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一考定终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说起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已久,从隋朝开科考试开始,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有效选拔人才的一条良方,“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时代多元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2010年,国家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更多的学生有多重选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一、克服一考定终身,有利于教育的公平
社会用考试结果衡量学生的水平,老师用考试结果判断一个学生的智商,家长用考试结果判断一个孩子的前途。“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看似公平,又不公平。似乎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却忽视了考试的主体是人,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千军万马同走一个独木桥,分高者上,分低着下,过不了那道成绩的标杆,也会从“独木桥”上被挤下来。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随着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配置失衡;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都使得“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无法彰显教育的公平性。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为国家选拔人才,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仍然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有在教育的春风化雨之下不断地增长学识,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升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克服一考定终身,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考试在社会中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过于僵化,让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失去了的机会。考试为国家选拔的是应是人才,而非全才。
“韩寒现象”曾一度成为我国教育界内外的争论话题。曾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1999年全国新概念大赛,一位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物之一的80后作家。却是一个因中考体育特长生而进入高中,高中就读两年,高一复读一年,因七门成绩不及格而留级,而后被迫休学的学生。这位学习成绩较差,但却擅长写作,思维活跃,间接独特的80后叛逆作家,却在被迫辍学后,大获成功、一夜成名,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教育一个莫大的讽刺。今天的韩寒是幸运的,但是像他如此幸运的人又有多少呢?韩寒曾这样写到,从《知音》杂志上看见一个处境与我一样又相反的人,他两次高考数学物理全部满分,而英语语文不及格,最终他没能去大学,打工去了。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偏才”、“怪才”,以体现人才的多姿多彩。人无完人,才无全才,克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给更多学生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人才的机会。对少部分像韩寒这样有个性、才华横溢的人才,更应该保护起来,不断培土、浇水,来日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尽力培养他们,让他们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让他们可以到更高、更好的学校深造,以便能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学习劳动技能,掌握某种技术,让他们毕业后学有所用,不至于初中、高中毕业后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
三、克服一考定终身,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就不可能是素质教育,如今的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素质难以提高,难免会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空想家”、一大批体质孱弱的“豆芽菜”、一大批了无生趣的“书呆子”,一大批心灵荒芜的“机器人”。严重制约着国民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把考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韩寒现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关键词:一考定终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说起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已久,从隋朝开科考试开始,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有效选拔人才的一条良方,“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时代多元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2010年,国家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更多的学生有多重选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一、克服一考定终身,有利于教育的公平
社会用考试结果衡量学生的水平,老师用考试结果判断一个学生的智商,家长用考试结果判断一个孩子的前途。“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看似公平,又不公平。似乎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却忽视了考试的主体是人,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千军万马同走一个独木桥,分高者上,分低着下,过不了那道成绩的标杆,也会从“独木桥”上被挤下来。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随着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配置失衡;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都使得“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无法彰显教育的公平性。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为国家选拔人才,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仍然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有在教育的春风化雨之下不断地增长学识,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升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克服一考定终身,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考试在社会中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过于僵化,让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失去了的机会。考试为国家选拔的是应是人才,而非全才。
“韩寒现象”曾一度成为我国教育界内外的争论话题。曾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1999年全国新概念大赛,一位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物之一的80后作家。却是一个因中考体育特长生而进入高中,高中就读两年,高一复读一年,因七门成绩不及格而留级,而后被迫休学的学生。这位学习成绩较差,但却擅长写作,思维活跃,间接独特的80后叛逆作家,却在被迫辍学后,大获成功、一夜成名,有人认为这是对中国教育一个莫大的讽刺。今天的韩寒是幸运的,但是像他如此幸运的人又有多少呢?韩寒曾这样写到,从《知音》杂志上看见一个处境与我一样又相反的人,他两次高考数学物理全部满分,而英语语文不及格,最终他没能去大学,打工去了。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偏才”、“怪才”,以体现人才的多姿多彩。人无完人,才无全才,克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给更多学生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人才的机会。对少部分像韩寒这样有个性、才华横溢的人才,更应该保护起来,不断培土、浇水,来日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尽力培养他们,让他们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让他们可以到更高、更好的学校深造,以便能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学习劳动技能,掌握某种技术,让他们毕业后学有所用,不至于初中、高中毕业后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
三、克服一考定终身,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就不可能是素质教育,如今的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素质难以提高,难免会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空想家”、一大批体质孱弱的“豆芽菜”、一大批了无生趣的“书呆子”,一大批心灵荒芜的“机器人”。严重制约着国民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把考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克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韩寒现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