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大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需要发展精确农业、生态农业和智能化农业。“互联网+农业”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改变农业产业的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成为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
关键字:“互联网+”;现代农业;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1-01
一、“互联网+”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489 元,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超过 1.78 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8.8%,农村互联网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自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顺势成为时下最热的概念之一,“互联网+”的劲风瞬间席卷了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随着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放缓,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多个涉农政策和市场激励来推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发展,为“互联网+农业”的推广夯实了基础。在“互联网+农业”深刻影响着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时,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加大“互联网+农业”的布局,其中,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三大领域最受关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
2015年2月份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2015年5月7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且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意见》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政策措施。
二、“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一)“互联网+”可实现精确化、标准化生产。
农业产品的生产没有实现精确化和标准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通过各种成熟的无线传感技术随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并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然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物联网技术可以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产品的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出现问题时可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比如,在蔬菜生产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中实现了对水肥的精准管理、环境的自动调控和病虫害的智能监测和预警。形成能实现自动化检测、远程监控、智能管理、产品溯源等功能的现代化。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提出精确农业的构想,20 世纪 90 年代初,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现在美国大农场 80%采用物联网设备技术,3 个人可以完成1万英亩土地的管理,效率超越人力。
(二)“互联网+”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品收获的数量和质量,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使农作物颗粒无收。现在我国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丰收后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如果农业流通方面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拉近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电子商务平台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经销的中间环节,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来农产品一般都是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现在可以直接从一级批发商到零售商,减少了许多中间流通环节。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精确化生产和销售方面零库存。
(三)“互联网+”可开拓市场统筹资源,实现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可构建“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打造“互联网+农资流通”产业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有利于消除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比如蔬菜腐烂变质等,也有利于统筹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业产品流动性和竞争力。“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农业产品产业多功能、拓展农业门类范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四)“互联网+”可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互联网+”不仅对农产品交易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业专业化、组织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它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
(五)“互联网+”可实现科技创业的新局面。
“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既能为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提供支撑,又能为现代农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提供新环境。足不出户,百里之外的农田有你的收成,点点鼠标,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家。这些以往传统农业无法想象的新业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农业色彩斑斓的新探索,将农业经营主体人员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人员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激发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互联网+农业”战略的不断落地推广,将有效破解当下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资源整合难、信息推广难、企业化运营难的困境,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69-72.
[2]周振兴.“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J].江苏农村经济,2015,10:30-32.
作者简介:李慧玲(199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
关键字:“互联网+”;现代农业;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1-01
一、“互联网+”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互联网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489 元,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超过 1.78 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28.8%,农村互联网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自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互联网+”的概念后,“互联网+”顺势成为时下最热的概念之一,“互联网+”的劲风瞬间席卷了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随着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放缓,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多个涉农政策和市场激励来推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发展,为“互联网+农业”的推广夯实了基础。在“互联网+农业”深刻影响着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时,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加大“互联网+农业”的布局,其中,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三大领域最受关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
2015年2月份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2015年5月7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且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意见》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政策措施。
二、“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一)“互联网+”可实现精确化、标准化生产。
农业产品的生产没有实现精确化和标准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通过各种成熟的无线传感技术随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并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然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物联网技术可以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产品的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出现问题时可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比如,在蔬菜生产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中实现了对水肥的精准管理、环境的自动调控和病虫害的智能监测和预警。形成能实现自动化检测、远程监控、智能管理、产品溯源等功能的现代化。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提出精确农业的构想,20 世纪 90 年代初,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现在美国大农场 80%采用物联网设备技术,3 个人可以完成1万英亩土地的管理,效率超越人力。
(二)“互联网+”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产品收获的数量和质量,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使农作物颗粒无收。现在我国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丰收后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如果农业流通方面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拉近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电子商务平台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经销的中间环节,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来农产品一般都是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现在可以直接从一级批发商到零售商,减少了许多中间流通环节。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精确化生产和销售方面零库存。
(三)“互联网+”可开拓市场统筹资源,实现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可构建“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打造“互联网+农资流通”产业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有利于消除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比如蔬菜腐烂变质等,也有利于统筹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业产品流动性和竞争力。“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农业产品产业多功能、拓展农业门类范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为城乡共同发展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四)“互联网+”可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互联网+”不仅对农产品交易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业专业化、组织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它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
(五)“互联网+”可实现科技创业的新局面。
“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既能为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提供支撑,又能为现代农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提供新环境。足不出户,百里之外的农田有你的收成,点点鼠标,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家。这些以往传统农业无法想象的新业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使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农业色彩斑斓的新探索,将农业经营主体人员和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人员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激发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互联网+农业”战略的不断落地推广,将有效破解当下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资源整合难、信息推广难、企业化运营难的困境,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69-72.
[2]周振兴.“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J].江苏农村经济,2015,10:30-32.
作者简介:李慧玲(199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