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此而意在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凡句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成语谚语或为熟语俗语,或为诗句名言,其来有自,还是有线索可寻的。下面例举几个比较著名的缺字对联与读者诸君共来赏析。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传为北宋宰相吕蒙正所撰,也有人以为是郑板桥的自我解嘲。传说吕蒙正早年家贫如洗,新年贴上这样一副春联。上联首字缺“一”,下联末字少“十”,令人产生谐音双关的联想——“缺衣少食”。横批只有“南北”却无“东西”,整个对联寓意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简单的数字可以表达丰富的内涵,真可谓经典有趣的数字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传为明末清初一侠士题于洪承畴府第梁柱之上。上联缺“八”字,隐含“忘八”,谐音双关即是王八;下联是古人所谓“八德”,“八德”之末为“耻”,句末却无“耻”字。整副对联用意是骂洪承畴降清乃为无耻的王八,是民族的败类。这个以八种美德来对有序的八个汉字,也可以说是奇思妙想了。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此联是说从前有个庸医,自吹能逢凶化吉,起死回生——自名“吉生”结果贻误了不少病人,有人作此联讽刺这位“吉生”。此联巧借缺字手法,妙用两个成语,是说这位“神”医,既不能给病人带来吉兆吉祥吉利好运,也不能给患者以希望生机,真是无“吉”也无“生”,只会给人以痛苦和悔恨,甚至夺去了病人的生命。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此联说的是一个清贫人士在去参加好朋友的生日庆典时,因为没有钱买酒,所以就带去了一瓶水,并向好朋友说道:“君子之交淡如。”他的好朋友知道他的处境,于是就说:“醉翁之意不在。”上联语出《庄子》,原句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下联语出《醉翁亭记》,原句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上联遗“水”,下联漏“酒”,此联对得不可谓不精妙,贵在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两人之间的纯朴真挚的感情。对句最后一个字虽不是押的平声韵,但也还意蕴深厚,瑕不掩瑜。
  □□无命复何如,徒令上将挥袖笔;
  □□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这是广州市关天培、张国栋寺的一副集句漏字联。上联句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筹笔驿》,原句为“关张无命复何如”;下联句出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原句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故意漏掉“关张”和“出师”,意在突出关天培、张国栋当年在虎门销烟战斗中的英雄气概。
  感时□溅泪
  恨别□惊心
  此联题于抗战时期,令人一望而知是杜甫《春望》诗的颔联。空缺的两个字是“花”“鸟”。
  作者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时,杜甫逃难还能够到处可见花鸟;如今日寇狂轰乱炸,丧尽天良,使得神州大地连花鸟也看不到了,教我如何写得出来呢?无花无鸟,没有生机,空出两个字是对日寇入侵的控诉,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愤慨。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亦作“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一名士为袁氏送了这副挽联。“万年”“千古”相对,非常严整;可“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的上“中华民国”(或“中国人民”)四字呢?——袁世凯卖国害国,怎么能对得起中华民国(中国人民)呢?原来作者的意思正在于此。作者巧妙地利用上下联字数的差异,表达出了“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这一深刻主题,言在此而意在彼,真可谓匠心独运,自成高格。
  有一副讽刺民国伪“国大”的对联,写法虽属缺如,答案却非唯一。
  费国民血汗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拟伪国大。一亿十亿还是百亿千亿万亿?贪官和贪官政府自己清楚,写者也许知道。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这是清代宗室王士卿因贪污而被罢官后,人们写的一副嵌名、集句漏字联。上联语出《战国策》,原句为“士为知己者死”;下联语出《北史》,原句为“卿本佳人,奈何为贼?”漏掉“者死”和“奈何为贼”后,此联所表达的意思是:“士卿”本为皇帝“知己”的“佳人”,却因触犯法律而成了“死人”和“贼人”。此联用漏字手法写来,真可谓把王士卿嘲讽得入木三分。可以说骂得含蓄蕴藉而又痛快淋漓。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作者单位:吉林农安县三岗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
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中学生为什么读书越来越少呢?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升学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小学生升学负担越来越重,高考(甚至是中考、小考),压力都很大,在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课外孩子们都忙着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小的琴棋书画舞蹈班,大的英数理化补习班,学生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也越来越少。  二、因升学负担过重而急功近利 
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不出人们的意料,依然是材料作文称霸天下。今年的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总的来看,质量较高,写作难度较大,不单单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学生不仅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下面笔者就2013年全国各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读”一词有三个义项:①阅读理解;②分析,研究;③理解,体会。在生活中,对一篇文章、一种现象,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相反,从不同的现象也能读出相似或相同的结论。你有过这样的“解读”或被“解读”的经历和感悟吗?  请以“解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诗歌除外,任选文体。  一、结构出彩  考试作文属于“急就章”,讲究的是明白清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作文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最难提高的。因此,很多专家也提出不少良策,遇到现实却往往又收效不大。很多一线教师对作文就是听之任之,随随便便上作文课,随随便便改作文,随随便便评作文,造成学生也随随便便写作文,初中作文像小学生,高中作文还像小学生,除了字数的增加,没有多大的长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要想作文教学有效,以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板块里说:“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编者对“点染”手法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有些偏颇。所谓点染,原是书法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和梁遇春一起《观火》,看小小的火苗里有一个大大的世界。  火在生活中惯常得很,特别是小时候在乡村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见几次,但许是年龄原因,从未在意过,更没细致地观察过。我所知道的它的作用无外乎取暖和烧饭,好像还可以给爸爸点烟。《观火》真是别有洞天,让我看见了火的不同形态。  文章先从眼前的火炉起笔,又是“独自”,恰为“我”对火的神思营造了一种氛围。而文中的“静静地凝视”“细听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是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志深笔长,粳概
2012年高考,全国有17套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又因其问题的开放性、评价的灵活性、思路的拓展性成为了一种热门题型。它常常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的最后一题,分值较大,题型不一,探究内容又丰富,学生常常不易把握答题技巧和规律导致失分较多。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类阅读占了大多数,可以说,今后几年,小说类的阅读将成为高考阅读中的一个热点。而小说阅读中的“探究题”分值最大,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这部作品是作者萧红以自己对童年的回忆为线索,写北国的自然风光,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封建家族世俗文化对善良的心灵的毒害,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悲”又不仅仅是“悲”,更有沉重。  作品描写是的20世纪20年代,一个具有明显历史文化印记的小城镇,一个集体无意识的人们群体,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