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核心素养的提出很有现实意义,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下,围绕思维提升的内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提升的构思与实践:智力的“迁移”达到灵活与敏锐理想程度;独创性与系统性有机统一的在场体现;“广”“深”“难”的抽象与逻辑呈现;保障学习品质的高阶思维的期许。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思维提升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语言的规范给语文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国家教育方案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提了出来。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课堂教学要优化组织,也要求教师反省教学思维。在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下,基于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初级中学尚处于普及阶段,围绕思维品质包括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优化教学内容,甄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思维提升的构思与实践。
一、智力的“迁移”达到灵活与敏锐理想程度
在(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中,依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循序渐进组织教学,从朗读指导入手,在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好文章的基础上,作片段仿写,如引导学生欣赏完“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依据当时学文的时间节点,激励学生写“我眼前的秋景”“校园之秋”“家乡秋景”等写景片段进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激励学生迅速地发现眼前“秋”特征,然后进行口头描述比赛,看谁在用词贴切、表达流畅和联想丰富又流畅。那在激励仿写环节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教师可通过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流畅地用词描绘好眼前之景,流畅地表达出对眼前秋景自己的“理解”“感受”,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眼前实景,流畅地抒写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单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依据课文描绘的春的场景,不纯粹讲解文章内容,先引导激励学生写自然之景,再作文章赏析。比如,启发学生由写“春草”灵活地过渡到写“秋叶”,由“春花”到“秋实”,由“春风”变写“秋霜”,根据教学实际,可以课堂片段仿写训练,激励学生展示,也可以课后单元写作要求。基于这一环节,依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达到了留存率75%的“实际演练”,原则意义上说达到“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的“马上应用”。在这一活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要求学生限时作答,对学生的理解作出明确的肯定、否定或补充,使学生思维思维过程加快,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即能够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灵活性,又能够有效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独创性与系统性有机统一的在场体现
莫泊桑说:“世间最了不起的才能,是思维的独创性。”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征,组织教学中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态度民主公正。现行部编本教材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结构,“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思维提升的六个方面都有所指向。在(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热爱生活,热愛写作》写作开始,根据本单元中所学过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写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第二单元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写事,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独创思维积极性。如,可以结合第六单元的《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励学生写想象类作文《那一天,我与---相遇》。提示学生可以选题为跟“李白”“杜甫”相遇,学生会兴趣大发,根据自己的合理想象也好,实写也好,独创性思维的构建不言而喻。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第二单元《学习抒情》,第三单元《抓住细节》,第四单元《怎样选材》学会选材。依据部编本教材在写作的编排上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当然,学生的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悟,是写作最根本的源泉,引导学生明白了“写作等于写生活”,这样让学生明白有利于个体创作的空间是多么宽广。
以上所论述的不但是独创性思维在场的体现,而且也是系统性思维有效培养的途径。
较理想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用系统来学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上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真正做到自我实现”,那么必须具有系统思维,通过系统思维给自己构建学习秩序,才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达到所谓的“真正的学习高手”,有这样一个系统思维才能去创造,去自我实现。部编本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都为训练学生思维系统性提供了载体。在组织教读课文中,充分利用好“预习”、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当然还有渗透穿插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修辞、表现手法、语法及相关文体知识等,在实际教学中,引导构建系统的学习秩序,充分利用好部编本教材的“补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从而为学生思维品质的系统化提供可能。如,《春》的“比喻”、《济南的冬天》的“比拟”等,到《陋室铭》《爱莲说》的“托物言志”,《阿长与〈山海经〉》的“欲扬先抑”等,七年级上册的“词的分类”到下册的“短语类型”等语文知识,八年级的涉及“语法修辞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十多则知识短文,九年级的“单句”“复句”,都是可以训练提高思维系统性的课程资源。
三、“广”“深”“难”的抽象与逻辑呈现
初中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适应过程中,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根据初中学生身体发展、认知能力的变化等进行“会诊”,循序渐进地组织教育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读《散步》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旨,主旨理解是“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还是“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是“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还是“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要求细读文本,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要停留在事件表面,唯有作如此深度思考,才能领会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才能更好感悟本文散文“以小见大”的魅力。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春》一课中“融会在全文里面对春的哲思”是难点,文章除了许多形象化的描写和情感的自然抒发,还有对春的深层体悟,但这种体悟又是融会在全文的写景抒情中。如文末三段蕴含作者“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表达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这是引导学生在学完这一课知识后,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的,使所学的知识引向一个深度。在组织教学中,考量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依据学情,在这一环节中很适合采用“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可以记住50%的内容的“小组讨论”。激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广”“深”“难”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才可能发生。《春》是一篇适宜仿写的佳作,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实和文本结合,加深深刻性以及思维的扩展,通过本文的学习,组织进行“读写联合”,激励学生对眼前的“秋景”培养写作兴趣,达到作文内涵深刻性的提高。如果学生在写作中不但把眼前秋景写实、写活,而且发掘到丰收一刻的精彩,更有赖于“春夏艰辛的沉淀”,由写《校园的春天》上升到校园是“科学的春天”深化。
四、保障学习品质的高阶思维的期许
要想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必须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批判性要有别于“批判和否定”,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则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一直以来,由于对这种高阶思维品质的理解和关注不到位,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影响了创造思维的建立;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思维品质是最值得期许的,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内容之一。
在(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中,激励講究合作、帮助设置具体情境、明确任务、确定以实践为主线的深度探究性学习。可引导学生对阿长在自己心目中的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交流。阿长在“我们”心目中有哪些不变,又有哪些变化,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不变的是感激,那敬意不再是“一时的”,从此以后是终生的感激,而原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被同情和理解所代替;不识字连书名都说不对的保姆却做到给鲁迅买回来了山海经,只有爱才能解释这种“伟大的神力”;阿长保持了生活中的无知粗鲁原样,却不影响我的深情怀念:不虚美不隐恶,没有美化人物。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结合已有生活体验,能悟到精自己的理解缺失所在,这应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理解、包容、尊重、反思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基于理性和证据而改变自己。作为高阶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根本点要引导学生由“有见识”向“有识见”发展,最终达到实现“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的学习目标,只有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并由它介入学习的设计,有效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开始。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思维提升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但同时注意几个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前提来发展其他核心素养,只有在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前提下,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思维品质也就越容易优异地提升,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其次,关注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好学生思维提升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红.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例谈[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1996.
[2]周晓阳.批判性思维是学习提升的保障[J].中国教育报,2018.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思维提升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语言的规范给语文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国家教育方案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提了出来。
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课堂教学要优化组织,也要求教师反省教学思维。在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下,基于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初级中学尚处于普及阶段,围绕思维品质包括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优化教学内容,甄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思维提升的构思与实践。
一、智力的“迁移”达到灵活与敏锐理想程度
在(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中,依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循序渐进组织教学,从朗读指导入手,在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好文章的基础上,作片段仿写,如引导学生欣赏完“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依据当时学文的时间节点,激励学生写“我眼前的秋景”“校园之秋”“家乡秋景”等写景片段进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激励学生迅速地发现眼前“秋”特征,然后进行口头描述比赛,看谁在用词贴切、表达流畅和联想丰富又流畅。那在激励仿写环节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教师可通过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流畅地用词描绘好眼前之景,流畅地表达出对眼前秋景自己的“理解”“感受”,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眼前实景,流畅地抒写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单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依据课文描绘的春的场景,不纯粹讲解文章内容,先引导激励学生写自然之景,再作文章赏析。比如,启发学生由写“春草”灵活地过渡到写“秋叶”,由“春花”到“秋实”,由“春风”变写“秋霜”,根据教学实际,可以课堂片段仿写训练,激励学生展示,也可以课后单元写作要求。基于这一环节,依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达到了留存率75%的“实际演练”,原则意义上说达到“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的“马上应用”。在这一活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要求学生限时作答,对学生的理解作出明确的肯定、否定或补充,使学生思维思维过程加快,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即能够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灵活性,又能够有效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独创性与系统性有机统一的在场体现
莫泊桑说:“世间最了不起的才能,是思维的独创性。”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征,组织教学中尊重他们的独立性,态度民主公正。现行部编本教材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结构,“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思维提升的六个方面都有所指向。在(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热爱生活,热愛写作》写作开始,根据本单元中所学过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精神营养,并借鉴写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细心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第二单元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写事,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独创思维积极性。如,可以结合第六单元的《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励学生写想象类作文《那一天,我与---相遇》。提示学生可以选题为跟“李白”“杜甫”相遇,学生会兴趣大发,根据自己的合理想象也好,实写也好,独创性思维的构建不言而喻。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第二单元《学习抒情》,第三单元《抓住细节》,第四单元《怎样选材》学会选材。依据部编本教材在写作的编排上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当然,学生的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悟,是写作最根本的源泉,引导学生明白了“写作等于写生活”,这样让学生明白有利于个体创作的空间是多么宽广。
以上所论述的不但是独创性思维在场的体现,而且也是系统性思维有效培养的途径。
较理想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用系统来学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上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真正做到自我实现”,那么必须具有系统思维,通过系统思维给自己构建学习秩序,才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达到所谓的“真正的学习高手”,有这样一个系统思维才能去创造,去自我实现。部编本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都为训练学生思维系统性提供了载体。在组织教读课文中,充分利用好“预习”、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当然还有渗透穿插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修辞、表现手法、语法及相关文体知识等,在实际教学中,引导构建系统的学习秩序,充分利用好部编本教材的“补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从而为学生思维品质的系统化提供可能。如,《春》的“比喻”、《济南的冬天》的“比拟”等,到《陋室铭》《爱莲说》的“托物言志”,《阿长与〈山海经〉》的“欲扬先抑”等,七年级上册的“词的分类”到下册的“短语类型”等语文知识,八年级的涉及“语法修辞知识”“阅读写作知识”的十多则知识短文,九年级的“单句”“复句”,都是可以训练提高思维系统性的课程资源。
三、“广”“深”“难”的抽象与逻辑呈现
初中学生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适应过程中,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根据初中学生身体发展、认知能力的变化等进行“会诊”,循序渐进地组织教育教学,从而培养了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 如教读《散步》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理解课文的主旨,主旨理解是“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还是“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是“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还是“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要求细读文本,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不要停留在事件表面,唯有作如此深度思考,才能领会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才能更好感悟本文散文“以小见大”的魅力。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春》一课中“融会在全文里面对春的哲思”是难点,文章除了许多形象化的描写和情感的自然抒发,还有对春的深层体悟,但这种体悟又是融会在全文的写景抒情中。如文末三段蕴含作者“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表达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这是引导学生在学完这一课知识后,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的,使所学的知识引向一个深度。在组织教学中,考量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依据学情,在这一环节中很适合采用“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可以记住50%的内容的“小组讨论”。激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广”“深”“难”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才可能发生。《春》是一篇适宜仿写的佳作,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实和文本结合,加深深刻性以及思维的扩展,通过本文的学习,组织进行“读写联合”,激励学生对眼前的“秋景”培养写作兴趣,达到作文内涵深刻性的提高。如果学生在写作中不但把眼前秋景写实、写活,而且发掘到丰收一刻的精彩,更有赖于“春夏艰辛的沉淀”,由写《校园的春天》上升到校园是“科学的春天”深化。
四、保障学习品质的高阶思维的期许
要想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必须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批判性要有别于“批判和否定”,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则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一直以来,由于对这种高阶思维品质的理解和关注不到位,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影响了创造思维的建立;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思维品质是最值得期许的,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内容之一。
在(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中,激励講究合作、帮助设置具体情境、明确任务、确定以实践为主线的深度探究性学习。可引导学生对阿长在自己心目中的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交流。阿长在“我们”心目中有哪些不变,又有哪些变化,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不变的是感激,那敬意不再是“一时的”,从此以后是终生的感激,而原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被同情和理解所代替;不识字连书名都说不对的保姆却做到给鲁迅买回来了山海经,只有爱才能解释这种“伟大的神力”;阿长保持了生活中的无知粗鲁原样,却不影响我的深情怀念:不虚美不隐恶,没有美化人物。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结合已有生活体验,能悟到精自己的理解缺失所在,这应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理解、包容、尊重、反思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基于理性和证据而改变自己。作为高阶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根本点要引导学生由“有见识”向“有识见”发展,最终达到实现“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的学习目标,只有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并由它介入学习的设计,有效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开始。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思维提升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但同时注意几个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前提来发展其他核心素养,只有在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前提下,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思维品质也就越容易优异地提升,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其次,关注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好学生思维提升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红.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例谈[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1996.
[2]周晓阳.批判性思维是学习提升的保障[J].中国教育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