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酒好喝吗?

来源 :中国地产总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_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不但是一个平台,也是一种思维。地产企业只有弄清楚互联网的本质,才可能在发展中挺立潮头。
  近年来,我国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目前,中国网民数和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居于全球首位。2012年,全球十大网站中国仅1家上榜,2013年已经变成4家。在全球互联网产业格局中,中国已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这代表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成熟,而其他产业也开始向互联网转型,其中房地产企业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地产企业一直在传统行业打拼,其眼界和思路都受到不小的制约。要不是因为当下地产市场波动剧烈,远期市场的预测并不理想,地产市场的互联网化可能还要往后推一段时间。毕竟,能轻松赚钱谁愿意劳心费力地转型。
  向互联网转型是新出路
  说起来,互联网和房地产,一个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数字信息通道,另一个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出的居住空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想,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所提倡的“用户至上”、“硬件免费”、“粉丝经济”以及“体验式营销”等21世纪特有的思维,已经引导线下的各个实体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变革。而房地产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住宅地产,都是在和客户打交道,都需要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构建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在银行紧缩银根、市场观望情绪浓重和楼盘滞销的今天,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地产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转型成为每家企业摆在案头上必然的选择。但是向何处转型?如何转型?这些都是困扰地产企业老总们的问题。然而,一个业内的共识就是,地产企业应该互联网化,向“地产+互联网”的方向转型。
  打破行业垄断,细分市场,从中找到发展的思路,这成为中小地产企业的唯一转型目的。而利用互联网的分散性、独家性,是完全有可能将这个想法实现的。其中,互联网的分散沟通和实时反馈,成为发展的关键。不管是利用互联网思路完成转型,还是以互联网作为营销手段,或者其他,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细致服务是转型关键
  其实不论是怎么转型,发展细致入微的服务才是基础。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服务,这可能才是地产企业真正看重的着眼点。在地产企业看来,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服务公司,只要把客户维护好了,就会带给企业非常高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北大黄埔同学会中的企业,大概有20-30%的地产项目是被老客户买走的,这就说明了服务的重要。
  因此,地产企业需要考虑的不光是如何转型,还有怎么做好服务。就拿住宅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房屋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房屋质量、装潢设计这些层面,而是希望享受到如同商业综合体般的一条龙服务。万科打造的上海某项目,一开盘就在2天内销售一空,并不因为价格降低,而是因为万科提供了互联网化的后续服务。业主在入住小区后,开发商不但会给业主房屋钥匙,还会在业主的手机上安装万科的APP“住这儿”。业主到了自家单元门口后,不用刷门禁卡,直接刷手机二维码便可以入户。到家后,业主用手机APP等互联网支付手段预付物业费、电费、燃气费等多项费用,同时也可以用手机APP控制家里的智能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家电。业主还能用APP,在配套的万科社区电商网站上购物和享受社区服务,还可以通过手机APP检查社区快递。空闲的时候,业主还可以通过手机APP与邻居交流,一起去遛狗和运动。一个小小的APP,就把一个小区的业主甚至更多的人整合在一起,汇聚成一个互联网社区。
  产品最有说服力
  现在最火的汽车不是奔驰宝马,而是去年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跑车“特斯拉”,它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做最好的产品,用产品来说服客户,占领市场。互联网与地产结合也应该如此。地产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传统的建筑领域,毕竟互联网只是影响到地产企业的决策思路和服务手段,并不意味着只要提供好的服务就能不管产品质量,这是两个角度,不能混为一谈。特斯拉占领市场的关键并不是广告,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实特斯拉的“不传统性”。据新闻报道,国内首批特斯拉车主这样描述他们的驾驶体验,“就像是从功能机进化到智能机,一旦用过智能机,很难再回到过去了。”可见,互联网化的汽车—特斯拉也是
  用最好的产品赢得了市场。
  房地产现在向互联网转型也是如此,不管是商业地产还是住宅,都需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做出符合消费者习惯的产品,精益求精,结合互联网的理念,加强产品服务的承载程度,给客户一个难以忘怀的感受,这样才能培养出忠诚的客户群体,也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功转型发展。
  另外,随着低碳成为世界性潮流,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低碳材料逐步在地产行业中盛行。具有先进科技理念的房企在项目设计中结合高科技手段,切实为购房者带来健康科技生活,这样的绿色科技住宅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更成为地产热卖的标签。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平台和技术,更应该是一种思想。地产企业真正做到糅合互联网精神的反思,才能真正挖掘出消费者的多维需求,也才能做出最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最终赢得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挑战。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其他文献
2014 年房地产市场是难以预料的一年,地产市场的波动成为摆在开发商面前的一个难题,但也可能成为一个重大机遇。对于地产企业来说,房地产市场调整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新机遇,都使企业转型成为必然,当然期间有压力更有动力。对此,《中国地产总裁》杂志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王小广。在他看来,商业地产的发展是正常的,不过其中蕴含的风险需要提醒开发商注意,并且要避开成
期刊
今年初,万科总裁郁亮抛出了“互联网会不会颠覆房地产”的命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随着这个话题的推出,引发了传统房地产生产与销售模式变革的探讨。  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在去年提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即借用服务社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先收集客户的需求,再投资开发房地产,借以降低开发投资的风险,让参与投资的各方资本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进而可以使用到更少的钱,创造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这个大胆设想,很快激起了业内热烈
期刊
坚守一个正确的心态,做商业地产一定是长期的,战略性的投资,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之后,我们在做商业地产设计规划的时候,才能更长远地去匹配资源。  2014 年由于地产市场变动频繁,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眼光放在了万达已经趟出路来的商业地产领域,这意味着今年将成为中国商业地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现在看来,地产大鳄纷纷跟随万达加入市场,各大城市商业地产项目林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然而,在项目同质化
期刊
王健林,现任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局主席,炙手可热的经济巨擎,也是一手开创了万达帝国的王者。用 20年出头的时间,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型集体企业,打造成市值过千亿的巨无霸,王健林究竟有何点金妙手?万达帝国又会给整个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这确实值得深思。从一无所有的窘迫,到棚户区改造的豪情;从南下广州的雄心,到转型商业地产的悲壮;从行业探索的如履薄冰,到喊出“万达模式”的冲天英气;从投资文化的信手拈来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家人养了一群山羊,后来家人嫌养山羊很累,就把山羊送人了,换来一群绵羊。因为山羊总是到处跑,而绵羊能乖乖呆在圈里,一下子这家人就轻松了很多。但是后来村子里来了狼,他们家的绵羊被狼吃了不少,而他们送给别人的山羊却没什么事。这家人不理解,就去问村里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山羊的长角很尖锐,而且野性未失,对付狼他们不害怕,会激烈反抗。老人说,他曾看到山羊围成一圈把羊角对外形成阵势对付狼
期刊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是房地产企业在当前的市场局面下所缺乏的,也是地产企业必然的选择。这是一个创新,未来会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条新路。  为探寻房地产与互联网结合后新的发展,并带领中小地产企业探索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破局之路,《中国地产总裁》 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肖勇。  互联网思维能否颠覆房地产传统经营思路,是目前困扰房地产企业的一个难题。对此,肖勇表示,互联网思维能
期刊
房地产发展了 31 年,互联网发展了 26 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时代变迁的永恒主题。相对于房地产过去的变革来说,互联网与地产结合是一个新的方向。  新媒体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互联网衍生出移动互联这个新型媒体平台。现在,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将目光转向移动互联平台,越来越多的手机客户端涌现出来,房地产媒体也从互联网开始向手机客户端延伸。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采访了北大黄埔
期刊
颠覆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开始。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社会是这样,企业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为探寻房地产与互联网结合后新的发展,探索中小型地产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破局之路,《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就“互联网是地产业的未来吗?”这一跨时代性的课题采访了北大黄埔同学会执行会长、万浩集团董事长贾胜国。  贾胜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现在说互联网思维会颠覆地产传统经营思
期刊
密云县位于北京东北部,三面群山环绕、峰峦起伏,中部是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全县林木生态覆盖率达62.3%,2008年成为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密云县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世外桃源般的古北水镇,巍峨雄伟的司马台长城;有“华北明珠”之称的密云水库,燕山主峰雾灵山……我们慕名而来,在五月的微风中漫步于清水河畔,空气中透着水的清凉和草的芳香。嫩叶儿挂枝头,浓
期刊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媒介或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养育的一种范例。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在充分尊重教材权威性和对教材辩证否定的基础上,以质疑和求证的精神认真研读教材、审慎使用教材,对于教材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进行加工处理,以增强其可读性、可构性、可用性。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框为例,探讨教材二次开发的多元化策略,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