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很普遍,这不禁让家庭、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感到忧虑。本文将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视角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分析,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的含义
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批判许多农民革命的研究只关注真正的反抗,即“(a)有组织的、系统的与合作的,(b)有原则的或非自利的,(c)具有革命性的后果并且/或者(d)将观念或动机具体化为对统治基础的否定。与之相反,象征的、偶然的或附带性的行动则是(a)无组织的、非系统的和个体的,(b)机会主义的、自我放纵的,(c)没有革命性的后果而且/或(d)就其意图或意义而言,含有一种与统治体系的融合”。这些大规模的运动很显然对国家造成了明显的威胁,但大多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维持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斯科特在此基础上,以马来西亚赛达卡农民的视角来看待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弱者的武器”这一概念。“通过借用并批判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来解释这一概念——农民并不是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处境,赛达卡农民完全认识到农业技术化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公开反抗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所以采用了一种‘日常反抗’的方式,以获得保全和生存的机会” [1]。
斯科特对农民的关注,是因为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正如他所描述的一样,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导致出现无数个体不服从与逃避行为,就犹如无数的珊瑚虫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珊瑚礁,这些无数个体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堡礁,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礁石上时,造成船只失事。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关注,也是出于一种危机意识,那就是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也会影响到社会和祖国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斯科特在此书中列举了农民的日常反抗方式,其中有:偷懒、行动拖沓、假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这些武器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需要协调或计划,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以一种个体自助形式,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而中学生逃课、打架、骂人、上课睡觉、走神、消极对待班集体活动、迟到、抽烟、喝酒、破坏公物、乱扔垃圾等抵抗社会规范的行为显然也具有“弱者的武器”的特点。
二、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分析
社会规范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展开的,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标准、准则或规则”[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社会规范具有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显然,这一功能是需要个体学习并践行社会规范才能实现的。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规范不仅对中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中学生社会化的实现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当代社会中,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违背就是指“主体对外界作用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这种活动或状态指向于社会规范本身时就成为社会规范违背”[3] 。
1.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实质是争取权利
农民抗争的实质不是抗拒,而是为了获得一些权利,所追求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不求变得最好,只求不要沦为最坏。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分析富人与穷人从社会地位、金钱和生活资料等方面的不平等,使得穷人无法对富人产生影响,而富人却将自己的行为强加给穷人,在这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穷人扮演着弱者的角色,穷人为了避免自己沦为最坏的处境,进而采取弱者的武器。斯科特认为,无论国家会以什么方式作出反应,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农民的行动改变或缩小了国家对政策选择的范围。正是以这样一种非叛乱的方式,在法律的政治压力以外,农民经典性地表现出其政治参与感[4]。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主流的话语权、社会规范这些都是成人在管理和控制的,相对于成人,中学生总是充当被规范、被服从的角色,违反社会规范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而这些规范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全面需要、实施的过程是否合理,没有人能够给予准确的解释,而学生也无处申诉,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中成了最底层的边缘群体。“现代学校竞争激烈,追求科学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具有高效组织的共同特征。分数犹如业绩一样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形同捆绑,难以挣脱。长此以往,享受不到对等待遇的学生只能拿起‘弱者的武器’表达自己,维护和申辩自己的权利”[5]。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学生运用“弱者的武器”去表达自己,这种行为不是真正地抗拒规范本身,而是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利,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要求。
2.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能暴露社会规范的弊端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反抗与叛逆有可能是针对学校教育理念的僵化,暴露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反映学校管理的弊端,揭示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学校教育者却没有看到,只是简单粗暴地惩罚学生,导致不仅没有及时更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却变本加厉地将错误一直执行着,于是学生也愈发地抵抗着规范,如此恶性循环持续进行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不利的后果。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社会规范制定者的危机意识,能及时捕捉到问题所在,使得社会规范能够更加完善,更好地表达出学生的需要,而这恰恰证明了学生的创造力。
3.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能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青年社会规范违背既可以由青年不赞成规范本身引发,也可以由青年与教育者的关系引发。在第一种情景下,青年认为某一规范是陈旧的、应当破除,因而选择与规范要求相反的态度与行为。在第二种情景下青年常常处在与教育者不和谐的关系中,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维护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选择对社会规范的不服从、抵制、反抗或别出心裁。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青年社会规范逆反”[3]。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和协作的关系。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在年龄、经历和学识等方面都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很可能就会以权威自居,经常以轻率地辱骂、粗暴地训斥等手段去处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内心积怨太深,就会明显或隐蔽地做一些违背社会规范,尤其是学校规范的事情,如给教师起绰号、拖沓作业、上课迟到、上课走神、接老师的话茬或者讲怪话等违背校规班纪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教师的不满情绪。 三、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回应与引导
1.科学合理地看待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
很多人认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一种破坏教育体制、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对中学生所有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都要严加控制和管理,并对相关学生给予一定的处分,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被处分过的学生备受家长的责骂、老师的冷落和同辈群体的歧视,因而导致有些被处分过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不利于其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学校也会更加重视监控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层级监视、学校安装的许多高科技监控摄像头以及家长陪同学生一起上下学等一系列所谓的安全措施,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学生完全被他人所控制,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丝毫没有自由的空间,也根本感受不到独立,因而也毫无创造力可言。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看待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观念,不能简单地加以批评和处罚,而应认真分析问题,审视社会规范是否出现不合理之处,从完善社会规范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多重角度去看待此类行为。
2.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权力,促进学生减少消极抵制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体系中既包括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进步的规范,也包括一些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陈腐的规范。因此,青年对进步规范的背离是消极的,而对陈腐规范的背离是积极的、革命的”[3]。中学生各方面不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成年人无视他们的要求和权力,就可能会引发他们抵制和违背进步的社会规范,如果给予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就可能减少学生消极抵制进步社会规范的行为。因此,无论是在家庭或者是学校,都要给予和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考虑他们的想法,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能够以包容、关切的心去接纳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创造一些让学生发挥才能的空间与机会,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信,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尊。
3.教师要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抵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师生关系的建构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因此,师生关系不是固定僵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塑造出多重身份和角色,使得师生关系更加丰富立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合作者和心灵的陪伴者。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除了课堂的互动以外,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能够带着偏见去看待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而应该始终以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去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尊重学生及其个性差异,给予学生欣赏的信号,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宏光.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东南亚研究,2008(1).
[2] 蓝维.试论社会规范教育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3] 蓝维.青年社会规范背离倾向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7(4).
[4]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5] 田国秀,景雪.学习处境不利学生日常抵抗行为意义解读.当代青年研究,2011(12).
一、斯科特“弱者的武器”的含义
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一书中,批判许多农民革命的研究只关注真正的反抗,即“(a)有组织的、系统的与合作的,(b)有原则的或非自利的,(c)具有革命性的后果并且/或者(d)将观念或动机具体化为对统治基础的否定。与之相反,象征的、偶然的或附带性的行动则是(a)无组织的、非系统的和个体的,(b)机会主义的、自我放纵的,(c)没有革命性的后果而且/或(d)就其意图或意义而言,含有一种与统治体系的融合”。这些大规模的运动很显然对国家造成了明显的威胁,但大多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维持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斯科特在此基础上,以马来西亚赛达卡农民的视角来看待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他们所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弱者的武器”这一概念。“通过借用并批判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来解释这一概念——农民并不是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处境,赛达卡农民完全认识到农业技术化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公开反抗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所以采用了一种‘日常反抗’的方式,以获得保全和生存的机会” [1]。
斯科特对农民的关注,是因为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正如他所描述的一样,农民的生存状况过于恶化会导致出现无数个体不服从与逃避行为,就犹如无数的珊瑚虫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珊瑚礁,这些无数个体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堡礁,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礁石上时,造成船只失事。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关注,也是出于一种危机意识,那就是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也会影响到社会和祖国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斯科特在此书中列举了农民的日常反抗方式,其中有:偷懒、行动拖沓、假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这些武器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需要协调或计划,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网络,以一种个体自助形式,避免直接地、象征性地与权威对抗。而中学生逃课、打架、骂人、上课睡觉、走神、消极对待班集体活动、迟到、抽烟、喝酒、破坏公物、乱扔垃圾等抵抗社会规范的行为显然也具有“弱者的武器”的特点。
二、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分析
社会规范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展开的,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标准、准则或规则”[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社会规范具有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显然,这一功能是需要个体学习并践行社会规范才能实现的。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规范不仅对中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中学生社会化的实现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当代社会中,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违背就是指“主体对外界作用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这种活动或状态指向于社会规范本身时就成为社会规范违背”[3] 。
1.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实质是争取权利
农民抗争的实质不是抗拒,而是为了获得一些权利,所追求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不求变得最好,只求不要沦为最坏。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分析富人与穷人从社会地位、金钱和生活资料等方面的不平等,使得穷人无法对富人产生影响,而富人却将自己的行为强加给穷人,在这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穷人扮演着弱者的角色,穷人为了避免自己沦为最坏的处境,进而采取弱者的武器。斯科特认为,无论国家会以什么方式作出反应,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农民的行动改变或缩小了国家对政策选择的范围。正是以这样一种非叛乱的方式,在法律的政治压力以外,农民经典性地表现出其政治参与感[4]。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主流的话语权、社会规范这些都是成人在管理和控制的,相对于成人,中学生总是充当被规范、被服从的角色,违反社会规范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而这些规范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全面需要、实施的过程是否合理,没有人能够给予准确的解释,而学生也无处申诉,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中成了最底层的边缘群体。“现代学校竞争激烈,追求科学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具有高效组织的共同特征。分数犹如业绩一样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指标,形同捆绑,难以挣脱。长此以往,享受不到对等待遇的学生只能拿起‘弱者的武器’表达自己,维护和申辩自己的权利”[5]。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看成是学生运用“弱者的武器”去表达自己,这种行为不是真正地抗拒规范本身,而是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利,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要求。
2.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能暴露社会规范的弊端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反抗与叛逆有可能是针对学校教育理念的僵化,暴露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反映学校管理的弊端,揭示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学校教育者却没有看到,只是简单粗暴地惩罚学生,导致不仅没有及时更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却变本加厉地将错误一直执行着,于是学生也愈发地抵抗着规范,如此恶性循环持续进行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不利的后果。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社会规范制定者的危机意识,能及时捕捉到问题所在,使得社会规范能够更加完善,更好地表达出学生的需要,而这恰恰证明了学生的创造力。
3.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能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青年社会规范违背既可以由青年不赞成规范本身引发,也可以由青年与教育者的关系引发。在第一种情景下,青年认为某一规范是陈旧的、应当破除,因而选择与规范要求相反的态度与行为。在第二种情景下青年常常处在与教育者不和谐的关系中,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维护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选择对社会规范的不服从、抵制、反抗或别出心裁。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青年社会规范逆反”[3]。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和协作的关系。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在年龄、经历和学识等方面都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很可能就会以权威自居,经常以轻率地辱骂、粗暴地训斥等手段去处罚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内心积怨太深,就会明显或隐蔽地做一些违背社会规范,尤其是学校规范的事情,如给教师起绰号、拖沓作业、上课迟到、上课走神、接老师的话茬或者讲怪话等违背校规班纪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教师的不满情绪。 三、对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回应与引导
1.科学合理地看待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
很多人认为,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是一种破坏教育体制、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对中学生所有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都要严加控制和管理,并对相关学生给予一定的处分,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被处分过的学生备受家长的责骂、老师的冷落和同辈群体的歧视,因而导致有些被处分过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最终不利于其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学校也会更加重视监控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层级监视、学校安装的许多高科技监控摄像头以及家长陪同学生一起上下学等一系列所谓的安全措施,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学生完全被他人所控制,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丝毫没有自由的空间,也根本感受不到独立,因而也毫无创造力可言。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看待中学生违背社会规范行为的观念,不能简单地加以批评和处罚,而应认真分析问题,审视社会规范是否出现不合理之处,从完善社会规范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多重角度去看待此类行为。
2.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权力,促进学生减少消极抵制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体系中既包括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进步的规范,也包括一些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陈腐的规范。因此,青年对进步规范的背离是消极的,而对陈腐规范的背离是积极的、革命的”[3]。中学生各方面不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成年人无视他们的要求和权力,就可能会引发他们抵制和违背进步的社会规范,如果给予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就可能减少学生消极抵制进步社会规范的行为。因此,无论是在家庭或者是学校,都要给予和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考虑他们的想法,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能够以包容、关切的心去接纳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创造一些让学生发挥才能的空间与机会,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信,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尊。
3.教师要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折射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为了减少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抵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师生关系的建构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因此,师生关系不是固定僵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塑造出多重身份和角色,使得师生关系更加丰富立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合作者和心灵的陪伴者。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除了课堂的互动以外,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能够带着偏见去看待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而应该始终以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去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尊重学生及其个性差异,给予学生欣赏的信号,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宏光.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东南亚研究,2008(1).
[2] 蓝维.试论社会规范教育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3] 蓝维.青年社会规范背离倾向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7(4).
[4]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5] 田国秀,景雪.学习处境不利学生日常抵抗行为意义解读.当代青年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