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花儿”唱不完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d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儿”民歌生在民间,长在田野,口耳相传,千人千唱。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花儿”唱家、词曲作者迎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和创新,形成了“花儿”民歌一曲多唱的生动局面,充分表现了“花儿”民歌讴歌生活、抒发情感、娱乐自己、教化民众、鞭挞社会不公平现象的特点。
   在长期从事“花儿”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形成了对每一首“花儿”刨根问底的习惯,从“花儿”产生开始,踏着“花儿”的节拍,跟着“花儿”的脚步,追寻“花儿”的芳踪,搜集每首“花儿”的不同表现形式,反复欣赏同一首“花儿”不同唱家的演唱,了解“花儿”背后的故事,扩大了视野、加深了对“花儿”的理解。下面就以脚户令《下四川》为例,与大家分享“花儿”的改编和传播过程,感受“花儿”十唱九不同的魅力。
   一、脚户令《下四川》的产生过程
   据史料记载,1953年,“花儿”宗师朱仲禄大师随西北文工团部分创作人员到陇东南地区采风,在甘肃礼县,一位放羊汉子唱的《放羊山歌》引起了大师的注意:
   羊吃路边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的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
   悲悲切切、如泣如诉的歌唱让朱老师久久不能忘怀。后来起名为《羊吃路边青草哩》到处演唱。
   1956年朱老师工作的西北文工团要创作一组大合唱到北京参加“聂耳音乐周”演出。朱老师就和作曲家刘烽先生在《放羊山歌》和青海同仁“花儿”《山山儿绿令》曲调的基础上重新填词,改编成了混声合唱《下四川》。其中的男女声对唱如下:
   (男)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女)大羊离开了羊群了,满呀满山跑,尕羊羔没吃的奶了。
   (男)今个子牵,明个子牵,每日里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女)指甲连肉离开了,我呀离开了你了,把鸳鸯活活拆开了。
   (男)脚踩在大路上,心牵着你,喝油也不长肉了。
   (女)心急耳烧眼皮跳,眼呀眼皮跳,你想的事我全知道。
   这是《下四川》的处女唱。它把陇南山歌和“花儿”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词曲上符合河湟“花儿”词曲格律,歌曲内容以爱情为主题,深刻反映了黄土高原脚户哥行走在陇山蜀水之间的离别情愁,后来人们就以“脚户令”来称谓到处传唱。
   二、《下四川》的改编
   1、独唱版《下四川》
   经典独唱《下四川》
   这是迄今为止演唱人数最多,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版本。
   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今个子牵,明个子牵,每日里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脚踩在大路上,心牵着你,喝油也不长肉了。
   究竟是谁首先把混声合唱《下四川》中的男声部分节选出来当作独唱歌曲演唱,我没有找到根据。但这个版本的《下四川》由于歌词简洁,易于上口,二十世纪70年代已在甘青地区广为流传。但歌手们在演唱时总感觉词曲内容有所欠缺(这个问题今天演唱者依然能感觉到)。朱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先后多次进行了改编。
   完整版独唱《下四川》
   一溜溜山来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今个子牵来明个子牵/天天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凤凰展翅三千里/大雁儿/离了雁群者瘦了;
   脚踩在大路上心牵了你/哎哟哟/喝油也不长肉了。
   经朱老师改编的以上版本,被学术界称为“下四川令”。旋律在原曲调的基础上形成了常见的再现三段式结构,歌词更符合河湟花儿的格律,情感表达也更加完整,表现出了全新的内容。但朱老师似乎并不满足,还写出了下面两个版本:
   ①一溜溜山来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今个子牵来明个子牵/天天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十五的月亮者圆又圆/抬头看/将爬上山口是半圆;
   两地里看月亮不见面/眼望穿/把好人想成个病汉。
   ②一溜溜山来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走过的大路上我把你盼/上路前/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西宁的脚户哥下来了/下来了/碾伯的金鸡儿叫了;
   阿哥是甘露者下来了/下来了/花儿的百病儿散了。
   同样是离别的愁苦和欢聚的喜悦,歌词却更加写实。上篇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隐喻人间的悲欢离合,把人生的无奈和大自然的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令人深思。下篇则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把阿哥和尕妹比喻成病人和良药的依存关系,耐人寻味。
   遗憾的是朱老师完整版的“下四川令”似乎不如上面经典版的《下四川》传播广泛,人们在磁带和光碟中常常听到的是歌唱家吴雁泽、姜嘉锵和甘肃“花儿”王何清祥演唱的《下四川》。直到今天,“花儿”会上、民歌大赛中,经典版《下四川》仍然是众多歌手演唱最多的曲目。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花儿”歌王何清祥先生两次邀请著名音乐人胡晓流、张宏光为《下四川》做伴奏,并且在个人专辑中把伴奏和演唱分离,供“花儿”爱好者欣赏和学唱。他的执着影响和感动了一大批热爱“花儿”的人,为“花儿”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2、不同风格的《下四川》
   除了以上经典作品外,很多歌手还对《下四川》做了修改和创新,如:
   ①青海“花儿”新秀汪英女声独唱的《下四川》:
   又背了沙子哟,又背上土,又背了土了,又背了三锨的粪了;
   又见了孽障者呀,又受了苦,又受了苦呀,又得了相思的病了,哎哟哟,又得了相思的病了。
   ②甘肃的李敬进吉他弹唱《下四川》:
   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一朵朵云,两朵朵云,三朵朵云,雨过天晴出了彩虹;
   一阵阵风,两阵阵风,三阵阵风,古道上传来了笑声;
   一串串铃,两串串铃,三串串铃,骑走骡摇了个舒坦。
   ③数字花儿《下四川》:
   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四道道弯来,五道道弯,六道道弯,要听个尕妹的少年。
   一道道山来,两道道山,三道道山,四季花开的满川;
   五月里盼来,六月里盼,七月里盼,八月里心花儿想烂。
   ④我在“亿万网民贺奥运诗歌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的脚户令《迎奥运》:
   一声呼唤,两声呼唤,千万声呼唤,百年的梦想要实现;
   你来展现,我来展现,他来展现,美丽北京让地球人梦圆;
   你更快来,他更高啊,我更强哟,奥运北京让世界炫丽灿烂……
   3、男女声对唱合唱《下四川》
   {1}1998年宁夏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李爱华编曲,词作家张弛改编的男女声对唱合唱《下四川》:
   (女领)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合唱)噢哟呵……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男领)山雀子飞过云崖畔,捎话儿把尕妹子牵肠的挂念;
   (合唱)噢哟呵…把尕妹子牵肠的挂念。
   (女领)山花儿串起了两颗颗心,睡梦里望见了哥哥影影;
   (合唱)望见了哥哥影影。
   (男领)脚踩上大路哟手牵着手,喜泪儿流成了长长的两道沟;
   (合唱)流成了长长的两道沟。
   (男女合唱)草毡上躺来着哟土炕上睡,花被儿上白淌了相思的眼泪……
   此曲2008年才被宁夏“花儿”歌王孙国全和宁夏著名歌手纳云芬、杨冬敏、党建宁录制在张弛老师主编的《花儿飞四方》系列光碟中。它不仅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还畅想了欢聚的喜悦,荡气回肠,非常优美,拓宽了《下四川》的歌曲内涵。只是由于录音制品出现太晚,传播不够广泛,朋友们有兴趣可以在网上听一听。一定会给你带来不同的享受。
   {2}男女声对唱《下四川》
   在索南孙斌和张存秀对唱专辑《想起尕妹拉夜川》中,有一首甘肃音响出版社靳建平改编的《喝油也不长肉了》,把《下四川》和宁夏山“花儿”《眼泪花儿把心淹了》混搭在一起,曲调转换自然,情感表达流畅,是一首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男)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女)眼看着哥哥哟,越走越远了,你把你的尕妹子闪下了,妹妹的大哥哥呀,尕妹子的心呀肝花你扒了;
   (男)今个子牵,明个子牵,天天牵,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女)眼看着哥哥哟,不呀不见了,指甲儿连肉的离开了,妹妹的大哥哥呀,刀割了连心的肉呀了;
   (男)脚踩在大路上,心牵着你,喝油也不长肉了。
   (女)牡丹的花儿开呀开败了,开呀开败了,妹妹的大哥哥呀,把年轻的尕妹愁老了;
   (合唱)噢哟哟,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喝油也不长肉了。噢哟哟……
   4、无伴奏合唱《下四川》
   2002年底,受甘肃广电合唱团委托,西北民族大学李槐子教授邀请中国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对《下四川》进行改编。黎教授把混声合唱《下四川》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
   这次改编把《下四川》带到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国内外许多合唱团都演唱了这首歌,并在各种舞台上展示。尤以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演唱的《下四川》获奖最多。粗略统计,他们先后获得:
   国家文化部北方九省(区)“黄河大合唱”合唱邀请赛一等奖;
   中国合唱协会全国“首届市内合唱交流研讨会”演唱一等奖;
   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金奖;
   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和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全国决赛优秀奖;
   2012年8月还在德国西柏林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获得大学组演唱金奖。
   他们演出时丰富的和声、细腻的感情表达都让在场的观众赞叹不已、为之倾倒。
   三、和《下四川》相关的其他“花儿”、民歌
   1、曲调相似的宁夏六盘山回族山花儿《咱俩的姻缘到一搭》
   高高山上红热头,红热头,晒得莲花不抬头;
   若要莲花抬了头,抬了头,一朵黑云遮热头;
   太阳出来火扎扎,火扎扎,把你死了我咋夹{1};
   把你死了哎我不活,我不活,奈何桥上等着我;
   奈何桥上我不等,我不等,北方扫雪冷得很;
   一搭死了一搭埋,一搭埋,一搭上了望乡台;
   望乡台上一杯茶,一杯茶,咱俩的姻缘到一搭;
   望乡台上一杯酒,一杯酒,咱俩阳世上还要走。
   注:咋夹——方言,指怎么办的意思
   2、其他民歌
   围绕《下四川》所写的民歌也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甘肃著名词作家邵永强编曲、张枭作曲的《尕妹跟你下四川》,他从女性的角度,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在脚户哥下四川路途中无微不至的关怀。朋友们可在甘肃“花儿”歌手王娟的个人专辑中听到它。
   {1}《尕妹跟你下四川》:
   一溜溜山呀、两溜溜山呀、大轱辘的个马车盘山转;
   脚户哥呀你站一站,尕妹跟你下四川;
   尕妹跟你下四川,路上我给你做个伴,走长途我给你当帮手;
   赶夜路我给你添双眼,你寂寞我给你唱山歌,你累了我给你掌鞭杆;    尕妹跟你下四川,路上你不会再孤单,你渴了我给你熬酽茶,你饿了我给你擀长面,你冷了我给你暖杯酒,你热了我给你擦把汗;
   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大轱辘的个马车盘山转,脚户哥你捎上我,尕妹我跟你下四川。啊……
   {2}《阿哥要下四川》(词作者:不详)
   黄河水向东流哟,阿哥要下四川,
   尕妹子望着哥哥的脸,两眼泪流干;
  
   阿哥他前头走哟,尕妹子跟后面,
   手里面捏着绣荷包,挂在哥腰间;
  
   阿哥他上了船哟,尕妹子急红了眼,
   站在岸边直跺脚,想把哥哥拉下船;
  
   黄河水向东流哟,阿哥要下四川,
   尕妹子站在高山上,盼哥早回还。
   啊……阿哥要下四川……
   所有这些改编和创新都成为“花儿”民歌《下四川》美丽的花瓣,所以《下四川》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恋曲”“出门人心底的歌”。甘肃礼县学者李玉明听了《下四川》并且知道《下四川》的源头出自家乡后动情地说:“听这首民歌你会感到一种生离死别的眷恋、一种望乡早归的期盼,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脚夫背着行李,赶着马帮跋涉在陇蜀山水之间,他们或仰天呐喊、或悲苦长叹,在思亲思乡中行走着、行走着,消失在天涯的尽头……”
   我的好朋友中国音乐学院弓宇杰博士也做了如下评价:“下四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西北生活小调,几段歌词层层递进,表达了西北底层赶脚人的生活,是一种生离死别的眷恋和望乡早归的期盼。不仅哭诉了思念的痛楚,更多表达了我国古代忠贞的婚姻观和生活的悲壮美。”
   实际上《下四川》就是一首生死相依的生命之歌。它凝了“花儿”宗师朱仲禄和众多词曲作家、“花儿”唱家的心血,它的一次次改编和创新,既保留原作品的味道又不失原作品的味道、既传承又发展。
   一首民歌诉说着一段故事,一首民歌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一首陇南山歌经无数人的改编和传唱,从乡村走进了城市;从田间地头登上了大雅之堂;从中国走向世界,小曲子唱成了大戏,这正是“花儿”民歌生生不息得以流传的内在原因。愿更多的专家、学者、花儿唱家多做这样的工作,使中国“花儿”这一世界非遗珍品花开四海、香熏世界。也唯有这样才能一花引得百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真可谓:
   花儿十唱九不同,字字句句诉真情;
   你填曲来我改句,枝繁叶茂香更浓。
   期盼着美丽的“花儿”能像《在那遥远的地方》《茉莉花》《图兰朵》那样被更多人传唱。期盼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能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简介:唐祥,银川市回民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的关门弟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山花儿)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宁夏音乐家协会、宁夏诗词学会会员;兼任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会会长,宁夏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及花儿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银川市回族花儿艺术团顾问。
   自幼喜爱唱歌,热衷于陕北民歌和西北“花儿”的学习、传唱和研究;曾多次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北京、福建、上海等地演唱,并在宁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传唱“花儿”,在幼儿园、社区、中小学、机关举办“花儿”讲座,并教唱“花儿”。2003年,获宁夏民歌大赛“二等奖”;2006年,获西北五省(区)“花儿”大赛“金奖”;2007年,获中国西部十二省(区)民歌大奖赛“银奖”;2013年获全国花儿大奖赛二等奖。近年来积极推动宁夏“花儿”进校园的传承活动,主编花儿教材《花儿的浅释与赏析》;出版了《宁夏山花儿》个人专辑。)
其他文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食粮。  海西蒙古族不但是改造自然的开拓者,还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和内蒙古、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人民一样,以自然特色、地理特色、民族特色和人文特色,创作了许多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包括祝词、史诗、歌谣、故事、谚语等,涉及到民族渊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果把民族文化比作千姿百态的花朵,那么,蒙古民族文化就是开放在青藏高原上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期刊
序  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里,挺拔的龙柏和苍翠的冬青围绕着一块墓地,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陵墓中间,是宋庆龄父母宋嘉树、倪桂珍夫妇的合葬墓;墓地东侧,一块平铺着的墓碑上镌刻着:  一八九三年——一九八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名 誉 主 席  宋庆龄同志 之墓  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立  墓地西侧,有一块同样大小的平铺着墓碑,碑上刻着三行字:  一九八一年二月  李燕娥女士 之墓  宋
期刊
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明确提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服务。還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务和资料的用
期刊
光艳四射再噶尔皮绣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湟源,就有这样一枝“红杏”绚丽多彩、分外妖娆,它就是丹噶尔皮绣艺术产业。它的生成虽只有短暂的几年,规模也还很小,但它的创新意识、企业理念,以及所具有的生命力,及其成功的艺术作品,给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增色添彩,做出了新贡献。她走出了青海,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丹噶尔皮绣的历史沿革  皮绣,即在动物的皮上绣出的工艺品。追本溯
期刊
百七百八的麻青稞,  二百的街道里过了。  年轻的时候没欢乐,  老来(着)思谋(呵)错了。     脚穿上麻鞋了图轻巧,  头戴了遮凉的草帽。  十七十八的紧着闹,  人上(个)三十(呵)老了。   两首“花儿”都是爱情题材,意境和情怀以及语言浸透着浓浓的时代气息,饱含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如今,创作上述两首“花儿”的社会背景和滋生的土壤早已逝去,对上述两首“花儿”的起兴句所描述的生活内容和文化环
期刊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  河湟地区的土官土司  一、土官土司制度源于汉唐羁縻政策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在元明清时期曾普遍推行过土官土司制度。元明称土官,清代以后称土司。土官、土司尽管名称不同,其内容和性质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内地有着明显的差距和区别,因而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因俗而治”,“以土官治土民”的统治体制和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头人、酋长为长官,代
期刊
大凡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特别是京剧现代戏,总是蕴含一种深刻思想或严格的批判精神。这种思想或精神不是直白和公然的宣示,而是用京剧艺术的手段,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自然感受而获得。剧作的艺术性愈强,主题思想也就愈能感染人,影响人。这就是业内经常提及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好戏标准。由著名词作者、诗人朱海编剧,国家一级编导邢时苗导演,国家一级作曲朱绍玉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高广健、刘文豪(灯光)设计
期刊
这年的初秋,我应囊谦县旅游局的邀请,带着十分向往的心情踏上了据西宁1千多公里外的高原神秘藏地——囊谦县,参加了“走进玉树、发现囊谦”摄影采风活动,一路上虽然车马劳顿、身体疲乏,但一路的美景、人文民俗还是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拍进了我的照相机,身体疲乏早就抛到九霄云外。虽然说高原上的美景可以用诗词来解读,可以用悠扬的歌曲来赞美,而真正可以表现高原大美的还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发现美景
期刊
我的梦里,  总有一丝丝酒香,  这酒香,  是柿子味?  是包米味?  抑或是甘蔗味?  总之,  是乡情味,  是亲情味,  使我久久地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梦里,  总有一缕缕茶香,  这茶香,  是来自秦岭山下?  是来自汉江之滨?  抑或是来自紫阳茶厂?  总之,  是乡情味,  是亲情味,  使我久久地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梦里,  总有一股股奶香,  这奶香,  
期刊
一、古道教道场的礼仪   道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个流派的独特规范和习俗。各种派别在社会上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差异。比如全真道的龙门派。自从明朝承认为全国性道教组织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信奉的人很多。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其组织更加趋于完善,斋祭礼仪和道场程设也越加规范化。青海农业区的大部分道观如大通县的老爷山,湟源县的北极山,互助县的石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