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挑水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8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练后常去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由于县城小且集中,在那里碰见熟人是常事。一天,正在专心挑选菠菜时,忽听有人喊我的名字。一看是位中年妇女,不认识;再看,觉得有点眼熟,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看出我对她已没有印象,就说,咱俩是一个村的,并自报了姓名。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家邻居的二姑娘。
  小时候我几乎天天去她家挑水,对她自然是熟悉的。记得她比我小一两岁,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还曾帮我抬过几次水。后来我当了兵,就再没见过她,她嫁到了哪里?夫君是干什么的?有几个孩子?生活境况如何?对此我一无所知。仔细一算,三十多年过去了。
  我生活过的东崖头村,大多数人家没有水井,却养着骡马或者猪羊,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用水量。于是乎,到有井人家的院里排队挑水,就成了乡亲们当时必做的一项工作。有的人家小气,承受不了人们日复一日到院里挑水的烦扰,就常常有意无意地在里面插了院门,或者落了门锁,任凭挑水的人怎样叫唤,就是不去开门,装作没听见。她的父母为人厚道,与人为善,一年四季,不管挑水的人有多少,不管夏天把院子洒成泥河滩,还是冬季把院子淋成溜冰场,始终不闻不问,敞开着院门,从来不曾关闭过。有时家里做了稀罕饭食,还会喊正巧来挑水的人们进家品尝。
  我家离她家只隔几个院落,不足百米。但在我当时看来,路途之遥远,举步之维艰,不亚于“长途跋涉”。每次挑水,中途不歇上几次,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加油鼓劲,是很难到家的。尽管倍加小心,但每次下来,裤腿和鞋面都会溅满井水、溅满泥巴。遇到寒冬,瞬间结冰,不在炉火旁烤上一阵子是不会轻易干掉的。
  由于年龄只有十来岁,加之个子又不高,起初,母亲只为我备了一只小桶,盛水量是常用水桶的一半大小,我就拎着这只小桶去她家提水。提水走路是很有讲究的,力氣小是没法单手提着水桶、贴着裤子直行的,得双手提着桶环把水桶悠起来走S形才省劲。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又为我配了一只小桶,让我改提水为挑水,再后来见我有劲了,就给换成大人挑水的大桶了。不管是用小桶,还是用大桶,都避免不了用绳系着水桶从井下往上提水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个技术活。如果用不对劲,即使忙碌半天,水桶也倒不下,依然漂在水面上,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特别是冬天来临,井沿被厚厚的冰凌覆盖,人站在光滑的井沿上,战战兢兢,就更没了主意。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孤独无助的时候,就仰望天空——燃着火苗的,嵌着棉团的,舞着雪花的,飘着细雨的……同一片天空,在我的仰望中幻化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景致,直到又有人来挑水,或者是她的父亲、母亲见到我发呆的时候,帮我打上水来。
  会打水的人,往往一气呵成:眼瞅着桶底刚一接触水面,然后朝一个方向猛然抖动井绳,水桶就会顺势栽倒并一头扎进水里,接着一提,满满的一桶水就有了。这就好比人们从事的工作,有的人一学就会,一干就得心应手,技压群雄,出类拔萃;有的人则自始至终学无所成,无声无色,混吃混喝。
  站在井沿打水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小孩子,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井下。有一年冬天,我刚吃力地把水提出井口,不料脚下一滑,“哧溜”一声摔倒在地,井绳立马脱手并与水桶一起掉入井里。她的父亲知道后,连忙取出搭钩,在寒风中费了好大劲,才帮我把水桶捞上来。回头还不忘到我家提醒母亲:“看看孩子吓着没,要是吓着了,记着到井口叫叫魂去。”
  不觉,我磕磕绊绊地在挑水中长大了。当挑水已完全融入我的生活,水桶已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当我再不害怕挑水的时候,家里装上了压水井,就是那种一根管子插到地下、上边有截“缸筒”外加一根压杆的水井。但,我的双肩已经习惯了压力,习惯了负重行走,不挑了,反而有些不自在,空落落的,好像生活失去了什么似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一  我的书香梦缘起于姑苏老家,奶奶红木大床的后面。  认真算起来,我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但到我这一辈,家里早就没了满壁的书架,也没有书房。钮家巷三进院的老屋住进了各色人等,有门通向另一条巷子的第三进与前面二进院隔开封死了,我对它完全没有印象。但就前面这两进院究竟住了多少人、多少家,我也始终算不清楚,虽然肯定没有七十二家房客,但其纷杂与热闹也是差不多的。  二进院的正屋,在小小的我的印象中,是很大
期刊
生产队养着三头牛,负责一年的春耕和秋耕(秋收冬种)。一头牛算一个劳动力,养牛的任务自然就落在队里缺劳动力、生活又困难的农户。  我家因有“文革”的冤案,“文革”结束后冤案虽得到平反,但母亲的身体极其虚弱,我才十岁,姐弟仨都在村小学的同一个教室里念着三个年级的书,五口人就父亲一个劳动力,艰辛可想而知。  在父亲的努力下,队里将其中一头牛转给我家养。多了一个劳动力,自然就多了一份收入,但这个劳动力每天
期刊
到了,就是这里。  我站在十字街头,向北望去,长长的老街还是那么亲切,我熟悉老街的每一爿门市,我踩过老街的每一寸土地,我摸过老街的每一块砖石,我还深深地闻过老街的每一种气味。  老街有多老?我也不知道。我只听说打民国那时起,老街就是县城的招牌,周边几个县的百姓都来这里逛街、做买卖。  我最为迷恋的,是十字街头东南把角的那个专售烟酒茶糖的国营门市部。门市部门口的女儿墙上喷涂着“为人民服务”。“烟酒茶
期刊
我曾经在一场暴风雨中找一头牛。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把牛系在田埂旁的一块大石头上。那时候的阳光很好,地里还没有种上庄稼,一些野草和野花在这里疯长。脚踩下去,土地松软松软的,草可以没过我的鞋子。  我把牛系好,任它在那儿吃草。这是一头安静的大黑牛,我看着它从一只毛色稀疏的小牛犊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期间的每个春种和秋收,它负责帮我们耕地和拉粮,人们的呵斥和鞭打让牛越来越沉默。现在,它也老啦,
期刊
“起来起来,快快起来!”我和哥哥揉着惺忪的小眼睛,都有些不情不愿的。“今天早上泡饭过油条,油条冷了就不好吃了,快快起来。”母亲作势来掀小被子,我闻到了油条的香气,一骨碌竖起身子,深吸了一口气,啊,油油的香味。母亲顺势又推开了窗,飘进一丝丝清香,母亲自言自语,“哦,木槿花也开了。”  母亲说,门口的木槿花是生我的那一年种的,现在已经比我高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爱种些花花草草,秋天的菊花啊春天的迎春花
期刊
我女儿在念高中的时候,跟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成了英国作家J·K·罗琳的忠实的粉丝,狂热地爱上了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每一集新书刚出版,她就叫我给她买。  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有同村的一個也在念高中的女同学来到我家,向女儿借最新的哈6,没想到女儿竟然一口回绝:“不借!”等那个女同学走后,我责问女儿:“这本书你不是看完了吗?同学向你借,你怎么可以不借给她呢?”  “我又不认识她,干嘛要借
期刊
夜色幽藍,月光朦胧,纺织娘的歌声柔美动听。  今夜,深锁千年的重门次第开启,沉默如石的灵魂轻轻吟唱。沙滩太长了,该不该留下足迹?书本太厚了,该不该翻开扉页?玫瑰太娇弱了,该不该绽放在风雨之中?  千年有约。守候的目光被时光的金线牵引到哪一方注定要魂牵梦绕的家园?千年一瞬。是谁的灵魂之箭洞穿千年的风尘刺痛我坚守的心扉?风尘的碎片纷纷坠落,如雨后的花瓣灿烂一瞬。丘比特之神箭啊,那锃亮的箭头上,真实的疼
期刊
一切日子都远去了,我要告别——  那些飘飞的蝴蝶啊,你们那穿越时空而来永不停歇的婀娜,在水波之上,七彩斑斓,熠熠生辉。你那永远不息的蹁跹,扑闪而出的灵动,如同无比绚丽的仙子,飞啊飞,高回低就,盘旋起掠,忽近忽远,忽明忽暗,在一席山水画的倒影中若隐若现。我惊喜得差不多都要跳起来,可是我却要告别这条河流,告别你,从此远去,浪迹天涯。  那些憨直的蜻蜓哦,你们那晶莹的羽翅,突突地来,突突地去,或是蓦然来
期刊
父亲去世那年,我只有14岁,弟弟小我三岁。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如此痛哭,是那种泣不成声的悲伤。弟弟一脸凄惶,扯着母亲的衣角呜咽。刚刚放学的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门口,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  尽管父亲卧病已快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彻底离开我们。死亡对于我和弟弟,还是一个很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听到别人家有人死了,只是意识到那是一个老人必然的归宿,却没有想到,它会突然之间蛮不讲理地闯入我
期刊
江西第一名山石拱禅寺的“斋饭”很有名,吃一顿“斋饭”,不管大人、小孩夜里走路都不会担惊受怕。但要每月初一、十五常来禅寺烧香的世人,老住持才会留他们在寺中吃“斋饭”。  老住持是一位盲人和尚,人称“瞑眼和尚”。过去常有世人去请教老住持一些难解的事,老人都一一作答,百问不厌。听完老住持的话,世人来到“斋堂”,堂中齐齐排着两行十六张旧时方桌,每张桌围了四把长凳。简朴的“斋堂”使人心肠变得干净起来。大伙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