱而赚钱”“为作诗而作诗”“为罚款而罚款”“为抓市而抓市场”等。
2.“X”为名词。例如: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这不大合我们读者的口味。
还有“为形式而形式”“为笔墨而笔墨”“为学术而学术”等。
3.“X”为动词。例如:可是,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还有“为改而改”等。
4.“X”为形容词。例如:但是如果丢掉了高雅的审美趣味,背离了原作的内容主旨,为新而新,为异而异,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追新了。
还有“为高级而高级”等。
5.“X”为动名兼类词。例如:结果,总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形式而形式。
还有“为反抗而反抗”“为议论而议论”“为讨论而讨论”“为积累而积累”“为搬迁而搬迁”“为开放而开放”“为改革而改革”“为组建而组建”“为集约而集约”“为曝光而曝光”“为收藏而收藏”等。
二、“为X而X”的句法特征
1.充当的句法成分
“为X而X”格式主要是作宾语。例如: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这不大合我们读者的口味。
2.“为X而X”对句类的选择
“为X而X”一般用在否定句中,也可用在假设句中。极少用在肯定句中,即使在肯定句,大多也表示语义的否定。(句中有其他的否定表现形式)
例如:
否定句:不为管理而管理,不为部门而管理,管理应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假设句:但是如果丢掉了高雅的审美趣味,背离了原作的内容主旨,为新而新,为异而异,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追新了。
肯定句:结果,总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形式而形式。
3.“为X而X”的后续句
在有“为X而X”的句子中,“为X而X”很少单独出现。其后续句和“为X而X”在语义上存在以下关系:
(1)“为X而X”是因,后续句是果(导致的结果)。
例如:林永宁谈到这里不禁深为感慨:当我们为生产而生产时,产品是滞销的。
(2)否定“为X而X”的目的,肯定后续句的目的。
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3)否定“为X而X”的做法,提出后续句的做法。
例如:不为管理而管理,不为部门而管理,管理应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4.“为X而X”格式的完全形式
为了指称方便,我们把前后“X”分为“X1”和“X2”。事实上,“为X而X”是有所省略了的格式,X1和X2并不同形。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认为“为”表示原因或目的,没有谈到“为X而X”格式。我们认为,“为X而X”中的“为”也是表示原因或目的,“为X而X”和“为……而……”存在一定关系。也就是说,“为X而X”是从“为……而……”发展而来的,人们借用“为……而……”的框架来表达其他的语义。
(1)“X1”和“X2”的补足形式
“X1”的补足形式为:X1的目的(原因)
“X2”的补足形式为:(从事/实行/参加等)X2
所以,“为X而X”的完全形式应该是“为(了)X1的目的(原因)而(从事/实行/参加等)X2”。
例如:“为学术而学术”=为了学术的目的而从事学术活动
“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活着的目的而(去)活着
(2)“为X1”和“而X2”的关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为……而……”前后关系分为目的关系和转折关系两种。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前进而倒退等。“为X而X”中,“为X1”和“而X2”之间只有目的和行为的关系,而没有转折关系。例如:“为生产而生产”意即“为了生产的目的而去生产”,“为艺术而艺术” 意即“为了艺术的目的而去从事艺术活动”,“为讨论而讨论” 意即“为了讨论的目的而参加讨论”等。
5.“为X而X”格式的共现副词
(1)否定副词:不(能/要)、没有。例如:有些消费者并不是为吃而吃,上馆子的目的主要为了聚聚、聊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2)程度副词:决、绝、更。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2)范围副词:并、全、都。例如:张老并不是那种为收藏而收藏的“有闲阶层”,他之收藏纯粹是缘于对体育事业的热爱,至于成“家”则是顺其自然。
三、“为X而X”格式的语义倾向
在2.2中我们注意到,“为X而X”大多用于否定句中,也就是说,其语义倾向为否定。也可以用于肯定句,但整个句子的语义也倾向或蕴涵否定,或者语义上带有某种消极结果。有两种表现形式:
(1)直接用否定词否定“为X而X”,这是大多数形式。
(2)导致某种消极结果,人们常识上也认为是否定的。
当然,还有一些“为X而X”句不具有否定性倾向。例如:第三个是为读书而读书,也就是基于兴趣而读书,为了自己人格持续地发展而读书。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否定性倾向的肯定句中的“为X而X”,主要是为了强调“X”一个目的,而不在意其他外在因素,例如:“为读书而读书”,强调仅仅为了“读书”自身这一个目的而读书,而不要在意“读书”的功利目的。否定句和带否定性倾向的肯定句中的“为X而X”主要是否定“X”的一个目的,而且还要在意其他外在因素。例如:“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强调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自身这一个目的而赚钱,而且还要取之有道和追求精神价值。可见,前者是一种单纯目的关系,后者是一种加合目的关系。
因此,从总体上说,我们认为“为X而X”的语义倾向为否定。
四、结语
(一)“为X而X”格式是从“为……而……”发展而来的。“为……而……”格式反映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动作行为。“为X而X”格式,无论是肯定语义还是否定语义,都是用来强调目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为X而X”格式是有源的。
(二)“为X而X”中的“X”尽管是能产的,但也并非是开放的类。从第一节的分析知道,进入“为X而X”格式中的“X”,语义上必须是[+目的/结果],凡是[-目的/结果]的“X”都不能进入这一格式。数量上以五个字以下为宜,超过五个字为不可接受。形式上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但X是短语时句子似不可接受。
(三)“为X而X”格式满足了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时为了强调单纯目的关系或者强调加合目的关系。同时,为了表达的简洁有力,就借用了“为……而……”格式来表达“为X而X”的语义。人们为追求某种目的,达到某种于人们有利的结果,通常用肯定性语气来表达。目的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或不完全时,人们也往往用最简洁和有力的否定形式来表达,“为X而X”恰好提供了这一形式。
参考文献:
[1]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商务印书馆,1981.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5.
(罗伯东 王永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d)为……而……。‘为’不能加‘了、着’。~祖国而战。~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e)为了……而……。前后用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表示转折。‘为’后必加‘了’。 ~了进攻而防御。~了前进而后退。~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了走直路而走弯路,这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虽然没有谈到“为X而X”格式,但其结论对我们考察“为X而X”仍有参考意义。本文语料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一、“为X而X”中的“X”
1.“X”为动宾短语。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还有“为吃苦而吃苦”“为读书而读书”“为复关而复关”“为写爱情而写爱情”“为播洒知识而播洒知识”“为喝酒而喝酒”“为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赚钱而赚钱”“为作诗而作诗”“为罚款而罚款”“为抓市而抓市场”等。
2.“X”为名词。例如: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这不大合我们读者的口味。
还有“为形式而形式”“为笔墨而笔墨”“为学术而学术”等。
3.“X”为动词。例如:可是,现在我是一切为了活,为了活着而活着。
还有“为改而改”等。
4.“X”为形容词。例如:但是如果丢掉了高雅的审美趣味,背离了原作的内容主旨,为新而新,为异而异,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追新了。
还有“为高级而高级”等。
5.“X”为动名兼类词。例如:结果,总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形式而形式。
还有“为反抗而反抗”“为议论而议论”“为讨论而讨论”“为积累而积累”“为搬迁而搬迁”“为开放而开放”“为改革而改革”“为组建而组建”“为集约而集约”“为曝光而曝光”“为收藏而收藏”等。
二、“为X而X”的句法特征
1.充当的句法成分
“为X而X”格式主要是作宾语。例如:他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这不大合我们读者的口味。
2.“为X而X”对句类的选择
“为X而X”一般用在否定句中,也可用在假设句中。极少用在肯定句中,即使在肯定句,大多也表示语义的否定。(句中有其他的否定表现形式)
例如:
否定句:不为管理而管理,不为部门而管理,管理应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假设句:但是如果丢掉了高雅的审美趣味,背离了原作的内容主旨,为新而新,为异而异,那就不是创新而是追新了。
肯定句:结果,总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形式而形式。
3.“为X而X”的后续句
在有“为X而X”的句子中,“为X而X”很少单独出现。其后续句和“为X而X”在语义上存在以下关系:
(1)“为X而X”是因,后续句是果(导致的结果)。
例如:林永宁谈到这里不禁深为感慨:当我们为生产而生产时,产品是滞销的。
(2)否定“为X而X”的目的,肯定后续句的目的。
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3)否定“为X而X”的做法,提出后续句的做法。
例如:不为管理而管理,不为部门而管理,管理应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捆在一起。
4.“为X而X”格式的完全形式
为了指称方便,我们把前后“X”分为“X1”和“X2”。事实上,“为X而X”是有所省略了的格式,X1和X2并不同形。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认为“为”表示原因或目的,没有谈到“为X而X”格式。我们认为,“为X而X”中的“为”也是表示原因或目的,“为X而X”和“为……而……”存在一定关系。也就是说,“为X而X”是从“为……而……”发展而来的,人们借用“为……而……”的框架来表达其他的语义。
(1)“X1”和“X2”的补足形式
“X1”的补足形式为:X1的目的(原因)
“X2”的补足形式为:(从事/实行/参加等)X2
所以,“为X而X”的完全形式应该是“为(了)X1的目的(原因)而(从事/实行/参加等)X2”。
例如:“为学术而学术”=为了学术的目的而从事学术活动
“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活着的目的而(去)活着
(2)“为X1”和“而X2”的关系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为……而……”前后关系分为目的关系和转折关系两种。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前进而倒退等。“为X而X”中,“为X1”和“而X2”之间只有目的和行为的关系,而没有转折关系。例如:“为生产而生产”意即“为了生产的目的而去生产”,“为艺术而艺术” 意即“为了艺术的目的而去从事艺术活动”,“为讨论而讨论” 意即“为了讨论的目的而参加讨论”等。
5.“为X而X”格式的共现副词
(1)否定副词:不(能/要)、没有。例如:有些消费者并不是为吃而吃,上馆子的目的主要为了聚聚、聊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2)程度副词:决、绝、更。例如:不过,郁钧剑喝酒,绝不是为喝酒而喝酒,而是助兴。
(2)范围副词:并、全、都。例如:张老并不是那种为收藏而收藏的“有闲阶层”,他之收藏纯粹是缘于对体育事业的热爱,至于成“家”则是顺其自然。
三、“为X而X”格式的语义倾向
在2.2中我们注意到,“为X而X”大多用于否定句中,也就是说,其语义倾向为否定。也可以用于肯定句,但整个句子的语义也倾向或蕴涵否定,或者语义上带有某种消极结果。有两种表现形式:
(1)直接用否定词否定“为X而X”,这是大多数形式。
(2)导致某种消极结果,人们常识上也认为是否定的。
当然,还有一些“为X而X”句不具有否定性倾向。例如:第三个是为读书而读书,也就是基于兴趣而读书,为了自己人格持续地发展而读书。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不具有否定性倾向的肯定句中的“为X而X”,主要是为了强调“X”一个目的,而不在意其他外在因素,例如:“为读书而读书”,强调仅仅为了“读书”自身这一个目的而读书,而不要在意“读书”的功利目的。否定句和带否定性倾向的肯定句中的“为X而X”主要是否定“X”的一个目的,而且还要在意其他外在因素。例如:“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强调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自身这一个目的而赚钱,而且还要取之有道和追求精神价值。可见,前者是一种单纯目的关系,后者是一种加合目的关系。
因此,从总体上说,我们认为“为X而X”的语义倾向为否定。
四、结语
(一)“为X而X”格式是从“为……而……”发展而来的。“为……而……”格式反映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动作行为。“为X而X”格式,无论是肯定语义还是否定语义,都是用来强调目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为X而X”格式是有源的。
(二)“为X而X”中的“X”尽管是能产的,但也并非是开放的类。从第一节的分析知道,进入“为X而X”格式中的“X”,语义上必须是[+目的/结果],凡是[-目的/结果]的“X”都不能进入这一格式。数量上以五个字以下为宜,超过五个字为不可接受。形式上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但X是短语时句子似不可接受。
(三)“为X而X”格式满足了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时为了强调单纯目的关系或者强调加合目的关系。同时,为了表达的简洁有力,就借用了“为……而……”格式来表达“为X而X”的语义。人们为追求某种目的,达到某种于人们有利的结果,通常用肯定性语气来表达。目的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或不完全时,人们也往往用最简洁和有力的否定形式来表达,“为X而X”恰好提供了这一形式。
参考文献:
[1]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商务印书馆,1981.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5.
(罗伯东 王永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