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未来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和自发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因为"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出消极的心理。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志障碍
很多学生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就退缩。具体表现为:(1)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很多学生还没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微小的动静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其大大地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正因为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探求的执着信念。所以,一遇挫折可能就一蹶不振,考出来的数学成绩就很不理想。(2)对数学不感兴趣,态度消极、沉闷。(3)缺乏学习的持久性。现在,很多初中學生,没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去学习数学,不能花长时间去钻研问题,只是习惯于随随便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很少同学能主动的去寻找数学问题中出错的原因,因此,经常重复犯一些已经犯过的错误。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还没看完题目,就急着说“我不会做”,“太难了”,“脑细胞都不知死了多少”等等,没有让自己的大脑积极动起来。
二、依赖心理
期望教师对所有数学问题都能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生搬硬套。事实上,一大部分我们的数学老师也是如此做,觉得更省事,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课前不用布置学生去预习,上课学生也不用看课本,课后学生也不用复习课本,习惯只用一块黑板讲评例题和详细板演练习题。如此下去,学生就缺乏钻研精神,学生的创造潜能就遭到扼杀,也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可能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不到自己的创造乐趣。
三、急于求成心理
急功近利,盲目下笔,最后做出的答案都是错的。一是还没认真读题、审清题意,还没搞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哪些是有用的条件,哪些是迷惑你的没用的东西,就急着下笔,盲目地进行解题。三是被假象所蒙蔽,没能更深层次地进行判断,没能更严密地进行推理,最后是解完题目后缺乏对问题答案进行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是否还有其他的的解题方法,是否有多种情况等等。
四、思维定势心理
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在习惯了老师的那种教学方法后,自然而然的我们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一种机械化的解题思路。不可否认,这种熟能生巧的解题经验、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种类型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同样的,这种习惯的、单一的定势思维又存在着很多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
五、注重结论心理
老师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注重结论而忽视了数学教学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只是对对答案,比比分数,很少看见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讨论,对于问题的变式及解题方法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老师在授课时也只告诉其结论,公式懂得用,而对其产生的过程往往忽略,或只是提提而已,三言两语带过,对于学生的考查、评价也只看结论评分,对于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很少顾及"数学过程"。而对于家长来说,更是注重最后考试的成绩,成绩好的就有用功,成绩不好的,就是没有努力,从没看到孩子平时的努力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注重结论的心理在老师及家长的这些做法中慢慢生根、发芽,再接下去的结果是,对于一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学生都弄不清楚,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不能对数学问题从本质上进行认识,对于概念无法正确形成,对于结论领会不深刻,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一些思维方法得不到训练,一些习惯得不到养成,一些能力如:观察、综合能力等得不到提高。
此外,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受到阻碍的原因还有自卑、自谅、迷惘、厌学心理等等,它们降低了数学教学效益,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种种心理问题,我们将如何进行引导?如何使数学教学增添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呢?这就是我们数学老师在教法上应当研究的。我认为,我们应当在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到我们所关注的素质教育上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会学。 具体应做到:
(1)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特长等等;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不断的实践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2)教师要认真钻研考试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重要性。
(3)教师对于教法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既要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又不能全程包办,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对于数学知识、数学过程的掌握提供时间和机会,我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后,发现更多的孩子会参与其中,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4)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当班级出现比较动荡,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可以通过思想教育,讲一些励志的故事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5)教师要能够真正为学生考虑,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孩子易错的在哪里,在讲解时要用最易懂的语言,对于学生比较会忘的,要不是的进行反复讲,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用自己的高尚师德感化孩子,用自己的知识带动孩子,去遨游数学知识的海洋。
(6)教师还要注重引导。一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因该主动地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诚挚的爱。二是老师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创设直观、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三是数学老师在改变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个体,使他们明白达到目标,会给他们相应的奖励,如奖状、本子、小零食等等,为他们加油鼓劲。
总之,对于复杂的、多方面的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它的不好的、消极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相对应的,对于心理障碍的克服的方法也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作为数学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解决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和自发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因为"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出消极的心理。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志障碍
很多学生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就退缩。具体表现为:(1)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很多学生还没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微小的动静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其大大地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正因为学习数学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探求的执着信念。所以,一遇挫折可能就一蹶不振,考出来的数学成绩就很不理想。(2)对数学不感兴趣,态度消极、沉闷。(3)缺乏学习的持久性。现在,很多初中學生,没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去学习数学,不能花长时间去钻研问题,只是习惯于随随便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很少同学能主动的去寻找数学问题中出错的原因,因此,经常重复犯一些已经犯过的错误。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还没看完题目,就急着说“我不会做”,“太难了”,“脑细胞都不知死了多少”等等,没有让自己的大脑积极动起来。
二、依赖心理
期望教师对所有数学问题都能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生搬硬套。事实上,一大部分我们的数学老师也是如此做,觉得更省事,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课前不用布置学生去预习,上课学生也不用看课本,课后学生也不用复习课本,习惯只用一块黑板讲评例题和详细板演练习题。如此下去,学生就缺乏钻研精神,学生的创造潜能就遭到扼杀,也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可能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不到自己的创造乐趣。
三、急于求成心理
急功近利,盲目下笔,最后做出的答案都是错的。一是还没认真读题、审清题意,还没搞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哪些是有用的条件,哪些是迷惑你的没用的东西,就急着下笔,盲目地进行解题。三是被假象所蒙蔽,没能更深层次地进行判断,没能更严密地进行推理,最后是解完题目后缺乏对问题答案进行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实际要求,是否还有其他的的解题方法,是否有多种情况等等。
四、思维定势心理
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在习惯了老师的那种教学方法后,自然而然的我们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一种机械化的解题思路。不可否认,这种熟能生巧的解题经验、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种类型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同样的,这种习惯的、单一的定势思维又存在着很多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
五、注重结论心理
老师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注重结论而忽视了数学教学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只是对对答案,比比分数,很少看见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讨论,对于问题的变式及解题方法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老师在授课时也只告诉其结论,公式懂得用,而对其产生的过程往往忽略,或只是提提而已,三言两语带过,对于学生的考查、评价也只看结论评分,对于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很少顾及"数学过程"。而对于家长来说,更是注重最后考试的成绩,成绩好的就有用功,成绩不好的,就是没有努力,从没看到孩子平时的努力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注重结论的心理在老师及家长的这些做法中慢慢生根、发芽,再接下去的结果是,对于一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学生都弄不清楚,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不能对数学问题从本质上进行认识,对于概念无法正确形成,对于结论领会不深刻,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一些思维方法得不到训练,一些习惯得不到养成,一些能力如:观察、综合能力等得不到提高。
此外,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受到阻碍的原因还有自卑、自谅、迷惘、厌学心理等等,它们降低了数学教学效益,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种种心理问题,我们将如何进行引导?如何使数学教学增添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呢?这就是我们数学老师在教法上应当研究的。我认为,我们应当在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到我们所关注的素质教育上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会学。 具体应做到:
(1)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特长等等;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不断的实践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2)教师要认真钻研考试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重要性。
(3)教师对于教法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既要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又不能全程包办,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对于数学知识、数学过程的掌握提供时间和机会,我通过对本班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后,发现更多的孩子会参与其中,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4)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当班级出现比较动荡,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可以通过思想教育,讲一些励志的故事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5)教师要能够真正为学生考虑,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孩子易错的在哪里,在讲解时要用最易懂的语言,对于学生比较会忘的,要不是的进行反复讲,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用自己的高尚师德感化孩子,用自己的知识带动孩子,去遨游数学知识的海洋。
(6)教师还要注重引导。一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因该主动地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诚挚的爱。二是老师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创设直观、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三是数学老师在改变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个体,使他们明白达到目标,会给他们相应的奖励,如奖状、本子、小零食等等,为他们加油鼓劲。
总之,对于复杂的、多方面的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它的不好的、消极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相对应的,对于心理障碍的克服的方法也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作为数学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解决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