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街靠海,很长。长到一个人想它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尽头。三分水路、两分塞满了渔船,没有风帆旗杆的古雅,来人寥寥,都淹没在长长的老街和长长屋里去了。
夜晚,海風柔柔地吹。咸鲜,泥浆糊,不可消散的汽油味就来统领这一带。找个石礅坐下,你即使不闻不问,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一种海的韵味。会遇见从海平面移来的人影。点,线,线点。走近了才发现是人影。一顶锥形的草帽盖住了大半个人脸,一肩担子挑起两个箩筐或者是尼龙网格袋。无论是哪种形式,总有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从你眼前晃荡而过的,不仅仅是辛勤劳作的渔民,还有老街古老独特的生存形式。日出时,你看见晃荡欢快的箩筐只吊在扁担的一头,出去劳作的人像皮影似的把双手往前搭,弓着身子力压扁担,而身后就是重叠的箩筐,绑成一团的尼龙袋,一晃一晃的。阳光斜斜地从东西走向的老街上空掠过,影子扑在街面。傍晚,海平面移来的都是人间牛郎,像赶着过鹊桥般沉重和有力。只不过箩筐里是鱼,是螺,是虾,是不知道名字的海产品。老街就接纳了这样的劳作与成果。活体可以稍纵即逝,死沉可以悄然生机。如你所见,刚刚还是活蹦乱跳的鱼,从你眼前晃过后,隐入老街的某个家中,灵魂早已经消亡。那些形态各异的螺,七爪的,文身奇特的,蛤蟆皮的,乌龟格的,光鲜小巧的,在童年里都是你想吹的小螺号。死沉的只是壳,一只只原生态摆在街边门面当艺术品的壳。布满泥巴的脚,裸露脚丫被岁月磨出黑厚底板的脚,在一高一低卷起裤脚的当下,在老街连接出海的路上演绎多少一起起不为人知的新鲜生活故事。死沉死沉的螺可以爬上框顶,偶尔喷着水伸着触角爬行一段路程。黏力也不够,啪的一声跌落又恢复了死沉。生机和活力在伸出触角感知世界的一瞬间。何其的敏感和勇气。也自然,是一种本体的渴求。老街也充当了多少年这种像螺一样接触时代的模样。终是不敢大胆地前行,生机与死沉轮回在白天与黑夜里铺张,都像螺一样蜷缩在千万年进化的躯体下寻求保护,没有多少人细细留意。
当海平面移近的这些勤劳的渔民散落在老街的每一角落后,船才开始亮起警示灯。老街的人从屋里蛰伏出来,摇橹登船。开始是有规律的线状,随着夜色渐浓,在暗沉的马达声中散开。星罗棋布,像杂乱无章的红色萤火虫飞舞。从老街水路出去布满海面之后,渐远渐恢复回到一条线。立体的线、平凡的线,黑暗中寻求生机的线。
没有人怀疑这是老街最初给人的感受。只是海的港湾,渔人的出发点。海上丝绸之路就这般成就了老街。岁月不知不觉地品味刻画了一些独特。从德泰号到平和堂,转个弯面向海堤街的就是这般感受。任何驻足定格的瞬间,古老的沧桑便会袭来。老街白天候游人,夜晚候归者。忘却流水线的作业,现代快速的模式只是从别处经过。老街依旧不急不慢,沿袭惯了水上人家悠闲的生活方式。东西走向的房子,南北分坐的人家。一栋一栋单独得没有特色。白墙,黑点,斑驳布满门前的两根四方大柱子,好多墙体都剥落,赤裸裸地看到红砖。二楼是木质的窗,没有创意地贴在墙上,像平平剪去一半的干玉兰叶。三楼墙体布满电线,一间房接一间房地延伸。楼顶倒是呈现了尖塔的形式,三座小山一样竖着,也像皇冠。没有多少特色的房子就以老态龙钟的模样一间挨着一间,从最东头海关大楼开始一直往西延伸了2公里。一样的平凡如能坚持和淡定,就会成为城市的印象。这是群体的效应,无需宣传和书写。
站在老街,总能看到太阳。这大概是许多爱好摄影者常来踩点的缘故。单独看没有多少特色的房子,整齐连起来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老街的人,要么出海,要么就在家里消遣。门口摆上桌子,三个人或者四个人凑在一起摸麻将,后面是成堆的围观者。或者下象棋,一局一局地下,不觉已经夜色阑珊。剩下的就是老人,搬来凳子坐在门口,出神地看着街面。时光就一节一节地倒退。可以想到那个岁月,穿着红鞋身穿花衣的姑娘。脸如凝脂,手翻白莲藕样进出这个房子。男人带着她跨进了高高的前门槛,进入了悠长悠长的房里去了。然后像男人一样,出海,劳作,剥虾皮,晒海干。抬头低头就着门口这个太阳。东起西落。
微微笑、不自觉痴痴地笑……但路人大多不会注意这些微笑,只是看看走马观花一般。倒是那些起哄打麻将的会令人多停留一会。路面会隔三岔五地摆上新剥的虾仁,洗好的墨鱼在晒。一路迎着阳光。路面被太阳一路普照,连体房子下的长廊却幽深漫长。外面不时拍婚纱照的新娘子钟爱这些街面和长廊。穿着古雅的旗袍,用深红、天蓝、嫩黄,自认为能和老街墙体搭配完美的服饰留影。依然会钟爱撑着油纸伞的新娘,摆的姿势会吸引好多游人。钟爱一幢绿房子。老街唯一的绿房子。鸡蛋果的藤萝布满了这个房子,叶子绿油油的扑在房子四周。
走走又停停,大概会遇到一些人听到一些声音。一些老民间艺术家就隐居在这里。路遇一老人。租住在老街中部。门口摆满了大大的贝壳和红木笔筒。老人家一个人专注地在走廊下雕刻。贝壳粉一层一层地从转动的刻刀口掉下。然后那些包含心血和创意的字便显现出来。有人进来,老人家也不多搭理,似乎外界与他无关。把贝壳雕刻好后,画上一些山水画或者一些人物,就看到会心的微笑。然后慢吞吞地摆在门口一个位置,等着喜欢和欣赏的人来买。老人家喜欢甲骨文,刀法古朴自然,不拖泥带水。石头、陶瓷、鸡蛋、大米都可以是作品。狭长的房子是甲骨文的展廊。来问的人其实不多,可是仍然止不住他天天创作的心。老人不是本地人,但是选择了老街隐居,做喜欢自己的事情,与岁月也无关。
夕阳挂在老街西头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弦和二胡的声音。不晓得从哪个房子里传出来。也开始听到小孩打闹的声音。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孩,三五成群。一个追着一个,在老街的路上尽情玩耍嬉笑,不一会就没入长长的房子里头了。一些架着三脚架的人,渐渐多起来。实景地捕捉太阳西下场景,让老街的斑驳找个落日。写生的人也多了起来。各找各地点,倚着厚厚的柱子,并不用专注。太阳很快就落下去了,晚霞笼罩在老街上空,虾仁和墨鱼等干货还晒在路面上,不见人来收。老人进屋里去了,听一些古董的地方剧目。一些光着膀子的汉子,正坐在门口抽水烟。阳光斜照在东边门槛的时候,一天就算过去了。
老街很长,可是一天的光景却是那样的短。
责任编辑:黄艳秋
夜晚,海風柔柔地吹。咸鲜,泥浆糊,不可消散的汽油味就来统领这一带。找个石礅坐下,你即使不闻不问,都会被潜移默化为一种海的韵味。会遇见从海平面移来的人影。点,线,线点。走近了才发现是人影。一顶锥形的草帽盖住了大半个人脸,一肩担子挑起两个箩筐或者是尼龙网格袋。无论是哪种形式,总有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从你眼前晃荡而过的,不仅仅是辛勤劳作的渔民,还有老街古老独特的生存形式。日出时,你看见晃荡欢快的箩筐只吊在扁担的一头,出去劳作的人像皮影似的把双手往前搭,弓着身子力压扁担,而身后就是重叠的箩筐,绑成一团的尼龙袋,一晃一晃的。阳光斜斜地从东西走向的老街上空掠过,影子扑在街面。傍晚,海平面移来的都是人间牛郎,像赶着过鹊桥般沉重和有力。只不过箩筐里是鱼,是螺,是虾,是不知道名字的海产品。老街就接纳了这样的劳作与成果。活体可以稍纵即逝,死沉可以悄然生机。如你所见,刚刚还是活蹦乱跳的鱼,从你眼前晃过后,隐入老街的某个家中,灵魂早已经消亡。那些形态各异的螺,七爪的,文身奇特的,蛤蟆皮的,乌龟格的,光鲜小巧的,在童年里都是你想吹的小螺号。死沉的只是壳,一只只原生态摆在街边门面当艺术品的壳。布满泥巴的脚,裸露脚丫被岁月磨出黑厚底板的脚,在一高一低卷起裤脚的当下,在老街连接出海的路上演绎多少一起起不为人知的新鲜生活故事。死沉死沉的螺可以爬上框顶,偶尔喷着水伸着触角爬行一段路程。黏力也不够,啪的一声跌落又恢复了死沉。生机和活力在伸出触角感知世界的一瞬间。何其的敏感和勇气。也自然,是一种本体的渴求。老街也充当了多少年这种像螺一样接触时代的模样。终是不敢大胆地前行,生机与死沉轮回在白天与黑夜里铺张,都像螺一样蜷缩在千万年进化的躯体下寻求保护,没有多少人细细留意。
当海平面移近的这些勤劳的渔民散落在老街的每一角落后,船才开始亮起警示灯。老街的人从屋里蛰伏出来,摇橹登船。开始是有规律的线状,随着夜色渐浓,在暗沉的马达声中散开。星罗棋布,像杂乱无章的红色萤火虫飞舞。从老街水路出去布满海面之后,渐远渐恢复回到一条线。立体的线、平凡的线,黑暗中寻求生机的线。
没有人怀疑这是老街最初给人的感受。只是海的港湾,渔人的出发点。海上丝绸之路就这般成就了老街。岁月不知不觉地品味刻画了一些独特。从德泰号到平和堂,转个弯面向海堤街的就是这般感受。任何驻足定格的瞬间,古老的沧桑便会袭来。老街白天候游人,夜晚候归者。忘却流水线的作业,现代快速的模式只是从别处经过。老街依旧不急不慢,沿袭惯了水上人家悠闲的生活方式。东西走向的房子,南北分坐的人家。一栋一栋单独得没有特色。白墙,黑点,斑驳布满门前的两根四方大柱子,好多墙体都剥落,赤裸裸地看到红砖。二楼是木质的窗,没有创意地贴在墙上,像平平剪去一半的干玉兰叶。三楼墙体布满电线,一间房接一间房地延伸。楼顶倒是呈现了尖塔的形式,三座小山一样竖着,也像皇冠。没有多少特色的房子就以老态龙钟的模样一间挨着一间,从最东头海关大楼开始一直往西延伸了2公里。一样的平凡如能坚持和淡定,就会成为城市的印象。这是群体的效应,无需宣传和书写。
站在老街,总能看到太阳。这大概是许多爱好摄影者常来踩点的缘故。单独看没有多少特色的房子,整齐连起来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老街的人,要么出海,要么就在家里消遣。门口摆上桌子,三个人或者四个人凑在一起摸麻将,后面是成堆的围观者。或者下象棋,一局一局地下,不觉已经夜色阑珊。剩下的就是老人,搬来凳子坐在门口,出神地看着街面。时光就一节一节地倒退。可以想到那个岁月,穿着红鞋身穿花衣的姑娘。脸如凝脂,手翻白莲藕样进出这个房子。男人带着她跨进了高高的前门槛,进入了悠长悠长的房里去了。然后像男人一样,出海,劳作,剥虾皮,晒海干。抬头低头就着门口这个太阳。东起西落。
微微笑、不自觉痴痴地笑……但路人大多不会注意这些微笑,只是看看走马观花一般。倒是那些起哄打麻将的会令人多停留一会。路面会隔三岔五地摆上新剥的虾仁,洗好的墨鱼在晒。一路迎着阳光。路面被太阳一路普照,连体房子下的长廊却幽深漫长。外面不时拍婚纱照的新娘子钟爱这些街面和长廊。穿着古雅的旗袍,用深红、天蓝、嫩黄,自认为能和老街墙体搭配完美的服饰留影。依然会钟爱撑着油纸伞的新娘,摆的姿势会吸引好多游人。钟爱一幢绿房子。老街唯一的绿房子。鸡蛋果的藤萝布满了这个房子,叶子绿油油的扑在房子四周。
走走又停停,大概会遇到一些人听到一些声音。一些老民间艺术家就隐居在这里。路遇一老人。租住在老街中部。门口摆满了大大的贝壳和红木笔筒。老人家一个人专注地在走廊下雕刻。贝壳粉一层一层地从转动的刻刀口掉下。然后那些包含心血和创意的字便显现出来。有人进来,老人家也不多搭理,似乎外界与他无关。把贝壳雕刻好后,画上一些山水画或者一些人物,就看到会心的微笑。然后慢吞吞地摆在门口一个位置,等着喜欢和欣赏的人来买。老人家喜欢甲骨文,刀法古朴自然,不拖泥带水。石头、陶瓷、鸡蛋、大米都可以是作品。狭长的房子是甲骨文的展廊。来问的人其实不多,可是仍然止不住他天天创作的心。老人不是本地人,但是选择了老街隐居,做喜欢自己的事情,与岁月也无关。
夕阳挂在老街西头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弦和二胡的声音。不晓得从哪个房子里传出来。也开始听到小孩打闹的声音。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孩,三五成群。一个追着一个,在老街的路上尽情玩耍嬉笑,不一会就没入长长的房子里头了。一些架着三脚架的人,渐渐多起来。实景地捕捉太阳西下场景,让老街的斑驳找个落日。写生的人也多了起来。各找各地点,倚着厚厚的柱子,并不用专注。太阳很快就落下去了,晚霞笼罩在老街上空,虾仁和墨鱼等干货还晒在路面上,不见人来收。老人进屋里去了,听一些古董的地方剧目。一些光着膀子的汉子,正坐在门口抽水烟。阳光斜照在东边门槛的时候,一天就算过去了。
老街很长,可是一天的光景却是那样的短。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