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测量显示,内地西藏藏班学生心里亚健康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几个方面,喝酒往往成为藏生缓解以上症状的主要手段。如何避免因不良喝酒行为带来的健康和人际交往的伤害,是内地西藏班办学面临的无法回避的新课题。透过学生喝酒行为,追溯藏酒历史渊源,科学认识酒及藏酒文化,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提高自控能力;运用认知行为策略进行积极干预,通过改变饮酒期望来改变他们的饮酒行为,是藏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
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具有在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旨在培养数以万计的政治上可靠,有真才实学的合格人才。作为合格人才,身心健康是一个重要指标。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部组织专业教师运用心里量表SCL—90对来自西藏拉萨,那曲,昌都,阿里,林之,山南等地700名学生进行心里亚健康状况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藏族学生心里亚健康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几个方面,这些症状均可引起藏生在心理上产生个体不自在,容易接受消极因素的影响。在之后持续的观察调查中发现,喝酒成为藏生缓解以上症状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习惯性喝酒又成为部分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的根源。透过学生喝酒行为,追溯藏酒历史渊源,科学认识藏酒文化,并对学生因喝酒造成的健康危机进行积极干预,是内地西藏班办学面临的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一藏酒历史与文化探源
藏族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勤劳勇敢, 尤具创造和贡献的民族。 藏族酒文化是藏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它以青稞酒为主要的物质载体, 以酒行为为形式, 反映了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物的部分——酒, 也包含了藏族人民在改造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品德、 行为方式和由此所积聚起来的风俗、 礼仪和意识等精神复合体。
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酒俗、酒具、酒歌等文化表征,都建立在酒这一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实际是以造酒为发端的。
1藏族造酒的历史
众所周知,藏族是古代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若干民族和部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藏族的先民与我国汉文典籍中称为“羌”的民族系统有很深的渊源。古羌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据有的专家考证,早在中原华夏人有麦种之前,古羌人已在高原上成功的培育出一种稞麦,即今藏族的主要粮食青稞。因此,藏族酿酒的历史应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古羌时期。不过,此时吐蕃造酒尚未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复式发酵法。《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吐蕃贵族韦氏年老时惧自己死后子孙不能继续享受爵禄,因而设宴请松赞干布与其盟誓的故事。这个重大的宴会都仅“以半克青稞煮酒,捧献饮宴”。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据藏文史籍记载,公主随带去的书中有“六十种讲说工艺技巧的书籍”和“各种食品、饮料配制法”,其中即有造酒的技术。公主还十分注意吐蕃农业生产的发展,专门带去了吐蕃所没有的蔓菁种子。但是,酿酒是复杂的工艺,极不易熟练掌握。酿酒的成败和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操作人员的的经验。公主入藏九年后,松赞干布又向唐朝请派“造酒、碾、石岂 、纸、墨之匠。”可见当时吐蕃虽已输入内地酿酒法,直到8世纪,内地先进的酿酒技术才逐渐被吐蕃所真正掌握。由于地域的原因,青稞的产量最多,这样,以青稞酿酒,便自然而然成为藏族人民普遍采用的制酒原料。青稞酒亦成为藏族酒文化的主载体。
关于青稞酒的酿造法,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非常生动具体的描绘:
要说酒是怎样造,造酒先要有粮食。
青稞用来煮美酒,花花的汉灶先搭起,
铜锅用毛布擦干净,青稞放在铜锅里。
倒入清洁碧绿的水,灶火膛里火焰升。
青稞煮好摊在白毡上,再拌上精华的好酒曲。
以后酿成好美酒,一滴一滴滴进酒缸里。
酿一年的是年酒,年酒名叫甘露黄。
酿一月的是月酒,月酒名叫甘露凉。
只酿一天的是日酒,日酒取名甘露旋。
学术界认为《格萨尔王传》的产生年代不早于十一世纪或十三世纪前后,以后在流传过程中继续增补而成。因而,它反映的藏族古代社会多为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社会生活情况。我们从中可知,至少在那时酿酒原料已是青稞,其酿法亦完全是复式发酵法。某种意义上说,藏族造酒的历史即是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
2藏族的酒文化
众所周知,藏族是几乎全民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的心灵深处,佛教入门的最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即要求戒酒,酒与佛教本当是不相容的,但奇怪的是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都喜爱饮酒,视酒为“天之美禄也”,深受佛教影响的藏族社会却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盛酒用具一般为用黄泥烧制而成的坛子,罐子,也有用铜和银打制的酒壶,最特别的是把野牛角当酒器。饮酒用具一般是用黄泥烧制的小酒罐,型如青蛙,最普遍的还是酒碗。酒在藏族人民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婚姻大事中有“提亲酒”,“订婚酒”,“ 迎亲酒”,“辞家酒”,“庆婚酒”。丧葬中有“招魂酒”,“相合酒”。节庆日中酒更是喜庆的饮料,是欢乐、幸福、友好的象征。藏族最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跳锅庄时酒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锅庄除了它本身的吸引力外, 酒起到了召集的作用, 一些对锅庄没有多大兴趣的人,去跳锅庄或看锅庄都是朝着酒来的。就是有了这样的一种“跳锅庄必有酒” 的氛围。唱酒歌则又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 如婚宴、 村寨聚饮等) 敬客人酒时, 要先端着酒杯唱酒歌, 歌词多为即兴之作, 内容都是赞颂、 祝福之词。藏族善用臂喻来表达感情。如康区一首酒歌唱道: 阳光为什么这样明媚?是因为菩萨洒下了吉祥;我家为什么这样欢乐?是尊重的客人来到帐房。哈达是敬礼上师的赞扎,这杯中的美酒请我最知心的朋友尝。 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酒的生产技术,酒的种类,酒器的制作,酒业政策的变化等,是一个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与人类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活方式的演变紧密相关,因而酒具有史学的价值。与该价值相匹配的是藏族酒文化中酒礼与酒德的形成。酒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们的神经,激荡人们的情绪,人们从酒及饮酒中得到更多的生理快感和情感满足,获得美的享受,因而酒具有美学的价值。如果过分夸大酒文化中的美学价值,会助长酗酒之风,导致健康危机。因此,科学认识酒文化,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
二、对藏生健康教育的启示
1、科学认识酒,提高自控能力
酒精为精神活性物质,可以影响人类情绪、思维、行为及意识状态。酿酒的原料多为含糖份高的食物,如:麦类、稻类、水果类等。无论哪种原料,无论哪种酿制方法,酒都必定含有不同量的乙醇。乙醇易溶于水,在胃、小肠中能很快地扩散而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并产生毒性高的中间产物——乙醛。乙醇对身体的作用参见表一。
从表1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学生体验酒的快感在先,把酒作为解决自己生活问题(饥饿、病痛、孤独等)的直接手段,而认识不正当饮酒的危害相对滞后,这就给健康教育带来了难度。考虑到从饮酒到出现与酒相关的慢性损害有个时间过程,我们的策略应侧重于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提高自控能力。
酒作为远古祖先智慧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一经产生,便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虽然酗酒嗜饮作为一种不良社会行为现象,对社会稳定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人造成的而不能归咎于酒,因为在人酒关系中,酒始终是由人所掌握供人所支配而不是相反。酒并不是一种坏东西,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但在某种情况下,它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否定自身的价值和带来不良的后果。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在校藏生实行严格的禁酒,目的在于使处于身心发育时期的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形成自律的习惯。而对极个别饮酒成瘾的学生除给予纪律处罚外,积极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认知行为策略,通过改变饮酒期望来改变他们的饮酒行为,取得不错的效果。
2、科学认识酒文化,培养健康饮酒观念
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成长,同样关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的幸福。根据跨地区跨文化对全球调查的结果,大约有2%—25%或更多的男性终身依赖酒。鉴于饮酒观念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体质的差异,家庭生活环境,民族群体意识等,尤其是传统藏酒文化深刻影响着藏生对酒的认知与评价,因此探寻藏酒文化的道德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培养藏生健康的饮酒观念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藏族酒文化与“佛教文化”或“喇嘛教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佛教主张“出世”,它要求人们戒除“三毒”(贪、嗔、痴),摈弃一切欲望和追求,皈依于“三宝”(佛、法、僧)。饮酒作为一种物质欲,无疑是应当摈弃的。酒还易“乱性”,影响修行的虔诚,佛教入门的最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即要求戒酒。然而在藏族社会中佛教文化与酒文化之所以能够兼容,首先因为佛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宗教,它在藏族社会的传播过程中,不能不对藏族人民传统的饮酒习惯表示某种认同,另一方面,世俗的上层亦有饮酒的嗜好,佛教要取得他们的支持,亦不能不迁就他们,所以它能包容藏酒文化,并让它发展。同时,藏酒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亦接受了佛教的制约,由于佛教戒酒,藏族在向神佛教敬献和祭祀时是不能用酒的,而是以净水代替,这与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习惯以酒作祭祀品是不同的。藏酒文化以限制为德,为美,藏文史籍《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松赞干布制定的吐蕃法律二十部中亦有“饮酒要有节制”的规定。藏族人喝酒的传统是平时一般不随便喝酒,在喜庆、欢乐的时候,喝酒则宜尽兴,但喝醉的人较少,绝少有酗酒者。
不容忽视,传统藏酒文化对饮酒行为寄予过高的积极期望,是藏族饮酒风潮的推动力。在古代藏族文学作品《茶酒仙女》中把茶和酒分别作为高僧大德和国王、大臣各自的理想饮料,并说:国王和大臣们饮了酒,“智谋会象春潮澎湃,荣耀如旭日东升”;将军和勇士喝了酒,“胆量会象烈焰腾空,入阵时如同猛虎下山。”事实上许多密宗大师都是饮酒的,著名的喇嘛教宁玛派(红教)祖师莲花生就是个极爱饮酒的僧人,传说他曾一次连饮了七天七夜。由于文学作品的夸大宣传和历史名人的倡导和表率作用,酒风盛行的同时,与酒相关的问题也在呈上升之势,并对个体体质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血液酒精浓度在0.06%左右,酒精首先抑制大脑皮层,皮层下脱抑制,则出现松弛感;当血液浓度超过0.4%时,则可能出现昏迷、死亡。08年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新一轮藏生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有饮酒习惯、经常熬夜、不爱锻炼的学生形体较笨重,肺活量较小,跑、跳等反映速度较慢。无论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还是身体素质都低于同龄人水平。因此要及早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藏酒文化,要倡导健康的饮酒行为,孔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不及乱”即是度,即是饮酒的限。能饮则饮,不能饮则不饮。饮酒的利弊,不在酒的本身,也不在饮行为的本身,而全在于饮酒者自己能否节制和掌握,在思想态度上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法国科学家阿乐克西斯•卡尔在其著作中写道:“酒精将破坏人类的智商和理智地分析能力,最终将导致人体机能出现紊乱。”高中和中师阶段的内地藏生年龄大致在15—20岁,这是青少年长身体的时期,酒精会使人记忆力减退,精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和休息;这是青少年感觉功能发展的时期,酒精使人感觉迟钝,阻碍知觉的发展;这是一个情绪“疾风怒涛”的时期,酒精的刺激会使这一特征更加突出,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的健康教育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族情结,导之以知识、晓之以道理、动之以情感,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让学生学会自爱、自律和自强。
参考文献:
[1] 曹栋郝伟,饮酒行为的文化心理探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8)
[2] 泽君杨柳,藏族酒文化[J]。酿酒。2007(9)
(作者通讯地址: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部湖南岳阳414000)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心理健康
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具有在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旨在培养数以万计的政治上可靠,有真才实学的合格人才。作为合格人才,身心健康是一个重要指标。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部组织专业教师运用心里量表SCL—90对来自西藏拉萨,那曲,昌都,阿里,林之,山南等地700名学生进行心里亚健康状况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藏族学生心里亚健康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几个方面,这些症状均可引起藏生在心理上产生个体不自在,容易接受消极因素的影响。在之后持续的观察调查中发现,喝酒成为藏生缓解以上症状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习惯性喝酒又成为部分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的根源。透过学生喝酒行为,追溯藏酒历史渊源,科学认识藏酒文化,并对学生因喝酒造成的健康危机进行积极干预,是内地西藏班办学面临的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一藏酒历史与文化探源
藏族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勤劳勇敢, 尤具创造和贡献的民族。 藏族酒文化是藏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它以青稞酒为主要的物质载体, 以酒行为为形式, 反映了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物的部分——酒, 也包含了藏族人民在改造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品德、 行为方式和由此所积聚起来的风俗、 礼仪和意识等精神复合体。
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酒俗、酒具、酒歌等文化表征,都建立在酒这一物质基础之上。因而一个民族的酒文化,实际是以造酒为发端的。
1藏族造酒的历史
众所周知,藏族是古代生息于青藏高原的若干民族和部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藏族的先民与我国汉文典籍中称为“羌”的民族系统有很深的渊源。古羌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据有的专家考证,早在中原华夏人有麦种之前,古羌人已在高原上成功的培育出一种稞麦,即今藏族的主要粮食青稞。因此,藏族酿酒的历史应追溯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古羌时期。不过,此时吐蕃造酒尚未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复式发酵法。《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吐蕃贵族韦氏年老时惧自己死后子孙不能继续享受爵禄,因而设宴请松赞干布与其盟誓的故事。这个重大的宴会都仅“以半克青稞煮酒,捧献饮宴”。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据藏文史籍记载,公主随带去的书中有“六十种讲说工艺技巧的书籍”和“各种食品、饮料配制法”,其中即有造酒的技术。公主还十分注意吐蕃农业生产的发展,专门带去了吐蕃所没有的蔓菁种子。但是,酿酒是复杂的工艺,极不易熟练掌握。酿酒的成败和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操作人员的的经验。公主入藏九年后,松赞干布又向唐朝请派“造酒、碾、石岂 、纸、墨之匠。”可见当时吐蕃虽已输入内地酿酒法,直到8世纪,内地先进的酿酒技术才逐渐被吐蕃所真正掌握。由于地域的原因,青稞的产量最多,这样,以青稞酿酒,便自然而然成为藏族人民普遍采用的制酒原料。青稞酒亦成为藏族酒文化的主载体。
关于青稞酒的酿造法,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有非常生动具体的描绘:
要说酒是怎样造,造酒先要有粮食。
青稞用来煮美酒,花花的汉灶先搭起,
铜锅用毛布擦干净,青稞放在铜锅里。
倒入清洁碧绿的水,灶火膛里火焰升。
青稞煮好摊在白毡上,再拌上精华的好酒曲。
以后酿成好美酒,一滴一滴滴进酒缸里。
酿一年的是年酒,年酒名叫甘露黄。
酿一月的是月酒,月酒名叫甘露凉。
只酿一天的是日酒,日酒取名甘露旋。
学术界认为《格萨尔王传》的产生年代不早于十一世纪或十三世纪前后,以后在流传过程中继续增补而成。因而,它反映的藏族古代社会多为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的社会生活情况。我们从中可知,至少在那时酿酒原料已是青稞,其酿法亦完全是复式发酵法。某种意义上说,藏族造酒的历史即是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
2藏族的酒文化
众所周知,藏族是几乎全民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的心灵深处,佛教入门的最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即要求戒酒,酒与佛教本当是不相容的,但奇怪的是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都喜爱饮酒,视酒为“天之美禄也”,深受佛教影响的藏族社会却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盛酒用具一般为用黄泥烧制而成的坛子,罐子,也有用铜和银打制的酒壶,最特别的是把野牛角当酒器。饮酒用具一般是用黄泥烧制的小酒罐,型如青蛙,最普遍的还是酒碗。酒在藏族人民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婚姻大事中有“提亲酒”,“订婚酒”,“ 迎亲酒”,“辞家酒”,“庆婚酒”。丧葬中有“招魂酒”,“相合酒”。节庆日中酒更是喜庆的饮料,是欢乐、幸福、友好的象征。藏族最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跳锅庄时酒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锅庄除了它本身的吸引力外, 酒起到了召集的作用, 一些对锅庄没有多大兴趣的人,去跳锅庄或看锅庄都是朝着酒来的。就是有了这样的一种“跳锅庄必有酒” 的氛围。唱酒歌则又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 如婚宴、 村寨聚饮等) 敬客人酒时, 要先端着酒杯唱酒歌, 歌词多为即兴之作, 内容都是赞颂、 祝福之词。藏族善用臂喻来表达感情。如康区一首酒歌唱道: 阳光为什么这样明媚?是因为菩萨洒下了吉祥;我家为什么这样欢乐?是尊重的客人来到帐房。哈达是敬礼上师的赞扎,这杯中的美酒请我最知心的朋友尝。 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酒的生产技术,酒的种类,酒器的制作,酒业政策的变化等,是一个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与人类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活方式的演变紧密相关,因而酒具有史学的价值。与该价值相匹配的是藏族酒文化中酒礼与酒德的形成。酒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们的神经,激荡人们的情绪,人们从酒及饮酒中得到更多的生理快感和情感满足,获得美的享受,因而酒具有美学的价值。如果过分夸大酒文化中的美学价值,会助长酗酒之风,导致健康危机。因此,科学认识酒文化,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
二、对藏生健康教育的启示
1、科学认识酒,提高自控能力
酒精为精神活性物质,可以影响人类情绪、思维、行为及意识状态。酿酒的原料多为含糖份高的食物,如:麦类、稻类、水果类等。无论哪种原料,无论哪种酿制方法,酒都必定含有不同量的乙醇。乙醇易溶于水,在胃、小肠中能很快地扩散而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并产生毒性高的中间产物——乙醛。乙醇对身体的作用参见表一。
从表1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学生体验酒的快感在先,把酒作为解决自己生活问题(饥饿、病痛、孤独等)的直接手段,而认识不正当饮酒的危害相对滞后,这就给健康教育带来了难度。考虑到从饮酒到出现与酒相关的慢性损害有个时间过程,我们的策略应侧重于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提高自控能力。
酒作为远古祖先智慧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一经产生,便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虽然酗酒嗜饮作为一种不良社会行为现象,对社会稳定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人造成的而不能归咎于酒,因为在人酒关系中,酒始终是由人所掌握供人所支配而不是相反。酒并不是一种坏东西,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但在某种情况下,它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否定自身的价值和带来不良的后果。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在校藏生实行严格的禁酒,目的在于使处于身心发育时期的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形成自律的习惯。而对极个别饮酒成瘾的学生除给予纪律处罚外,积极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认知行为策略,通过改变饮酒期望来改变他们的饮酒行为,取得不错的效果。
2、科学认识酒文化,培养健康饮酒观念
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成长,同样关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的幸福。根据跨地区跨文化对全球调查的结果,大约有2%—25%或更多的男性终身依赖酒。鉴于饮酒观念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体质的差异,家庭生活环境,民族群体意识等,尤其是传统藏酒文化深刻影响着藏生对酒的认知与评价,因此探寻藏酒文化的道德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培养藏生健康的饮酒观念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藏族酒文化与“佛教文化”或“喇嘛教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佛教主张“出世”,它要求人们戒除“三毒”(贪、嗔、痴),摈弃一切欲望和追求,皈依于“三宝”(佛、法、僧)。饮酒作为一种物质欲,无疑是应当摈弃的。酒还易“乱性”,影响修行的虔诚,佛教入门的最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即要求戒酒。然而在藏族社会中佛教文化与酒文化之所以能够兼容,首先因为佛教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宗教,它在藏族社会的传播过程中,不能不对藏族人民传统的饮酒习惯表示某种认同,另一方面,世俗的上层亦有饮酒的嗜好,佛教要取得他们的支持,亦不能不迁就他们,所以它能包容藏酒文化,并让它发展。同时,藏酒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亦接受了佛教的制约,由于佛教戒酒,藏族在向神佛教敬献和祭祀时是不能用酒的,而是以净水代替,这与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习惯以酒作祭祀品是不同的。藏酒文化以限制为德,为美,藏文史籍《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松赞干布制定的吐蕃法律二十部中亦有“饮酒要有节制”的规定。藏族人喝酒的传统是平时一般不随便喝酒,在喜庆、欢乐的时候,喝酒则宜尽兴,但喝醉的人较少,绝少有酗酒者。
不容忽视,传统藏酒文化对饮酒行为寄予过高的积极期望,是藏族饮酒风潮的推动力。在古代藏族文学作品《茶酒仙女》中把茶和酒分别作为高僧大德和国王、大臣各自的理想饮料,并说:国王和大臣们饮了酒,“智谋会象春潮澎湃,荣耀如旭日东升”;将军和勇士喝了酒,“胆量会象烈焰腾空,入阵时如同猛虎下山。”事实上许多密宗大师都是饮酒的,著名的喇嘛教宁玛派(红教)祖师莲花生就是个极爱饮酒的僧人,传说他曾一次连饮了七天七夜。由于文学作品的夸大宣传和历史名人的倡导和表率作用,酒风盛行的同时,与酒相关的问题也在呈上升之势,并对个体体质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当血液酒精浓度在0.06%左右,酒精首先抑制大脑皮层,皮层下脱抑制,则出现松弛感;当血液浓度超过0.4%时,则可能出现昏迷、死亡。08年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新一轮藏生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有饮酒习惯、经常熬夜、不爱锻炼的学生形体较笨重,肺活量较小,跑、跳等反映速度较慢。无论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还是身体素质都低于同龄人水平。因此要及早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藏酒文化,要倡导健康的饮酒行为,孔子曰:“唯酒无量,不及乱”。“不及乱”即是度,即是饮酒的限。能饮则饮,不能饮则不饮。饮酒的利弊,不在酒的本身,也不在饮行为的本身,而全在于饮酒者自己能否节制和掌握,在思想态度上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法国科学家阿乐克西斯•卡尔在其著作中写道:“酒精将破坏人类的智商和理智地分析能力,最终将导致人体机能出现紊乱。”高中和中师阶段的内地藏生年龄大致在15—20岁,这是青少年长身体的时期,酒精会使人记忆力减退,精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和休息;这是青少年感觉功能发展的时期,酒精使人感觉迟钝,阻碍知觉的发展;这是一个情绪“疾风怒涛”的时期,酒精的刺激会使这一特征更加突出,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的健康教育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族情结,导之以知识、晓之以道理、动之以情感,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让学生学会自爱、自律和自强。
参考文献:
[1] 曹栋郝伟,饮酒行为的文化心理探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8)
[2] 泽君杨柳,藏族酒文化[J]。酿酒。2007(9)
(作者通讯地址: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部湖南岳阳4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