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在日本和香港两地上映以来,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该片立足于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通过多种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精心阐释传统东方人文气质,赢得了众多影迷的情感共鸣。在国产电影遭遇冷落的今天,探寻其成功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因子,应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导盲犬小Q 东方 人文精神 长镜头 音乐元素 审美诉求
由丸山升一、中春几洋编剧。崔洋一执导的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自2004年在日本和香港两地上映以来,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亦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该片先在日本票房大卖,冲破20亿日元票房记录,后于暑期在香港放映,虽然之前并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上映的影院也不过26家,但却能够爆冷高开,力压多部暑期大片,赢得了众多港岛观众的青睐与情感共鸣。综观整部影片,没有当今欧美流行商业大片中震撼人心的华丽场景,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曲折剧情和著名影星的加盟。可谓是一部低成本投入与制作、低调推出的温情小品剧类型。作为这么一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小剧,一只腿上长着黑色梅花印记的普通的拉不拉多犬小Q和一群普通人的寻常故事,为何会深深感动当代的许多观众并为之而流泪呢?笔者以为,结合全球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碰触,在剧情的展演中透析东方传统人文精神内髓,将会使我们对于该部影片所包融的深层寓意增添一份哲理的解读。
一、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商业大片对于传统东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随着我们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交流的广泛深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西方资本主义主流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多元文化因子——无论糟粕与精华。凭依其强势的经济后盾。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蜂拥侵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这对整个东亚区域的传统文化内核势必会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表现在影视文学方面。即文化主体意识形态的本位缺失——其结果造成了东方人不爱看东方的所谓“老土”影片,转而盲目追逐充满现代视听刺激的大成本、大制作、高科技、大场面的好莱坞模式大片。这不可不说是当今国人的悲哀。诚然,日本和韩国似乎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综观这一时期的影视创作,好莱坞商业大片几乎一直占据了整个亚洲影视业的主流位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商业大片《泰坦尼克号》投放东亚市场以来。其骄人的票房成绩足以让任何一位亚洲本土的电影人汗颜——对此,我们毋宁说是无力望其项背。以此为发端,《珍珠港》、《拯救大大兵瑞恩》、《指环王》、《木乃伊归来》、《哈里波特》乃至今日的《星球大战》、《蜘蛛侠》、《变形金刚》等一系列带有好莱坞标签的商业大片纷纷涌入整个亚洲电影市场,以其真假难辨的三维电脑特技。超乎华丽的商业包装,牢牢占据着东方影坛的霸主地位。天价的票房收入让电影制作人和出版商赚足了腰包。“1977年,美国影片《星球大战》的上映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此,高科技开始越来越深入的介入电影制作。虽然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一直相携而生。但技术进步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改变着电影形态。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观影模式都出现或正在发生根本意义的改变。这成为当代电影的一个主流背景。……”可见。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众多东方影迷对于西来文化的盲目追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本土文化认同的缺失:另一方面,部分亚洲电影人对好莱坞模式影片的屈尊认同以及刻意的追随模仿。最终抹煞了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以此而言。本土电影文化的持续低迷,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二《导盲犬小Q》一立足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回归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审美诉求
“长久以来,在西方电影史研究中。欧美的电影被当作是无可置疑的主流,‘民族电影’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作为一种特例出现在西方研究者视野中的,因此呈现出所谓的相对性。西方电影和民族电影的这种对立与其说是地域上的。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更为恰当。……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段话表明,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对于西方商业大片的“好莱坞”模式对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影响。笔者不想发表发表过多的看法,但是看到东西文化的民族差异却是必要的,以此而言,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的成功。真正让我们窥析到东方民族电影所包蕴的人文内涵,我想,许多观众感动的深层原因,也即在于此。
(一)简单质朴的拍摄场景、温馨和谐的色调搭配,使整部影片弥漫追思怀旧的乡土气息。
相比西方好莱坞商业大片中所展演的宏大叙事背景和令人窒息的惊险刺激场面而言,《导盲犬小Q》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再普通不过的市郊、田野和乡村作为其故事演绎的背景。虽不够华丽时尚,但却以其温馨甜蜜的乡土氛围令观众徜徉其中。久久难以释怀。比如发生在小Q的第一主人水户太太家的一幕:五只可爱的拉不拉多小狗一字排开。端坐在主人屋里的地板之上,门外是绿色的草坪和粉色的樱花,这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与温暖,似乎也预示着小Q以后的命运将充满了浪漫与传奇。随后。在收养小Q的新主人——对专门收养小狗的志愿者夫妇家中,一切变得更加美好:温馨而朴素的庭院,淡绿色的草坪。浅黄色的竹篱,还有那散落满地的玩具,尤其是那只可爱的布熊。构成了小Q童年生活的梦幻家园。虽然在小Q即将离别的那一天,让人体会到一股莫名的淡淡忧伤,然而这一家“三口”行走在渺远的乡村时的那一幕,还是让观众拥有了一份暖暖的感动:抬头是晴朗的天空,脚下是绿色的田野,身旁是葱郁的樱花,背后是青青的山峦,在这幅唯美的画面之中,包蕴着人、动物、自然三个最重要的基本元素,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诉求,从哲学的层面表达了东方传统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二)长镜头在影片中的多处运用和流行音乐元素的揉入,在平淡叙事中彰显东方民族安静、含蓄、内敛的人文气质,实现了镜像美学和叙事美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在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民族传统审美艺术情感体验中。儒家思想流派所倡导的“意境”说和佛学禅宗的“空静”观一直互为渗透,对各种艺术流派的美学风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由此衍生出东方民族安静、内敛、含蓄的传统人文气质。影片《导盲犬小Q》的艺术风格正是基于这种传统人文精神的阐释与建构,这主要体现在一个“静”字。影片从始至终都非常安静。从场景的选择而言,没有众生的喧哗,只有乡野的静谧:从演员的表现而言,没有极尽表演色彩的形体艺术张力,只有简单的对白和朴素的动作。而很多时候,这种安静气氛的营造则是来自于长镜头影像技巧的反复运用。比如。对于小Q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影片多采用了长镜头的摄影技巧加以呈现,令人 萌生无限爱怜之心:小Q在志愿者夫妇家中与小布熊的温馨对视、送小Q回集中训练营的惜别画面、小Q和它最后的主人渡边相处时的多处场景以及对于小Q神态的多处特写,均是采取了长镜头的影像艺术技巧,这在影片的平淡叙事模式之下。拓展了无限的艺术审美空间。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关于长镜头在影片中的艺术表现力,彭吉象认为:“……在长镜头中,则恰恰相反,画面信息丰富复杂,没有确定的所指,往往需要观众的主动参与来发现和创造意义。……长镜头由于具有连续性。因而空间的跳跃感、自由度相对较小,但是长镜头仍然可以利用场面调度、利用镜头以及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运动使画面产生运动感,这种运动由于画框边缘不确定,反而使观众能够对画框以外的空间进行想象和补充,从而使长镜头具有比普通镜头更开放的空间容量。而且由于增加了画外空间作为画内空间的参照,也使得画面的表现力得到了增强。……”彭吉象指出了长镜头在影像综合表现方面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很多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会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以笔者之见。应当也是这个“画外空间”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其次,流行音乐元素的揉入,扩展了影片的综合艺术张力,在单纯的画面中传达出更加立体多维的视听审美感受。倘若我们说是长镜头的使用让整部影片呈现出静谧、恬淡氛围的话,那么音乐元素的精心点缀则更加使影片充满温馨和谐的东方人文气息。比如。在《导盲犬小Q》淡淡的叙事展演中。开始便伴有轻松舒缓的吉他音乐以及与之相谐的口哨声,以此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和叙事风格:此外。风笛的声音和渡边女儿的旁白也在片中的多个场景中响起:尤其是渡边去世之前和小Q最后一次的相聚,空旷渺远的歌声在幕后响起,完全把观众带入了一种感动和忧伤交织融构的艺术情境之中,这种气氛的渲染。当然离不开音乐的魅力。关于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欧纳斯特·林格伦这样说道:“虽然我们习惯地说1927年以前摄制的电影都是‘无声’的,可是就这三个字的完整意义来说。电影从来就没有无声过。从最初起,音乐就被认为是电影的一种必要辅助品。……”可见。音乐和电影相辅相成,相生相伴,乃是实现电影深层审美诉求的必要元素。
总之,影片《导盲犬小Q》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立足于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倾注了亚洲电影制作人和导演的人文关怀。影片通过多种叙事艺术和影像技巧的综合运用,试图从深层文化背景之上阐释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气韵,这给东方影坛的文化自觉与传统重构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相信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人而言,也不无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导盲犬小Q 东方 人文精神 长镜头 音乐元素 审美诉求
由丸山升一、中春几洋编剧。崔洋一执导的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自2004年在日本和香港两地上映以来,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亦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该片先在日本票房大卖,冲破20亿日元票房记录,后于暑期在香港放映,虽然之前并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上映的影院也不过26家,但却能够爆冷高开,力压多部暑期大片,赢得了众多港岛观众的青睐与情感共鸣。综观整部影片,没有当今欧美流行商业大片中震撼人心的华丽场景,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曲折剧情和著名影星的加盟。可谓是一部低成本投入与制作、低调推出的温情小品剧类型。作为这么一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小剧,一只腿上长着黑色梅花印记的普通的拉不拉多犬小Q和一群普通人的寻常故事,为何会深深感动当代的许多观众并为之而流泪呢?笔者以为,结合全球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碰触,在剧情的展演中透析东方传统人文精神内髓,将会使我们对于该部影片所包融的深层寓意增添一份哲理的解读。
一、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商业大片对于传统东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随着我们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交流的广泛深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西方资本主义主流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多元文化因子——无论糟粕与精华。凭依其强势的经济后盾。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蜂拥侵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这对整个东亚区域的传统文化内核势必会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表现在影视文学方面。即文化主体意识形态的本位缺失——其结果造成了东方人不爱看东方的所谓“老土”影片,转而盲目追逐充满现代视听刺激的大成本、大制作、高科技、大场面的好莱坞模式大片。这不可不说是当今国人的悲哀。诚然,日本和韩国似乎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综观这一时期的影视创作,好莱坞商业大片几乎一直占据了整个亚洲影视业的主流位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商业大片《泰坦尼克号》投放东亚市场以来。其骄人的票房成绩足以让任何一位亚洲本土的电影人汗颜——对此,我们毋宁说是无力望其项背。以此为发端,《珍珠港》、《拯救大大兵瑞恩》、《指环王》、《木乃伊归来》、《哈里波特》乃至今日的《星球大战》、《蜘蛛侠》、《变形金刚》等一系列带有好莱坞标签的商业大片纷纷涌入整个亚洲电影市场,以其真假难辨的三维电脑特技。超乎华丽的商业包装,牢牢占据着东方影坛的霸主地位。天价的票房收入让电影制作人和出版商赚足了腰包。“1977年,美国影片《星球大战》的上映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此,高科技开始越来越深入的介入电影制作。虽然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一直相携而生。但技术进步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改变着电影形态。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观影模式都出现或正在发生根本意义的改变。这成为当代电影的一个主流背景。……”可见。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众多东方影迷对于西来文化的盲目追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本土文化认同的缺失:另一方面,部分亚洲电影人对好莱坞模式影片的屈尊认同以及刻意的追随模仿。最终抹煞了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以此而言。本土电影文化的持续低迷,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二《导盲犬小Q》一立足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回归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审美诉求
“长久以来,在西方电影史研究中。欧美的电影被当作是无可置疑的主流,‘民族电影’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作为一种特例出现在西方研究者视野中的,因此呈现出所谓的相对性。西方电影和民族电影的这种对立与其说是地域上的。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更为恰当。……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段话表明,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对于西方商业大片的“好莱坞”模式对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影响。笔者不想发表发表过多的看法,但是看到东西文化的民族差异却是必要的,以此而言,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的成功。真正让我们窥析到东方民族电影所包蕴的人文内涵,我想,许多观众感动的深层原因,也即在于此。
(一)简单质朴的拍摄场景、温馨和谐的色调搭配,使整部影片弥漫追思怀旧的乡土气息。
相比西方好莱坞商业大片中所展演的宏大叙事背景和令人窒息的惊险刺激场面而言,《导盲犬小Q》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再普通不过的市郊、田野和乡村作为其故事演绎的背景。虽不够华丽时尚,但却以其温馨甜蜜的乡土氛围令观众徜徉其中。久久难以释怀。比如发生在小Q的第一主人水户太太家的一幕:五只可爱的拉不拉多小狗一字排开。端坐在主人屋里的地板之上,门外是绿色的草坪和粉色的樱花,这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与温暖,似乎也预示着小Q以后的命运将充满了浪漫与传奇。随后。在收养小Q的新主人——对专门收养小狗的志愿者夫妇家中,一切变得更加美好:温馨而朴素的庭院,淡绿色的草坪。浅黄色的竹篱,还有那散落满地的玩具,尤其是那只可爱的布熊。构成了小Q童年生活的梦幻家园。虽然在小Q即将离别的那一天,让人体会到一股莫名的淡淡忧伤,然而这一家“三口”行走在渺远的乡村时的那一幕,还是让观众拥有了一份暖暖的感动:抬头是晴朗的天空,脚下是绿色的田野,身旁是葱郁的樱花,背后是青青的山峦,在这幅唯美的画面之中,包蕴着人、动物、自然三个最重要的基本元素,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诉求,从哲学的层面表达了东方传统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二)长镜头在影片中的多处运用和流行音乐元素的揉入,在平淡叙事中彰显东方民族安静、含蓄、内敛的人文气质,实现了镜像美学和叙事美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在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民族传统审美艺术情感体验中。儒家思想流派所倡导的“意境”说和佛学禅宗的“空静”观一直互为渗透,对各种艺术流派的美学风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由此衍生出东方民族安静、内敛、含蓄的传统人文气质。影片《导盲犬小Q》的艺术风格正是基于这种传统人文精神的阐释与建构,这主要体现在一个“静”字。影片从始至终都非常安静。从场景的选择而言,没有众生的喧哗,只有乡野的静谧:从演员的表现而言,没有极尽表演色彩的形体艺术张力,只有简单的对白和朴素的动作。而很多时候,这种安静气氛的营造则是来自于长镜头影像技巧的反复运用。比如。对于小Q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影片多采用了长镜头的摄影技巧加以呈现,令人 萌生无限爱怜之心:小Q在志愿者夫妇家中与小布熊的温馨对视、送小Q回集中训练营的惜别画面、小Q和它最后的主人渡边相处时的多处场景以及对于小Q神态的多处特写,均是采取了长镜头的影像艺术技巧,这在影片的平淡叙事模式之下。拓展了无限的艺术审美空间。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关于长镜头在影片中的艺术表现力,彭吉象认为:“……在长镜头中,则恰恰相反,画面信息丰富复杂,没有确定的所指,往往需要观众的主动参与来发现和创造意义。……长镜头由于具有连续性。因而空间的跳跃感、自由度相对较小,但是长镜头仍然可以利用场面调度、利用镜头以及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运动使画面产生运动感,这种运动由于画框边缘不确定,反而使观众能够对画框以外的空间进行想象和补充,从而使长镜头具有比普通镜头更开放的空间容量。而且由于增加了画外空间作为画内空间的参照,也使得画面的表现力得到了增强。……”彭吉象指出了长镜头在影像综合表现方面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很多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会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以笔者之见。应当也是这个“画外空间”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其次,流行音乐元素的揉入,扩展了影片的综合艺术张力,在单纯的画面中传达出更加立体多维的视听审美感受。倘若我们说是长镜头的使用让整部影片呈现出静谧、恬淡氛围的话,那么音乐元素的精心点缀则更加使影片充满温馨和谐的东方人文气息。比如。在《导盲犬小Q》淡淡的叙事展演中。开始便伴有轻松舒缓的吉他音乐以及与之相谐的口哨声,以此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和叙事风格:此外。风笛的声音和渡边女儿的旁白也在片中的多个场景中响起:尤其是渡边去世之前和小Q最后一次的相聚,空旷渺远的歌声在幕后响起,完全把观众带入了一种感动和忧伤交织融构的艺术情境之中,这种气氛的渲染。当然离不开音乐的魅力。关于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欧纳斯特·林格伦这样说道:“虽然我们习惯地说1927年以前摄制的电影都是‘无声’的,可是就这三个字的完整意义来说。电影从来就没有无声过。从最初起,音乐就被认为是电影的一种必要辅助品。……”可见。音乐和电影相辅相成,相生相伴,乃是实现电影深层审美诉求的必要元素。
总之,影片《导盲犬小Q》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立足于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倾注了亚洲电影制作人和导演的人文关怀。影片通过多种叙事艺术和影像技巧的综合运用,试图从深层文化背景之上阐释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气韵,这给东方影坛的文化自觉与传统重构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相信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人而言,也不无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