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造氛围、开发课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9671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育人目标。根据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知,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绥中县秋子沟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是一所富有山村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一直致力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发挥老教师独特的“资深农艺师”优势,开展别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使山里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探索求真、学习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营造劳动育人氛围,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自古以来,劳动与生活密不可分。“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劳动创造美。”作为育人成长的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的兴趣,对劳动的热爱。
  (一)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尊重劳动
  2017年至2018年,我校進行了教学楼、教师宿舍等硬件设施的改造。我们及时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照片或文字记录学校的变化。操场上,有的学生拿着本子细心地观察,有的学生举起手机拍摄,还有的学生用画笔细细地描摹。
  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学校少先队和团委联合组织开展了以“劳动创造美好校园”为主题的班团队会、主题演讲、摄影绘画展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用自己拍摄的照片、优秀的绘画作品和详实的文字记录,充分展示了他们对劳动的尊重,也表达了他们对那些为学校带来崭新变化的劳动者的崇高敬意。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照片、图画,把劳动者不畏严寒酷暑,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复杂等多重困难,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的劳动创造精神和敬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难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二)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产生劳动兴趣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制作班级文化墙活动。每个班级文化墙的版式、内容、主题等均由学生独立设计并亲手制作完成,班主任仅负责指导。由于学生没有参与过这样的设计制作,他们对这项任务充满了好奇,所有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制作活动中来。
  在设计班级文化墙的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精彩的点子一个接一个萌发。他们有时会因为一个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又会因为意见一致而兴奋得击掌欢呼。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劳动的真谛,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创造的幸福。学生在动手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营造了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三)激发热情,引导学生热爱劳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草编、剪纸、做黏豆包、农耕等项目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体会劳动背后的文化和故事,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将地方传统特色坚守下去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课外小组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投入劳动的热情。
  二、开发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文件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劳动创造幸福”实践课程。
  (一)明确课程开发目标
  劳动技术课程是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开设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之一,旨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以“让生命更有绿色”为主题,把学校后山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课程,为班级分配相应的土地种植农作物,班级界线分明,任务明确,形成劳作竞争氛围。
  (二)采用多种活动形式
  我校把劳动课程的活动形式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两种。集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我校鼓励学生集体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组合。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允许初中部学生独立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
  (三)丰富课程内容
  我们推荐有劳动经验的教师对课程开发组成员进行培训指导,各学科小组讨论、研究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各班主任为学生布置任务,并通过校园平面图向学生讲解本班的任务区域。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到现场进行指导,积极与学生一起,身体力行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劳动方式。
  三月整地,这是开学的第一课,所有师生信心满满,兴趣满满。劳动中,有的学生捡石子,有的学生拔杂草,有的学生平地。之后,开始选栽树苗,不同年级种植不同的树苗。四月除草,果树下杂草渐多,学生除起草来加倍认真。五月施肥,指导教师耐心地为学生讲解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六七月浇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怎样布置管道。八九月浇水、打药,指导教师耐心讲解什么树种会生什么虫子,喷洒哪种药。十月收获,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采摘,如何存放。
  学生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即使天气炎热也不叫苦叫累,他们吃苦耐劳的样子让人欣慰。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劳动过程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劳动课程既锻炼了师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从大自然的课堂中获得了生存的能力。虽然劳动辛苦,但过程愉悦。学生亲身体验了苦和累,懂得了父母的辛劳,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也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大多是书面评价,关注“学得怎么样”。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性小学学科评价则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进行,不仅关注学生“怎样学”和“学得怎么样”,而且关注教师“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从学和教两方面同时推进,改革课堂教学。以劳动技术学科为例,从区域性评价机制的建构、评价标准的设计、评价实施的要点、评价策略的研究、评价结果的运用五个方面对小学学科评价进行探索,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转变
期刊
摘要:单元是英语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挖掘英语诗歌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之美,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单元主题;英语诗歌;审美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
期刊
复习,并不仅仅是重复先前学习的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复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思维素养的再生长。生长,是夯实基础后的求异与创新。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总复习”这一课,如何在夯实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促使其“换个脑筋”,进一步在知识的深处进行思考呢?我通过三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方法策略在不断被丰富、被审视、被调整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度发展。  一、依托核心问
期刊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达成其他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可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资源的特点,然后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大胆猜想、能辨善辩、有理有据”,开展自主学习。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猜想;能辨善辩;有理有据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思维方式,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通过理性思考取得合理结论的过程。审辩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审视并分析同为中华文化的我国台湾地区的小学数学教材,吸取其编写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能够开拓视野,弥补我们各版本教材的不足,对于我们的数学教材建设和数学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南一”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体例说明、教材目次、细节之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和教材综观等方面均有其特点,包括重视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学习活动与内容设计均以
期刊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识字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不仅是学生
期刊
“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长度单位,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经历、体验了“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探究过程。从知识系统层面而言,“面积单位”的学习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走向三维空间的重要一环。与长度、面积、体积相关联的知识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但他们是同一类纵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
期刊
摘要:面对新启用的统编历史教材的诸多变化,初中历史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采用两课整合的方式确定学习主题。整合后的课程分别从师生角度出发,同课异构,对比中凸显了教师授课“明晰线索、寻找抓手”的设计特点和学生主讲“同伴引领、穿越时空、学生爱听”的优势。教师进行历史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时,应在充分考量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从学生视角出发,在创设情境、资源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贴近学生体验
期刊
当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已完成一轮。期间,语文教师一边参加关于新教材的各级培训,一边在教学实践中感知、研究、挖掘其区别于过去教材的“新”特点,应该说大部分教师对于我们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新”在何处,都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如何利用“新”特点,打造“新”课堂,让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单元的视野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地中小学纷纷延迟春季开学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鼓励各地尽可能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支持。为避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两个坚持”: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将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停课不停学”是一种广义的学习方式,其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单纯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