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师普遍的一个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改进教法,创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保护和激励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其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
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
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简单的生活阅历形成一种特殊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因素和创新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笔者从中引入,要求学生改动任何一个数字,使之成为一道计算题时需要进位的乘法。学生很快就能进行如下的一些乘法算式:改动乘数以后……改动被乘数个位上的数字……改动被乘数十位上的数字……
当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尝试遇到一些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组织针对性地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既可以巩固算理,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正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讲解,而是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想办法拼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拼摆、平移、旋转组合等方法拼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结合实践找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类,类比得出三角形和它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会在整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导学活动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和认识事物,会发现新奇独特的方法。比如,在教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课将结束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对吗?”就这一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很有独创性的。
比如,在学习乘法应用题的整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食堂每天吃3袋面粉……运来多少袋面粉?进行了热烈讨论后,学生们提出了多种已知条件的提法。像这样的练习题,不能单独的模仿例题,而是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锻炼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而且要训练学生变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我们“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的激发下,经过讨论得出:360÷(120÷3)、3÷120×360、3×(360÷120)、120:3=360:x,四种答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这就要求解题者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应的各知识点上。
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道题,如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1=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剪法如下:很显然,剩下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诸如( ) ( )=9、6 5=6 ( ) ( )、4 9=( ) ( ) ( )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在小学六年级复习阶段时,总会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联系成一条主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掘点就是要从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入手,分步逐个击破。在击破问题时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思维连动能力。比如:( ):4 = 21÷( )= 0.75=( )%,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思维相互转化,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绎和知识的汇总来归纳知识的联动。本题从哪里入手呢?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找到切入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经过老师的演绎,学生懂得了举一反三,从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入手(不用计算),那就是0.75入手,先解决最后一个空百分数的内容,小数转化成百分数是相对简单易懂的,学生的思维意识也会养成由易入难的过程。随着解决了百分数后再将小数转换成最简分数,能依次解决比、除法和分数的问题。这个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整合教师智慧、学习素材及学生认知规律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把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学习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实践、认真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间的互动将学习的各环节有效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插上了创新的翅膀,使其翱翔于自主探究的知识海洋。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锦林小学)
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
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简单的生活阅历形成一种特殊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因素和创新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笔者从中引入,要求学生改动任何一个数字,使之成为一道计算题时需要进位的乘法。学生很快就能进行如下的一些乘法算式:改动乘数以后……改动被乘数个位上的数字……改动被乘数十位上的数字……
当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尝试遇到一些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组织针对性地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既可以巩固算理,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正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讲解,而是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想办法拼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拼摆、平移、旋转组合等方法拼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结合实践找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类,类比得出三角形和它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会在整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导学活动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和认识事物,会发现新奇独特的方法。比如,在教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课将结束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对吗?”就这一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很有独创性的。
比如,在学习乘法应用题的整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食堂每天吃3袋面粉……运来多少袋面粉?进行了热烈讨论后,学生们提出了多种已知条件的提法。像这样的练习题,不能单独的模仿例题,而是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锻炼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而且要训练学生变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我们“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的激发下,经过讨论得出:360÷(120÷3)、3÷120×360、3×(360÷120)、120:3=360:x,四种答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这就要求解题者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应的各知识点上。
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道题,如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1=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剪法如下:很显然,剩下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诸如( ) ( )=9、6 5=6 ( ) ( )、4 9=( ) ( ) ( )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在小学六年级复习阶段时,总会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联系成一条主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掘点就是要从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入手,分步逐个击破。在击破问题时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思维连动能力。比如:( ):4 = 21÷( )= 0.75=( )%,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思维相互转化,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绎和知识的汇总来归纳知识的联动。本题从哪里入手呢?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找到切入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经过老师的演绎,学生懂得了举一反三,从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入手(不用计算),那就是0.75入手,先解决最后一个空百分数的内容,小数转化成百分数是相对简单易懂的,学生的思维意识也会养成由易入难的过程。随着解决了百分数后再将小数转换成最简分数,能依次解决比、除法和分数的问题。这个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整合教师智慧、学习素材及学生认知规律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把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学习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实践、认真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间的互动将学习的各环节有效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插上了创新的翅膀,使其翱翔于自主探究的知识海洋。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锦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