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课具有探究性的特点,创新意识在科学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发展这些创新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析了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应用,在实验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下面我想结合科学课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科学、接触自然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电和磁》一课时,学生接通了一个简单电路,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实验,学生很快连接好电路进行了第一次探究,他们发现小磁针发生轻微的偏转,断开电流后小磁针不动了,虽然实验现象不是很显著,但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了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紧接着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两次短路大电流,学生可以看到的现象非常明显,这样安排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现象而是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更加强烈了。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合作和团队精神也是学习中必需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而这些活动需要分组、分工来完成。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中有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探究“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如果让一个学生独自完成探究,学生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把这一困难解决。我们可以把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同学按住小车、一个同学计时、一个同学挂垫圈、一个同学发号施令。让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在合作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达到思维的碰撞,激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
三、突破思维禁锢,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問、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同种材料的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比轻的落得快,伽利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提出了质疑,“如果把一个重的球和一个轻的球连在一起,他们下落的快慢是怎样?”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法布尔是世界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童年时代树林里的小虫让他兴致勃勃“为什么腮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的衣裳,是谁在荆棘丛里轻轻歌唱?……”昆虫世界是那么神奇莫测,法布尔的脑海中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最后,他用毕生的精力观察昆虫著成了《昆虫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学生看到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这七色光谱,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听到共振音叉的响声,又会产生为什么那个音叉没有敲也响起来的问题;生活中的电磁炉是怎样给物体加热的等。这些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重视学科竞赛,发展创新能力
毅力是创新能力,但仍需巩固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的科学学科竞赛。例如,“小制作”有“潜望镜”、“万花筒”“水火箭”等;“小设计”主要是图纸上设计,经过努力而能实现的,例如学生根据学校开展的节约用水的活动,设计了“自来水节水器”等;“小发明”看谁能把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实物。每次活动我们都组织学生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每次活动中都能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学期中发给“小诺贝尔奖”,并授予“小科学家”称号。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实验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验中。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自然现象的探究员,做科技创新的小主人。教师也要转变观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H.多尔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
[2] 涂成宏.中国当代科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4] 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应用,在实验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下面我想结合科学课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科学、接触自然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电和磁》一课时,学生接通了一个简单电路,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实验,学生很快连接好电路进行了第一次探究,他们发现小磁针发生轻微的偏转,断开电流后小磁针不动了,虽然实验现象不是很显著,但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了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紧接着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两次短路大电流,学生可以看到的现象非常明显,这样安排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现象而是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更加强烈了。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合作和团队精神也是学习中必需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而这些活动需要分组、分工来完成。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中有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探究“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如果让一个学生独自完成探究,学生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把这一困难解决。我们可以把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同学按住小车、一个同学计时、一个同学挂垫圈、一个同学发号施令。让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在合作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达到思维的碰撞,激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
三、突破思维禁锢,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問、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同种材料的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比轻的落得快,伽利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提出了质疑,“如果把一个重的球和一个轻的球连在一起,他们下落的快慢是怎样?”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法布尔是世界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童年时代树林里的小虫让他兴致勃勃“为什么腮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的衣裳,是谁在荆棘丛里轻轻歌唱?……”昆虫世界是那么神奇莫测,法布尔的脑海中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最后,他用毕生的精力观察昆虫著成了《昆虫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学生看到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这七色光谱,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听到共振音叉的响声,又会产生为什么那个音叉没有敲也响起来的问题;生活中的电磁炉是怎样给物体加热的等。这些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重视学科竞赛,发展创新能力
毅力是创新能力,但仍需巩固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的科学学科竞赛。例如,“小制作”有“潜望镜”、“万花筒”“水火箭”等;“小设计”主要是图纸上设计,经过努力而能实现的,例如学生根据学校开展的节约用水的活动,设计了“自来水节水器”等;“小发明”看谁能把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实物。每次活动我们都组织学生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每次活动中都能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学期中发给“小诺贝尔奖”,并授予“小科学家”称号。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实验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验中。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自然现象的探究员,做科技创新的小主人。教师也要转变观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H.多尔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
[2] 涂成宏.中国当代科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4] 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