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历“半夜逃离”风波之后,在华的韩企正在经历微妙的变化。
虽然大陆投资环境已经不像15年前那么顺风顺水,但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对在华投资的5000家韩国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48.2%的企业愿意继续扩大在华投资。为此,不少韩企选择由山东、东北等这些对加工贸易有利的地域“迁徙”到那些进入中国内需市场有利的区域,譬如长三角、渤海湾地区。同时过去的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被逐步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中大规模的资本密集高新技术企业。
看好消费“钱”景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将2008年称为“韩企在中国享受的各种优惠被取消的元年”,并预计有82.8%的在华韩国企业经营状况“将会恶化”,但也乐观地表示,“这反而提供了机遇的金钥匙”。
“韩资在华投资已经进入调整期,新进企业会考虑好投资的领域而适时作出调整,大企业也有应对变化的能力。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已经在华经营多年的中小企业。”中韩经济论坛秘书长姜正模告诉记者,韩企正在加强其中国本土化经营。
以现代汽车为例,现代起亚汽车上个月刚宣布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已经在中国建立起了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生产体系。至此,算上北京现代的第一工厂(生产规模30万辆)和起亚位于江苏盐城的第一、第二工厂(合计生产规模43万辆),现代起亚汽车在中国的年产量已达到103万辆,这已与德国大众汽车(111万辆)和美国通用汽车(110万辆)的在华年生产规模相差不多。
实际上,现代汽车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为了发展成为国际超一流企业,我们必须征服中国市场。”
在韩资集聚地之一的青岛新近开工的韩资项目也说明了这种转变。韩国乐天集团就将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超市放在了青岛城阳区,目前该集团还在积极酝酿在青岛开设第二家店。据了解,这是乐天集团对中国各地进行长期的考察之后作出的选择,预计韩国乐天这家店将于今年11月正式开业。
实际上,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曾对在华投资的5000家韩国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48.2%的企业愿意继续扩大在华投资,48.6%的企业表示将继续维持目前的投资规模,而打算减少投资规模或撤销中国当地法人的企业只有3.2%。
对此有韩国媒体缓引韩国业内人士评论说:“目前中韩经贸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别的国家是看不到的。中国作为中国经济强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韩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光明。”
对此,青岛青岛外经贸局办公室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青岛依然非常重视韩资的引进,但是今后会设法引导他们向服务业、高科技等附加值高的行业投资。
转型阵痛
“随着中国从招商引资进入招商选资的新阶段,引进外资的质量必将升级,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出走,换来投资经验更成熟的著名跨国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端领域资金的进入,这将是韩国对华投资的一个新转变。”一位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分析师如是说。
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修改,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进军中国的4万家韩国企业正面临日益加重的经营困境。虽然他们与此前的现代起亚汽车集团一样面临着制定新战略的迫切要求,但是他们的经营规模不同,转型的难度也差别较大。
韩国输出入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04年以后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中,亏损的企业占比例有49%,而2003年和2002年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则分别占36.3%和32.4%,2001年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中,亏损企业则占26.1%。此前频频见诸报端的“夜半逃逸”,业内也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优惠政策收紧,经营成本增加以及加上清算程序复杂等。
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7年期间已有206家企业非法撤离,其中87家是在去年逃逸的。而今年此前韩联社援引韩国工商协会调查结果称,近三成在华韩企曾考虑撤离,或正准备办理清算手续,认为中国企业环境将日益恶化的韩国企业多达85.8%。
但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中方机构的调查显示,擅自撤资的韩企数目并没有外电报道的那么多。此外,撤离者也多为中小企业。
韩联社称,中国政府容忍或鼓励工资“以每年两位数的程度上涨”,“劳动成本最多有可能增加50%”,这对为赚取劳动成本而进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韩企冲击最大。
“有些韩国老板用人比较狠,员工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但根据新法,不能再随意解雇员工,还必须为员工上保险,这是他们所忌惮的。”在重庆一家韩企办事处负责招聘的张小姐说。新劳动法规定,资历10年以上的员工和签订2次以上合同的工人为“铁饭碗”员工。
同时,记者通过一些韩国驻华机构和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在华韩企多达4万多家,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相关机构登记。据望京新城一位韩国业主介绍,90%至95%的韩企都属于中小规模,其中不少所谓“在华中小韩企”就是小个体户——有的商人在韩国卖了房子,拿着一两千万韩元(约合一两万美元)就来中国淘金。
“许多韩资到中国投资设厂看中的就是优惠的引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等因素,最初目标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转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上述业主介绍说。对于此间韩企面临的种种困难,韩国驻华使馆方面也表示,韩方将鼓励困难企业寻找解决方案,尽快转移到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上,继续与政府密切合作,同时希望政府能给予这些企业适当照顾,使他们有缓冲时间得以应对。
由于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企业留下来以后怎么转移成了数量众多韩企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企业正考虑从由山东、东北等这些对加工贸易有利的地域“迁徙”到那些进入中国内需市场有利的区域或者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转移,甚至有一些准备向越南等地发展。“但这种转移所需的程序还是相当复杂,当前这些企业也在考虑如何应对中”,韩国国际合作事务所驻威海办事处一位负责人说。
虽然大陆投资环境已经不像15年前那么顺风顺水,但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对在华投资的5000家韩国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48.2%的企业愿意继续扩大在华投资。为此,不少韩企选择由山东、东北等这些对加工贸易有利的地域“迁徙”到那些进入中国内需市场有利的区域,譬如长三角、渤海湾地区。同时过去的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被逐步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中大规模的资本密集高新技术企业。
看好消费“钱”景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将2008年称为“韩企在中国享受的各种优惠被取消的元年”,并预计有82.8%的在华韩国企业经营状况“将会恶化”,但也乐观地表示,“这反而提供了机遇的金钥匙”。
“韩资在华投资已经进入调整期,新进企业会考虑好投资的领域而适时作出调整,大企业也有应对变化的能力。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已经在华经营多年的中小企业。”中韩经济论坛秘书长姜正模告诉记者,韩企正在加强其中国本土化经营。
以现代汽车为例,现代起亚汽车上个月刚宣布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已经在中国建立起了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生产体系。至此,算上北京现代的第一工厂(生产规模30万辆)和起亚位于江苏盐城的第一、第二工厂(合计生产规模43万辆),现代起亚汽车在中国的年产量已达到103万辆,这已与德国大众汽车(111万辆)和美国通用汽车(110万辆)的在华年生产规模相差不多。
实际上,现代汽车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为了发展成为国际超一流企业,我们必须征服中国市场。”
在韩资集聚地之一的青岛新近开工的韩资项目也说明了这种转变。韩国乐天集团就将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超市放在了青岛城阳区,目前该集团还在积极酝酿在青岛开设第二家店。据了解,这是乐天集团对中国各地进行长期的考察之后作出的选择,预计韩国乐天这家店将于今年11月正式开业。
实际上,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曾对在华投资的5000家韩国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48.2%的企业愿意继续扩大在华投资,48.6%的企业表示将继续维持目前的投资规模,而打算减少投资规模或撤销中国当地法人的企业只有3.2%。
对此有韩国媒体缓引韩国业内人士评论说:“目前中韩经贸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别的国家是看不到的。中国作为中国经济强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韩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光明。”
对此,青岛青岛外经贸局办公室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青岛依然非常重视韩资的引进,但是今后会设法引导他们向服务业、高科技等附加值高的行业投资。
转型阵痛
“随着中国从招商引资进入招商选资的新阶段,引进外资的质量必将升级,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出走,换来投资经验更成熟的著名跨国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端领域资金的进入,这将是韩国对华投资的一个新转变。”一位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分析师如是说。
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修改,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进军中国的4万家韩国企业正面临日益加重的经营困境。虽然他们与此前的现代起亚汽车集团一样面临着制定新战略的迫切要求,但是他们的经营规模不同,转型的难度也差别较大。
韩国输出入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04年以后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中,亏损的企业占比例有49%,而2003年和2002年进入中国的韩国企业,则分别占36.3%和32.4%,2001年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中,亏损企业则占26.1%。此前频频见诸报端的“夜半逃逸”,业内也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优惠政策收紧,经营成本增加以及加上清算程序复杂等。
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7年期间已有206家企业非法撤离,其中87家是在去年逃逸的。而今年此前韩联社援引韩国工商协会调查结果称,近三成在华韩企曾考虑撤离,或正准备办理清算手续,认为中国企业环境将日益恶化的韩国企业多达85.8%。
但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中方机构的调查显示,擅自撤资的韩企数目并没有外电报道的那么多。此外,撤离者也多为中小企业。
韩联社称,中国政府容忍或鼓励工资“以每年两位数的程度上涨”,“劳动成本最多有可能增加50%”,这对为赚取劳动成本而进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韩企冲击最大。
“有些韩国老板用人比较狠,员工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但根据新法,不能再随意解雇员工,还必须为员工上保险,这是他们所忌惮的。”在重庆一家韩企办事处负责招聘的张小姐说。新劳动法规定,资历10年以上的员工和签订2次以上合同的工人为“铁饭碗”员工。
同时,记者通过一些韩国驻华机构和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在华韩企多达4万多家,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相关机构登记。据望京新城一位韩国业主介绍,90%至95%的韩企都属于中小规模,其中不少所谓“在华中小韩企”就是小个体户——有的商人在韩国卖了房子,拿着一两千万韩元(约合一两万美元)就来中国淘金。
“许多韩资到中国投资设厂看中的就是优惠的引资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和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等因素,最初目标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转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上述业主介绍说。对于此间韩企面临的种种困难,韩国驻华使馆方面也表示,韩方将鼓励困难企业寻找解决方案,尽快转移到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上,继续与政府密切合作,同时希望政府能给予这些企业适当照顾,使他们有缓冲时间得以应对。
由于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企业留下来以后怎么转移成了数量众多韩企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企业正考虑从由山东、东北等这些对加工贸易有利的地域“迁徙”到那些进入中国内需市场有利的区域或者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西部转移,甚至有一些准备向越南等地发展。“但这种转移所需的程序还是相当复杂,当前这些企业也在考虑如何应对中”,韩国国际合作事务所驻威海办事处一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