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学校体系面临改革压力
欧洲学校(European schools)是由“欧洲之父”让·莫内于1953年发起,由欧盟机构与欧盟成员国政府合作创办,专为欧盟机构官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体系。发展至今,已在欧洲设有14个校区,提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1万人。其宗旨是培养学生成为“思维上的欧洲人”,继承其父辈事业,努力建设一个一体化和充满活力的欧洲。
欧洲学校一直以其较高的教学品质和多语言的教学特色闻名欧洲,特别是其多外语教学,成为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但是,近年来,其面临的危机也逐渐严峻,要求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欧洲议会于2009年3月19日举行题为“欧洲学校体系:流动性与多语言的榜样”公众听证会,听取各利益攸关方对于改革的建议。欧委会副主席Siim Kallas在听证会上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他认为欧洲学校体系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如不进行改革,可能会面临崩溃。目前,各方认为欧洲学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招生规模、经费投入与教学质量矛盾突出。
随着欧盟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入学需求随之增加,加之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在众多欧盟机构云集的欧洲之都布鲁塞尔,仅有的3所欧洲学校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招生数量接近饱和。目前,布鲁塞尔正在筹建第四所欧洲学校,但最早也只能在2012年投入使用。即便如此,还是无法满足入学的需要,已有人呼吁加大投入,开设第五所学校。
第二,办学模式封闭,人为隔离招致社会不满。
欧洲学校所在地的居民对“欧盟官僚”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产生不满情绪。欧洲学校仅招收欧盟机构官员的子女,这些官员收入比普通市民要高出很多,无需向当地政府支付任何收入税,但却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欧洲学校隔离的不仅有普通居民,为欧盟工作的记者、律师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也同样被拒之门外。
第三,“优越感”明显,学生与现实社会差距加大。
欧洲学校的学生均来自欧盟官员家庭,社会背景相似,加之从小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极易滋生“优越感”,自认为是所谓的精英阶层,他们接触到的现实社会非常有限,并且有意识拉开与普通市民的距离,而这与欧洲学校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对于以培养未来欧洲一体化领导人为要务的欧洲学校而言,最终收获的是一批不了解社会现实却高高在上的新一代欧盟官僚。
未来欧洲学校体系的改革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学校体系的运行模式,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
学校所在地居民对其人为造成的“社会隔离”十分不满,加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教育质量悬殊,更加激化成员国和欧洲学校体系间的矛盾。欧洲学校必须开拓新的运行模式,设计和开放面向更多当地学生的课程,满足社会需要。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质量。
针对目前成员国与欧盟在经费投入上的矛盾,双方需要协商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和可行的经费投入机制,以保证欧洲学校能够持续得到稳定的经费来源,在基础设施和教师培训方面得到改善。
第三,开放办学,从欧盟机构所在地推广到所有感兴趣的成员国。
欧洲学校作为教师和学生流动以及语言多样性的楷模,应该把这种模式在欧洲内加以推广,不仅在欧盟机构所在地开设,而且似可推广到其他有条件的成员国。
创造与创新是提高欧洲竞争力的关键
2009年是欧洲“创造与创新年”。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在布鲁塞尔联合举办“大力发展欧洲知识经济”主题辩论会,就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形势下如何推动欧洲创造与创新,加快发展欧洲知识经济进行研讨。欧盟教育文化委员菲格尔(斯洛伐克)、欧洲议会议员帕西里纳(芬兰)、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舒尔曼斯(荷兰)、丹麦阿尔伯格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德瓦尔(丹麦)、“里斯本进程”特别顾问罗德里格斯(葡萄牙)、微软公司欧洲总裁穆赫菲特(捷克)、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马尔滕斯(丹麦)等欧洲知名人士应邀参加,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创造与创新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欧洲政策中心认为,发展欧洲知识经济,事关未来欧洲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形势下,欧洲不能因循守旧,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尤其是体现高水平人力和物质资本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欧盟将2009年定为“创造与创新年”,目的是在全欧大力开展创造与创新活动,帮助欧盟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舒尔曼斯指出,欧盟成立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是及时的,有助于推动欧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欧洲的竞争力。但是应该看到,欧洲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极不平衡,例如,80%瑞典人认为自己从事的是创新性工作,而在欧盟新成员国,这个比例仅为25%。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很快,新兴国家发展迅猛,中国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显然,世界的发展是不会等待欧洲的,对此欧洲要有紧迫感,加快行动步伐。
欧盟教育文化委员菲格尔进而指出,欧洲必须直面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欧洲的未来取决于自身的创造和创新,尤其是危机当头,欧洲需要加快行动,巧妙应对,强化创新意识,以便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
二、创造与创新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里斯本进程”特别顾问罗德里格斯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逐步演变成一场影响全社会的系统性危机,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系统对策。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创造与创新,但这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科技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欧洲需要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财经、管理以及就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创新,以重新构建欧洲能源、信息、社会融合的基础结构。
舒尔曼斯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广泛的,已经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所以欧盟需要拿出全面的解决办法。丹麦阿尔伯格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德瓦尔建议,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应以创新精神加大就业、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三、创造与创新应从教育抓起
微软公司欧洲总裁穆赫菲特指出,创造与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竞争力,但问题是对竞争力理解不同。狭义上说,竞争力主要指经济和科技实力,但广义上看,还应包括教育、文化、知识发展水平。因此,创造与创新还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因为孩子们的未来是由基础教育决定的。欧洲的教育体系应提倡创业,提高研究能力,鼓励创新,引导学生从小就立志做创业者。
兰德瓦尔教授认为,最有创新力的国家具有最全面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平衡发展,而且鼓励终身学习。教育与培训应面向就业市场,尤其是那些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岗位。
菲格尔委员指出,欧洲的教育改革既有体制创新问题,也有转变观念的问题。例如20年前,欧盟发起促进学生跨国流动的“伊拉斯谟计划”,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计划已发展为今天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教育改革计划,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交流机会,因而得到欧洲各国民众的认可。
也有听众在发言中尖锐指出,欧盟倡导的知识经济、创造与创新均无新意,因为欧洲今天存在的许多问题在15年前就已经被看到了,但一个都没有解决。欧洲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质量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欧洲的发展。
四、创造与创新应加大科研投入
欧洲议会议员帕西里纳对实现“里斯本进程”的目标持悲观态度,称目前欧盟27国中只有2个国家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达到占GDP 3%的水平。欧盟决定为创建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仅提供3亿欧元,这远远不够,应至少增加10倍。菲格尔委员则认为,创新不仅需要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对话与合作的机会。
穆赫菲特呼吁欧盟重视技术创新,因为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呈两种趋势,一种靠财富积累,一种是以规模取胜。同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相比,欧洲限于自身条件,在规模上没有优势,必须依靠创新积累财富,以保持自身优势。
有听众在发言中指出,自由经济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应被忽视;对发现和发明重视不够,对保护发明者和商业利益的专利更未提及,这不利于欧洲知识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五、创造与创新应重视文化因素
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菲格尔委员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文化是欧洲的灵魂而无处不在,欧洲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欧洲知识经济的发展应始终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是文化与经贸、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欧洲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欧委会公布《欧洲关键教育数据》(2009版)
2009年7月1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由欧洲教育信息网络(EURYDICE)完成的研究报告《欧洲关键教育数据》(2009版)。该报告对31个欧洲国家(含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及土耳其)的129项教育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同时对欧洲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了分析。
一、义务教育学生数量下降,教师年龄偏高
根据人口测算,到2020年欧盟27国中5~9岁的人口数量将下降11%,而10~14岁人口数量下降更为明显,有的国家甚至减少40%。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将呈下滑趋势,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近年来已经下降5%。
目前,欧洲小学教师年龄绝大多数都介于30~49岁之间,中学教师的年龄更大。不久的将来,欧洲大多数国家将出现大量中小学教师退休,从而出现教师短缺现象。但是,这也将是欧洲调整教师结构,有效规划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体系运行的契机。
二、学前教育入学率上升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学前教育都由教育部负责。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一般都采取收费制。半数以上的欧洲国家学前教育的入学率超过80%,整体上,所有欧洲国家的学前教育入学率都呈稳定上升趋势。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学生至少要完成一年学前教育。
三、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推行改革,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一年或一年以上。所有欧洲国家都相应延长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外语课程的教学时间。这些措施都呼应了欧盟委员会关于提升公民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
四、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性别构成与专业差异明显
欧盟国家1998~2006年间,高等教育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整体数量上升25%,达到1870万人。高等教育学生性别比例并无较大变化,欧盟27国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00∶123。男生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专业为:工程、制造、建筑、科学、数学、计算机。女生数量占优势的专业为:教育、健康和福利、人文艺术。
2006年,在欧洲大学毕业生中,学习社会科学、经济和法律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5%以上,健康与福利专业占14.4%,工程与人文科学略多于12%。而每1000名欧洲居民中,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1人增至2006年的13人。
欧盟委员会要求成员国改革高等教育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以适应欧洲就业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包括开拓多样化的投入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助和保证研究与科研的产出效率等。
五、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保持稳定,高等教育人均经费最高
2001~2006年,欧盟27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维持在5.1%左右。但是,其年均投入也因教育层次不同而有所区别,小学教育的生均投入为4896欧元,中学教育为5663欧元,高等教育达到8388欧元。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仅有平均2.5%的学生选择私立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员经费占欧盟27国教育开支的绝大部分,每年约占71%。
欧盟理事会在2009年初强调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需要加快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育和科研的经费投入质量和效率。
六、重视教师培训,教师职业发展认可度更高
欧盟高度重视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在欧洲大多数国家,教师职业发展被视为教师职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一套连贯的教师与教师培训整体战略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其中,教师地位、工作条件以及配套支持措施都是这套整体战略的组成要素。
绝大多数小学与初级中学教师以及所有高级中学教师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初级教师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帮助新任教师进行课程规划与评估并为其提供培训机会的制度越来越普遍。
七、学校自治成为趋势,家长参与教育程度加深
学校自治已经成为欧洲很普遍的政策。虽然所有国家都把学校自治政策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以及对自治的程度和性质的认识上各国差异较大。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学校在经费使用、教职员工管理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新教师的录用上,许多国家的学校及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有完全的自主权。虽然教师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没有权力,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选择教学方法和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内部课堂评估上有绝对的自由。在绝大多数国家,家长代表参与学校行政委员会或管理机构,为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咨询和建议。在国家层面,一半的欧洲国家都明文规定可设立全国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家长利益。
八、更加重视质量保障外部评估
欧洲国家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国家统一评估标准或标准化测试进行学校外部评估,作为衡量和监控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
绝大部分国家学校的外部评估都由教育督察进行,内部评估由学校教师或者校务委员会的其它成员进行。外部测评以国家选定的某些科目的学生能力测试为基础,特别设计测试方法对教育体系进行监控,这种外部评估越来越重要。
欧洲学校(European schools)是由“欧洲之父”让·莫内于1953年发起,由欧盟机构与欧盟成员国政府合作创办,专为欧盟机构官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体系。发展至今,已在欧洲设有14个校区,提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1万人。其宗旨是培养学生成为“思维上的欧洲人”,继承其父辈事业,努力建设一个一体化和充满活力的欧洲。
欧洲学校一直以其较高的教学品质和多语言的教学特色闻名欧洲,特别是其多外语教学,成为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但是,近年来,其面临的危机也逐渐严峻,要求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欧洲议会于2009年3月19日举行题为“欧洲学校体系:流动性与多语言的榜样”公众听证会,听取各利益攸关方对于改革的建议。欧委会副主席Siim Kallas在听证会上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他认为欧洲学校体系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如不进行改革,可能会面临崩溃。目前,各方认为欧洲学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招生规模、经费投入与教学质量矛盾突出。
随着欧盟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入学需求随之增加,加之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在众多欧盟机构云集的欧洲之都布鲁塞尔,仅有的3所欧洲学校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招生数量接近饱和。目前,布鲁塞尔正在筹建第四所欧洲学校,但最早也只能在2012年投入使用。即便如此,还是无法满足入学的需要,已有人呼吁加大投入,开设第五所学校。
第二,办学模式封闭,人为隔离招致社会不满。
欧洲学校所在地的居民对“欧盟官僚”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产生不满情绪。欧洲学校仅招收欧盟机构官员的子女,这些官员收入比普通市民要高出很多,无需向当地政府支付任何收入税,但却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欧洲学校隔离的不仅有普通居民,为欧盟工作的记者、律师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也同样被拒之门外。
第三,“优越感”明显,学生与现实社会差距加大。
欧洲学校的学生均来自欧盟官员家庭,社会背景相似,加之从小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极易滋生“优越感”,自认为是所谓的精英阶层,他们接触到的现实社会非常有限,并且有意识拉开与普通市民的距离,而这与欧洲学校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对于以培养未来欧洲一体化领导人为要务的欧洲学校而言,最终收获的是一批不了解社会现实却高高在上的新一代欧盟官僚。
未来欧洲学校体系的改革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学校体系的运行模式,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
学校所在地居民对其人为造成的“社会隔离”十分不满,加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教育质量悬殊,更加激化成员国和欧洲学校体系间的矛盾。欧洲学校必须开拓新的运行模式,设计和开放面向更多当地学生的课程,满足社会需要。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质量。
针对目前成员国与欧盟在经费投入上的矛盾,双方需要协商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和可行的经费投入机制,以保证欧洲学校能够持续得到稳定的经费来源,在基础设施和教师培训方面得到改善。
第三,开放办学,从欧盟机构所在地推广到所有感兴趣的成员国。
欧洲学校作为教师和学生流动以及语言多样性的楷模,应该把这种模式在欧洲内加以推广,不仅在欧盟机构所在地开设,而且似可推广到其他有条件的成员国。
创造与创新是提高欧洲竞争力的关键
2009年是欧洲“创造与创新年”。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在布鲁塞尔联合举办“大力发展欧洲知识经济”主题辩论会,就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形势下如何推动欧洲创造与创新,加快发展欧洲知识经济进行研讨。欧盟教育文化委员菲格尔(斯洛伐克)、欧洲议会议员帕西里纳(芬兰)、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舒尔曼斯(荷兰)、丹麦阿尔伯格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德瓦尔(丹麦)、“里斯本进程”特别顾问罗德里格斯(葡萄牙)、微软公司欧洲总裁穆赫菲特(捷克)、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马尔滕斯(丹麦)等欧洲知名人士应邀参加,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创造与创新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欧洲政策中心认为,发展欧洲知识经济,事关未来欧洲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形势下,欧洲不能因循守旧,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尤其是体现高水平人力和物质资本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欧盟将2009年定为“创造与创新年”,目的是在全欧大力开展创造与创新活动,帮助欧盟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舒尔曼斯指出,欧盟成立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是及时的,有助于推动欧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欧洲的竞争力。但是应该看到,欧洲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极不平衡,例如,80%瑞典人认为自己从事的是创新性工作,而在欧盟新成员国,这个比例仅为25%。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很快,新兴国家发展迅猛,中国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显然,世界的发展是不会等待欧洲的,对此欧洲要有紧迫感,加快行动步伐。
欧盟教育文化委员菲格尔进而指出,欧洲必须直面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欧洲的未来取决于自身的创造和创新,尤其是危机当头,欧洲需要加快行动,巧妙应对,强化创新意识,以便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
二、创造与创新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里斯本进程”特别顾问罗德里格斯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逐步演变成一场影响全社会的系统性危机,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系统对策。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创造与创新,但这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科技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欧洲需要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财经、管理以及就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创新,以重新构建欧洲能源、信息、社会融合的基础结构。
舒尔曼斯认为,当前的危机是广泛的,已经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所以欧盟需要拿出全面的解决办法。丹麦阿尔伯格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德瓦尔建议,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应以创新精神加大就业、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三、创造与创新应从教育抓起
微软公司欧洲总裁穆赫菲特指出,创造与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竞争力,但问题是对竞争力理解不同。狭义上说,竞争力主要指经济和科技实力,但广义上看,还应包括教育、文化、知识发展水平。因此,创造与创新还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因为孩子们的未来是由基础教育决定的。欧洲的教育体系应提倡创业,提高研究能力,鼓励创新,引导学生从小就立志做创业者。
兰德瓦尔教授认为,最有创新力的国家具有最全面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平衡发展,而且鼓励终身学习。教育与培训应面向就业市场,尤其是那些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岗位。
菲格尔委员指出,欧洲的教育改革既有体制创新问题,也有转变观念的问题。例如20年前,欧盟发起促进学生跨国流动的“伊拉斯谟计划”,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计划已发展为今天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教育改革计划,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交流机会,因而得到欧洲各国民众的认可。
也有听众在发言中尖锐指出,欧盟倡导的知识经济、创造与创新均无新意,因为欧洲今天存在的许多问题在15年前就已经被看到了,但一个都没有解决。欧洲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教育质量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欧洲的发展。
四、创造与创新应加大科研投入
欧洲议会议员帕西里纳对实现“里斯本进程”的目标持悲观态度,称目前欧盟27国中只有2个国家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达到占GDP 3%的水平。欧盟决定为创建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仅提供3亿欧元,这远远不够,应至少增加10倍。菲格尔委员则认为,创新不仅需要经费投入,更重要的是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对话与合作的机会。
穆赫菲特呼吁欧盟重视技术创新,因为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呈两种趋势,一种靠财富积累,一种是以规模取胜。同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相比,欧洲限于自身条件,在规模上没有优势,必须依靠创新积累财富,以保持自身优势。
有听众在发言中指出,自由经济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应被忽视;对发现和发明重视不够,对保护发明者和商业利益的专利更未提及,这不利于欧洲知识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五、创造与创新应重视文化因素
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菲格尔委员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文化是欧洲的灵魂而无处不在,欧洲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欧洲知识经济的发展应始终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是文化与经贸、文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欧洲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欧委会公布《欧洲关键教育数据》(2009版)
2009年7月1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由欧洲教育信息网络(EURYDICE)完成的研究报告《欧洲关键教育数据》(2009版)。该报告对31个欧洲国家(含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及土耳其)的129项教育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同时对欧洲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了分析。
一、义务教育学生数量下降,教师年龄偏高
根据人口测算,到2020年欧盟27国中5~9岁的人口数量将下降11%,而10~14岁人口数量下降更为明显,有的国家甚至减少40%。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将呈下滑趋势,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近年来已经下降5%。
目前,欧洲小学教师年龄绝大多数都介于30~49岁之间,中学教师的年龄更大。不久的将来,欧洲大多数国家将出现大量中小学教师退休,从而出现教师短缺现象。但是,这也将是欧洲调整教师结构,有效规划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体系运行的契机。
二、学前教育入学率上升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学前教育都由教育部负责。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前教育机构一般都采取收费制。半数以上的欧洲国家学前教育的入学率超过80%,整体上,所有欧洲国家的学前教育入学率都呈稳定上升趋势。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学生至少要完成一年学前教育。
三、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推行改革,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一年或一年以上。所有欧洲国家都相应延长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外语课程的教学时间。这些措施都呼应了欧盟委员会关于提升公民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
四、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性别构成与专业差异明显
欧盟国家1998~2006年间,高等教育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整体数量上升25%,达到1870万人。高等教育学生性别比例并无较大变化,欧盟27国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00∶123。男生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专业为:工程、制造、建筑、科学、数学、计算机。女生数量占优势的专业为:教育、健康和福利、人文艺术。
2006年,在欧洲大学毕业生中,学习社会科学、经济和法律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5%以上,健康与福利专业占14.4%,工程与人文科学略多于12%。而每1000名欧洲居民中,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1人增至2006年的13人。
欧盟委员会要求成员国改革高等教育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以适应欧洲就业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包括开拓多样化的投入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助和保证研究与科研的产出效率等。
五、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保持稳定,高等教育人均经费最高
2001~2006年,欧盟27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维持在5.1%左右。但是,其年均投入也因教育层次不同而有所区别,小学教育的生均投入为4896欧元,中学教育为5663欧元,高等教育达到8388欧元。
在所有欧洲国家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仅有平均2.5%的学生选择私立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员经费占欧盟27国教育开支的绝大部分,每年约占71%。
欧盟理事会在2009年初强调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需要加快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育和科研的经费投入质量和效率。
六、重视教师培训,教师职业发展认可度更高
欧盟高度重视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在欧洲大多数国家,教师职业发展被视为教师职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一套连贯的教师与教师培训整体战略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其中,教师地位、工作条件以及配套支持措施都是这套整体战略的组成要素。
绝大多数小学与初级中学教师以及所有高级中学教师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初级教师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帮助新任教师进行课程规划与评估并为其提供培训机会的制度越来越普遍。
七、学校自治成为趋势,家长参与教育程度加深
学校自治已经成为欧洲很普遍的政策。虽然所有国家都把学校自治政策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具体实施以及对自治的程度和性质的认识上各国差异较大。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学校在经费使用、教职员工管理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新教师的录用上,许多国家的学校及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有完全的自主权。虽然教师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没有权力,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选择教学方法和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内部课堂评估上有绝对的自由。在绝大多数国家,家长代表参与学校行政委员会或管理机构,为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咨询和建议。在国家层面,一半的欧洲国家都明文规定可设立全国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家长利益。
八、更加重视质量保障外部评估
欧洲国家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国家统一评估标准或标准化测试进行学校外部评估,作为衡量和监控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
绝大部分国家学校的外部评估都由教育督察进行,内部评估由学校教师或者校务委员会的其它成员进行。外部测评以国家选定的某些科目的学生能力测试为基础,特别设计测试方法对教育体系进行监控,这种外部评估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