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
首先要重视创设理解音乐的情境。最常见最典型的音乐情感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欢快型或忧伤型。教师要“煽情”,即通过讲故事或引导学生回忆经历过的难忘的场景等,使学生或悲或喜,情感得到释放,从而营造出氛围,为直观感悟音乐创造条件。这时欣赏音乐,就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抒发与音乐形式、节奏自然产生共鸣,从而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建立情感与音乐形式之间的联系。中国古代著作《礼记·乐记》中就已经论述了音乐的情感和形式之间的联系,这也说明音乐的快慢、节奏与喜怒哀乐的关系最显著,最容易把握却往往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强调——而要感悟音乐,就必须首先把握这些规律。所以,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手拉手活动中的离别场景,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体味感伤与快乐的情感变化,与所学音乐内容在情感一致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另外,要注意营造讨论、思考的氛围。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大家唱自己家乡的歌曲,鼓励大家的大胆,充分使学生参与到其中,联系生活实际,将具体的事例(各地的民歌)列举出来,接着,教师提问,制造讨论的环境,既自然又直观。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下面就《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真善美”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二)学习音乐,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動思考,但要注意恰当的引导。
要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背景、主题。音乐的产生是有着丰富的社会背景,在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中,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及阅历,通过提示引导,使学生明白,音乐之外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这既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演绎分析能力,从而使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本课,体现在诱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特别是朋友分别时从“悲”到“喜”的情感转变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使学生从彼此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而老师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引导,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上课兴趣提高,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本课中,教师有意安排学生查字典,这对学生影响很大,使学生意识到原来音乐课也可以查字典。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理解、思考习惯,使学生知道无论是语文还是音乐等其他学科,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有载体的欣赏”。
这意味着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艺术载体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欣赏、感受音乐,同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点拨”工作,使学生在对具体实例把握的基础上意识到情感与音乐形式之间的直接关联。
为此,首先要注重使用“对比”、“类比”手法。 “对比”、“类比”是最简便易懂,最有效的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阐释“友情”这一主题的时候,力求展示不同场景下不同类型的音乐情感、音乐风格。这样的优点是直观,便于学生辨别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独立欣赏音乐指明了方法。对不同类型民歌的放送,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风格直观准确把握的能力。
在有载体的欣赏的原则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音像材料,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听觉辨别直接感悟音乐情感与动作、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缓慢的节奏与忧伤的情感,欢快的节奏与愉悦的情感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播放《魂断蓝桥》片段时,注意挑选男女主人公在即将分离时跳舞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画面、人物的心情、音乐都完全统一起来,使学生自觉得提高音乐“通感”,学会用音乐作为语言去阐释心理、阐释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敏感性,这对学生自觉使生活音乐化、音乐生活化将非常必要。
同理,运用律动、打节奏等简单而又实用的动作手段既是营造气氛也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法。本节课试图让孩子在打节拍中感受到快慢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通过肢体语言,以培养学生对节奏强弱与情感类型之间的关系。
而讲故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所表现的情感与场面,感受故事的基调与音乐形式所表达情感的一致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在艺术作品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情感的烘托诱导作用,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讲述学生自己亲身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感,使情感体验更加直接迅速。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形式丰富的表现力,明白许多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现情感等方面却是一致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
首先要重视创设理解音乐的情境。最常见最典型的音乐情感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欢快型或忧伤型。教师要“煽情”,即通过讲故事或引导学生回忆经历过的难忘的场景等,使学生或悲或喜,情感得到释放,从而营造出氛围,为直观感悟音乐创造条件。这时欣赏音乐,就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抒发与音乐形式、节奏自然产生共鸣,从而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建立情感与音乐形式之间的联系。中国古代著作《礼记·乐记》中就已经论述了音乐的情感和形式之间的联系,这也说明音乐的快慢、节奏与喜怒哀乐的关系最显著,最容易把握却往往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强调——而要感悟音乐,就必须首先把握这些规律。所以,在本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手拉手活动中的离别场景,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体味感伤与快乐的情感变化,与所学音乐内容在情感一致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另外,要注意营造讨论、思考的氛围。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大家唱自己家乡的歌曲,鼓励大家的大胆,充分使学生参与到其中,联系生活实际,将具体的事例(各地的民歌)列举出来,接着,教师提问,制造讨论的环境,既自然又直观。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下面就《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导引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真善美”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二)学习音乐,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動思考,但要注意恰当的引导。
要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的背景、主题。音乐的产生是有着丰富的社会背景,在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中,依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及阅历,通过提示引导,使学生明白,音乐之外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这既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演绎分析能力,从而使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本课,体现在诱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特别是朋友分别时从“悲”到“喜”的情感转变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使学生从彼此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而老师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引导,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上课兴趣提高,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本课中,教师有意安排学生查字典,这对学生影响很大,使学生意识到原来音乐课也可以查字典。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理解、思考习惯,使学生知道无论是语文还是音乐等其他学科,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有载体的欣赏”。
这意味着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艺术载体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欣赏、感受音乐,同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点拨”工作,使学生在对具体实例把握的基础上意识到情感与音乐形式之间的直接关联。
为此,首先要注重使用“对比”、“类比”手法。 “对比”、“类比”是最简便易懂,最有效的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阐释“友情”这一主题的时候,力求展示不同场景下不同类型的音乐情感、音乐风格。这样的优点是直观,便于学生辨别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独立欣赏音乐指明了方法。对不同类型民歌的放送,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风格直观准确把握的能力。
在有载体的欣赏的原则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音像材料,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听觉辨别直接感悟音乐情感与动作、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缓慢的节奏与忧伤的情感,欢快的节奏与愉悦的情感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播放《魂断蓝桥》片段时,注意挑选男女主人公在即将分离时跳舞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画面、人物的心情、音乐都完全统一起来,使学生自觉得提高音乐“通感”,学会用音乐作为语言去阐释心理、阐释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敏感性,这对学生自觉使生活音乐化、音乐生活化将非常必要。
同理,运用律动、打节奏等简单而又实用的动作手段既是营造气氛也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法。本节课试图让孩子在打节拍中感受到快慢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通过肢体语言,以培养学生对节奏强弱与情感类型之间的关系。
而讲故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所表现的情感与场面,感受故事的基调与音乐形式所表达情感的一致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在艺术作品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情感的烘托诱导作用,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讲述学生自己亲身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感,使情感体验更加直接迅速。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形式丰富的表现力,明白许多艺术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现情感等方面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