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辩证的分析多媒体教学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的利与弊,并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教学 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来说,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一、应用多媒体能够拓展师生的知识面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人类传统的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中心位置,是知识的发送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千百年来,历史教师就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以课本为媒介传授历史知识,而历史学科的教学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再现。即使历史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历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以其庞大而精确的信息储存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从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作用,应用多媒体能够拓展师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二、多媒体教学使历史课堂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考,积极主动热情地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历史无法再现和重演。但信息技术应用可以使学生快速、便捷的看到大量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图片等材料,最大限度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过程,提高起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历史学科跨越古今,信息广博,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有距离,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通过人物画面,历史地理,文物古迹图片的呈现,打破时空限制,打破地域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是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直观地去理解历史。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事件头绪多,学生难掌握。对这一节的教学,可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的动态操作,引导学生观察英法联军的进攻路线,阅读美俄趁火打劫的资料,法国大文学家雨果的文章及美国来华使者给本国政府报告,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创造历史情境,使历史的时空性地域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直观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
多媒体教学打破 “一书、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识领域,而且缩短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时间和距离,开阔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因此说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迅速地获取历史信息,加快了课堂节奏课堂容量。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树立现代历史教师的形象
传统历史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无可置疑,形象是“一身长袍一把扇子”,是能上下五千年滔滔不绝的说书匠,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教师除观念、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外,还特别提到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现代教育的理念。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师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另外,现代的“学与教”正逐步向多样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历史教师只有掌握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成为历史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创造者,否则就会落伍。
我经常把自制的历史课件展示给学生,也用网络上的流行语言同学生交流,学生原以为只有英语老师能同世界接轨,没想到历史老师也同样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改变他们心目中一直以来历史教师是老古董的形象,树立了现代社会新型的历史教师的形象。
历史老师的魅力,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自我完善,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潮头,而不是面对潮起潮落而无动于衷。务求达到学生既可整体掌握知识,又同时开阔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只有提高了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历史教师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四、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固然有着常规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一定要坚持好适度的原则,要避免走入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辅助而非主导,教师制作课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不可以千篇一律,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大容量,拼命地搜集和堆积资料,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重难点没有突破,拼命追求大容量却导致了低效益,这就教师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课件要突出重点难点,对课件放映要操作要老练,什么时候放映什么图片要心中有数。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不能替代教师主导课堂,过于泛滥的教学辅助资源反而会喧宾夺主,冲淡课程重点。一节课如果全部被课件取而代之,影视剪辑、五彩纷呈的表格和图解虽满足了学生视觉的享受,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随之也淡化了课堂的严肃性与整合性。再说滥用多媒体课件,让过度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艳丽的色彩同时刺激学生的眼球,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或兴奋过度或疲劳不堪。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和做好笔记,适当的时候还应及时对演示的内容进行调整。
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内,多媒体课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效果不明显的应干脆不用或少用。过多过滥就会喧宾夺主,费时费力,而且会严重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课件在一节课的使用比例应不超过20%,40分钟不超过10分钟。要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多媒体。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课件的内容是教师事先按照教学目标有选择有重点设计好的,所有的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教师充当电脑放映员和人工解说员,学生则被动地跟着幻灯片,这种点对点式的线性传播方式破坏了课堂的交互性,学生成了信息的堆积者,大量的直观内容蜂拥而至使学生来不及思考,丧失了思辨的能力,学生探索的能力未能得以有效的释放,因此,课堂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师生互动、对话。
总之,让历史教师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我们对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一中)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教学 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来说,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一、应用多媒体能够拓展师生的知识面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人类传统的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中心位置,是知识的发送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千百年来,历史教师就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以课本为媒介传授历史知识,而历史学科的教学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过去了的人和事的再现。即使历史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历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以其庞大而精确的信息储存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有趣,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从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作用,应用多媒体能够拓展师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二、多媒体教学使历史课堂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考,积极主动热情地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历史无法再现和重演。但信息技术应用可以使学生快速、便捷的看到大量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图片等材料,最大限度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过程,提高起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历史学科跨越古今,信息广博,对学生而言历史与现实无论远近始终有距离,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记录片的展示,通过人物画面,历史地理,文物古迹图片的呈现,打破时空限制,打破地域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是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唤起学生的历史感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直观地去理解历史。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事件头绪多,学生难掌握。对这一节的教学,可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的动态操作,引导学生观察英法联军的进攻路线,阅读美俄趁火打劫的资料,法国大文学家雨果的文章及美国来华使者给本国政府报告,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创造历史情境,使历史的时空性地域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直观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
多媒体教学打破 “一书、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识领域,而且缩短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时间和距离,开阔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因此说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迅速地获取历史信息,加快了课堂节奏课堂容量。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树立现代历史教师的形象
传统历史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无可置疑,形象是“一身长袍一把扇子”,是能上下五千年滔滔不绝的说书匠,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教师除观念、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外,还特别提到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现代教育的理念。一个能够熟练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师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另外,现代的“学与教”正逐步向多样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历史教师只有掌握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成为历史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创造者,否则就会落伍。
我经常把自制的历史课件展示给学生,也用网络上的流行语言同学生交流,学生原以为只有英语老师能同世界接轨,没想到历史老师也同样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改变他们心目中一直以来历史教师是老古董的形象,树立了现代社会新型的历史教师的形象。
历史老师的魅力,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自我完善,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潮头,而不是面对潮起潮落而无动于衷。务求达到学生既可整体掌握知识,又同时开阔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只有提高了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历史教师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四、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固然有着常规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一定要坚持好适度的原则,要避免走入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辅助而非主导,教师制作课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不可以千篇一律,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大容量,拼命地搜集和堆积资料,一堂课下来,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重难点没有突破,拼命追求大容量却导致了低效益,这就教师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课件要突出重点难点,对课件放映要操作要老练,什么时候放映什么图片要心中有数。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不能替代教师主导课堂,过于泛滥的教学辅助资源反而会喧宾夺主,冲淡课程重点。一节课如果全部被课件取而代之,影视剪辑、五彩纷呈的表格和图解虽满足了学生视觉的享受,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随之也淡化了课堂的严肃性与整合性。再说滥用多媒体课件,让过度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艳丽的色彩同时刺激学生的眼球,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或兴奋过度或疲劳不堪。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消化和做好笔记,适当的时候还应及时对演示的内容进行调整。
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内,多媒体课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效果不明显的应干脆不用或少用。过多过滥就会喧宾夺主,费时费力,而且会严重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课件在一节课的使用比例应不超过20%,40分钟不超过10分钟。要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多媒体。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课件的内容是教师事先按照教学目标有选择有重点设计好的,所有的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教师充当电脑放映员和人工解说员,学生则被动地跟着幻灯片,这种点对点式的线性传播方式破坏了课堂的交互性,学生成了信息的堆积者,大量的直观内容蜂拥而至使学生来不及思考,丧失了思辨的能力,学生探索的能力未能得以有效的释放,因此,课堂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师生互动、对话。
总之,让历史教师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我们对多媒体技术不断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