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骑桶者》主题浅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n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夫卡擅长以“说谎”式方,借用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创造出一个“自我”世界,反映现实的问题和真实的人性。小说《骑桶者》就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冬天,一个饥寒交迫的人,骑着空煤桶飞着前去借煤,结果不仅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女主人用裙子扇到冰山区域。“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米一样熟悉而寻常,但“以飞翔的方式”让读者惊异继而惊醒。我们惊异于作者叙事的荒诞,体察到现实世界的冷漠,惊醒着每个人生存的困顿,即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
  一、人性的自卑与懦弱
  当穷困潦倒,获取温暖是迫切的,这是人的求生欲望。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匮乏的状态下,骑桶者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才展现在世界面前,和外界发生联系。
  首先,做出选择的艰难。他为什么要借煤呢?“煤全部烧光了,火炉里透出寒气”,凸显了困境;“天空是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上苍求助的人”,向上帝祈求煤块是不可能的,意味着精神力量失效。攸关生死,他被迫做出选择。他“必须像一个乞丐”的前去,希望“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借到一铲煤,这样卑微的哀求和惶恐的自我安慰,生动刻画出一个猥琐者形象。
  其次,出行方式的荒诞。他为什么骑着桶去呢?他胆怯,害怕与人的正面交锋,处在人群中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冷的街道”,“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在飞的过程中,他都极力避免与人接触,随时准备着飞快的撤离。通过“飞翔”方式,尽管骑桶者有了把“借煤”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但注定是一场悲剧。
  作者没有采用“类型化”手法让主人公拧着木桶礼貌而谦卑地去借煤来写一篇“控诉型”小说,而是从心理和行动两个层面,把骑桶者塑造成一个离群索居,偷偷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现实艰辛的孤独者形象,体现了人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
  二、爱与沟通的缺乏
  借煤的失败,源于他的性格弱点,导致与煤店老板没有正面接触。他骑着会“飞”的木桶停留在空中,声嘶力竭的喊叫。可煤店老板夫妇看到他了、听到他的话了吗?“我”的三次喊叫,对应的是煤店老板三次没有听到。即使煤老板听见,可他依旧拒绝了“一個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我”在喊叫,实际上对话是在煤店老板夫妇之间进行的,可见“我”跟他们没有实质的交流。
  文中不断强调视听的不确定性:煤店老板考虑的是煤的价格,即对金钱的追求,骑桶者采用飞翔的方式保护的是脆弱的内心世界。小说结尾处,当“我”被扇到冰山区域时,只能留下一句愤恨的话:“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集中体现了人之间逐渐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距离感,甚至人际关系的对立。这样冷峻的叙述,读者既同情骑桶者的遭遇,也恨其懦弱;虽认识到煤店老板的冷漠,却无法对其谴责;进而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困境。
  三、人对自己存在世界的陌生感
  “我”透支了勇气去借煤,发现的是煤老板“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把门敞开着”,最后,“我”在老板娘围裙的力量作用下,爬上冰山,与冷酷的现实世界决裂。这是卡夫卡特色的虚构手法。透过“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飞翔的煤桶、老板娘的围裙和远处冰山等语象,我们发现荒诞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陌生的世界:
  没有湛蓝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没有高尚的礼仪和优雅的风度,没有爱与沟通;贫贱者卑微自嘲着,有产者自私冷漠着,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壳里或者城堡里,默默承受着人性的异化。它隐喻了现代人对所在世界的陌生感以及被迫蜷曲在家园中的宿命。
  个人的自卑与懦弱,外部世界的强大与陌生,人在自我和外在的双重压迫下,会逐渐成为一个孤独的失语者。关照现实社会,人是现代化链条上的一颗螺钉,无法也不能像骑桶者那样自我封闭甚至与世界决裂。我们可以批判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但仍需不断承受现实的苦痛并进行自我救赎。因此,我们应该多一些勇敢,多一份温暖,关注自己、他人与社会,消除“人与世界不通融”的鸿沟,抵御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困扰。
  李萍,湖北大冶市第六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学生在初中阶段可塑性强,是个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而在正确的个性化阅读方法、方式方面,学生需要语文教师尊重与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在语文阅读的舞台上让个性阅读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个性化阅读注重。因为它可以使学生的累积与生活经验得到充足的调动,使他们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能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与思维中获得。只是,应该如何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行引导呢?有如下几点可以进行。  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由情境
期刊
【摘要】通过长期实践研究,笔者对当今高校中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在本文中提出了“弱势”大学生的概念,归纳了这类大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本位论”理论总结了与他们沟通的策略,对高校管理教师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学生本位论 思政教师 “弱势”大学生 沟通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227-0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高等教育转型后的形势分析,针对高校中使用范围与力度越来越广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查与探索,给出了这种教学形式在高等教育中作用的优劣评价。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多媒体 教学质量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226-02    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招
第一次发现自己个子矮,是在她12岁那年。“六一”前夕,学校照例要举办一台联欢会。选节目那天,她哭着回了家。老师把她在几个女孩子之间换来换去之后,无奈又失望地摇摇头。比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 In October, Ji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散文。1933年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威胁迁居到杭州,这期间生活闲散安逸却又带有些许低迷,此后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往北平,只为再次体验一把故土的秋,正如文中所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整合营销传播是在全球营销领域形成的一套可操作的执行模式。文章在介绍了这种模式的产生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企业成功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的对策,为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整合营销 传播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228-02    1 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  整合营销传播产生在
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出自“鬼才”贾平凹之手。他的笔触虽不如朱自清般清新亮丽,不如莫言般魔幻现实,但在情感上却细致入微、极富哲理,在形式上以拙为美、生动朴实。该文是作者在病榻上写的,饱含了浓厚的情感,凸显了独特的风格,是他个人对母亲的怀念,也可以视作一代人对“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坦诚忏悔。  《我不是个好儿子》记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感情,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下的亲情文化。散文都偏爱叙事,该文同样是由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