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夫卡擅长以“说谎”式方,借用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创造出一个“自我”世界,反映现实的问题和真实的人性。小说《骑桶者》就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冬天,一个饥寒交迫的人,骑着空煤桶飞着前去借煤,结果不仅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女主人用裙子扇到冰山区域。“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米一样熟悉而寻常,但“以飞翔的方式”让读者惊异继而惊醒。我们惊异于作者叙事的荒诞,体察到现实世界的冷漠,惊醒着每个人生存的困顿,即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
一、人性的自卑与懦弱
当穷困潦倒,获取温暖是迫切的,这是人的求生欲望。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匮乏的状态下,骑桶者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才展现在世界面前,和外界发生联系。
首先,做出选择的艰难。他为什么要借煤呢?“煤全部烧光了,火炉里透出寒气”,凸显了困境;“天空是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上苍求助的人”,向上帝祈求煤块是不可能的,意味着精神力量失效。攸关生死,他被迫做出选择。他“必须像一个乞丐”的前去,希望“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借到一铲煤,这样卑微的哀求和惶恐的自我安慰,生动刻画出一个猥琐者形象。
其次,出行方式的荒诞。他为什么骑着桶去呢?他胆怯,害怕与人的正面交锋,处在人群中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冷的街道”,“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在飞的过程中,他都极力避免与人接触,随时准备着飞快的撤离。通过“飞翔”方式,尽管骑桶者有了把“借煤”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但注定是一场悲剧。
作者没有采用“类型化”手法让主人公拧着木桶礼貌而谦卑地去借煤来写一篇“控诉型”小说,而是从心理和行动两个层面,把骑桶者塑造成一个离群索居,偷偷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现实艰辛的孤独者形象,体现了人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
二、爱与沟通的缺乏
借煤的失败,源于他的性格弱点,导致与煤店老板没有正面接触。他骑着会“飞”的木桶停留在空中,声嘶力竭的喊叫。可煤店老板夫妇看到他了、听到他的话了吗?“我”的三次喊叫,对应的是煤店老板三次没有听到。即使煤老板听见,可他依旧拒绝了“一個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我”在喊叫,实际上对话是在煤店老板夫妇之间进行的,可见“我”跟他们没有实质的交流。
文中不断强调视听的不确定性:煤店老板考虑的是煤的价格,即对金钱的追求,骑桶者采用飞翔的方式保护的是脆弱的内心世界。小说结尾处,当“我”被扇到冰山区域时,只能留下一句愤恨的话:“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集中体现了人之间逐渐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距离感,甚至人际关系的对立。这样冷峻的叙述,读者既同情骑桶者的遭遇,也恨其懦弱;虽认识到煤店老板的冷漠,却无法对其谴责;进而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困境。
三、人对自己存在世界的陌生感
“我”透支了勇气去借煤,发现的是煤老板“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把门敞开着”,最后,“我”在老板娘围裙的力量作用下,爬上冰山,与冷酷的现实世界决裂。这是卡夫卡特色的虚构手法。透过“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飞翔的煤桶、老板娘的围裙和远处冰山等语象,我们发现荒诞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陌生的世界:
没有湛蓝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没有高尚的礼仪和优雅的风度,没有爱与沟通;贫贱者卑微自嘲着,有产者自私冷漠着,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壳里或者城堡里,默默承受着人性的异化。它隐喻了现代人对所在世界的陌生感以及被迫蜷曲在家园中的宿命。
个人的自卑与懦弱,外部世界的强大与陌生,人在自我和外在的双重压迫下,会逐渐成为一个孤独的失语者。关照现实社会,人是现代化链条上的一颗螺钉,无法也不能像骑桶者那样自我封闭甚至与世界决裂。我们可以批判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但仍需不断承受现实的苦痛并进行自我救赎。因此,我们应该多一些勇敢,多一份温暖,关注自己、他人与社会,消除“人与世界不通融”的鸿沟,抵御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困扰。
李萍,湖北大冶市第六中学教师。
一、人性的自卑与懦弱
当穷困潦倒,获取温暖是迫切的,这是人的求生欲望。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匮乏的状态下,骑桶者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才展现在世界面前,和外界发生联系。
首先,做出选择的艰难。他为什么要借煤呢?“煤全部烧光了,火炉里透出寒气”,凸显了困境;“天空是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上苍求助的人”,向上帝祈求煤块是不可能的,意味着精神力量失效。攸关生死,他被迫做出选择。他“必须像一个乞丐”的前去,希望“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借到一铲煤,这样卑微的哀求和惶恐的自我安慰,生动刻画出一个猥琐者形象。
其次,出行方式的荒诞。他为什么骑着桶去呢?他胆怯,害怕与人的正面交锋,处在人群中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冷的街道”,“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在飞的过程中,他都极力避免与人接触,随时准备着飞快的撤离。通过“飞翔”方式,尽管骑桶者有了把“借煤”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但注定是一场悲剧。
作者没有采用“类型化”手法让主人公拧着木桶礼貌而谦卑地去借煤来写一篇“控诉型”小说,而是从心理和行动两个层面,把骑桶者塑造成一个离群索居,偷偷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现实艰辛的孤独者形象,体现了人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
二、爱与沟通的缺乏
借煤的失败,源于他的性格弱点,导致与煤店老板没有正面接触。他骑着会“飞”的木桶停留在空中,声嘶力竭的喊叫。可煤店老板夫妇看到他了、听到他的话了吗?“我”的三次喊叫,对应的是煤店老板三次没有听到。即使煤老板听见,可他依旧拒绝了“一個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我”在喊叫,实际上对话是在煤店老板夫妇之间进行的,可见“我”跟他们没有实质的交流。
文中不断强调视听的不确定性:煤店老板考虑的是煤的价格,即对金钱的追求,骑桶者采用飞翔的方式保护的是脆弱的内心世界。小说结尾处,当“我”被扇到冰山区域时,只能留下一句愤恨的话:“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集中体现了人之间逐渐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距离感,甚至人际关系的对立。这样冷峻的叙述,读者既同情骑桶者的遭遇,也恨其懦弱;虽认识到煤店老板的冷漠,却无法对其谴责;进而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困境。
三、人对自己存在世界的陌生感
“我”透支了勇气去借煤,发现的是煤老板“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把门敞开着”,最后,“我”在老板娘围裙的力量作用下,爬上冰山,与冷酷的现实世界决裂。这是卡夫卡特色的虚构手法。透过“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飞翔的煤桶、老板娘的围裙和远处冰山等语象,我们发现荒诞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陌生的世界:
没有湛蓝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没有高尚的礼仪和优雅的风度,没有爱与沟通;贫贱者卑微自嘲着,有产者自私冷漠着,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壳里或者城堡里,默默承受着人性的异化。它隐喻了现代人对所在世界的陌生感以及被迫蜷曲在家园中的宿命。
个人的自卑与懦弱,外部世界的强大与陌生,人在自我和外在的双重压迫下,会逐渐成为一个孤独的失语者。关照现实社会,人是现代化链条上的一颗螺钉,无法也不能像骑桶者那样自我封闭甚至与世界决裂。我们可以批判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但仍需不断承受现实的苦痛并进行自我救赎。因此,我们应该多一些勇敢,多一份温暖,关注自己、他人与社会,消除“人与世界不通融”的鸿沟,抵御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困扰。
李萍,湖北大冶市第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