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之背后: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构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在日本和香港两地上映以来,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该片立足于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通过多种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精心阐释传统东方人文气质,赢得了众多影迷的情感共鸣。在国产电影遭遇冷落的今天,探寻其成功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因子,应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导盲犬小Q 东方 人文精神 长镜头 音乐元素 审美诉求
  
  由丸山升一、中春几洋编剧。崔洋一执导的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自2004年在日本和香港两地上映以来,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亦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该片先在日本票房大卖,冲破20亿日元票房记录,后于暑期在香港放映,虽然之前并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上映的影院也不过26家,但却能够爆冷高开,力压多部暑期大片,赢得了众多港岛观众的青睐与情感共鸣。综观整部影片,没有当今欧美流行商业大片中震撼人心的华丽场景,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曲折剧情和著名影星的加盟。可谓是一部低成本投入与制作、低调推出的温情小品剧类型。作为这么一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小剧,一只腿上长着黑色梅花印记的普通的拉不拉多犬小Q和一群普通人的寻常故事,为何会深深感动当代的许多观众并为之而流泪呢?笔者以为,结合全球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碰触,在剧情的展演中透析东方传统人文精神内髓,将会使我们对于该部影片所包融的深层寓意增添一份哲理的解读。
  
  一、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商业大片对于传统东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随着我们和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交流的广泛深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西方资本主义主流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多元文化因子——无论糟粕与精华。凭依其强势的经济后盾。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蜂拥侵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这对整个东亚区域的传统文化内核势必会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表现在影视文学方面。即文化主体意识形态的本位缺失——其结果造成了东方人不爱看东方的所谓“老土”影片,转而盲目追逐充满现代视听刺激的大成本、大制作、高科技、大场面的好莱坞模式大片。这不可不说是当今国人的悲哀。诚然,日本和韩国似乎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综观这一时期的影视创作,好莱坞商业大片几乎一直占据了整个亚洲影视业的主流位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商业大片《泰坦尼克号》投放东亚市场以来。其骄人的票房成绩足以让任何一位亚洲本土的电影人汗颜——对此,我们毋宁说是无力望其项背。以此为发端,《珍珠港》、《拯救大大兵瑞恩》、《指环王》、《木乃伊归来》、《哈里波特》乃至今日的《星球大战》、《蜘蛛侠》、《变形金刚》等一系列带有好莱坞标签的商业大片纷纷涌入整个亚洲电影市场,以其真假难辨的三维电脑特技。超乎华丽的商业包装,牢牢占据着东方影坛的霸主地位。天价的票房收入让电影制作人和出版商赚足了腰包。“1977年,美国影片《星球大战》的上映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此,高科技开始越来越深入的介入电影制作。虽然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一直相携而生。但技术进步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改变着电影形态。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以及观影模式都出现或正在发生根本意义的改变。这成为当代电影的一个主流背景。……”可见。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众多东方影迷对于西来文化的盲目追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本土文化认同的缺失:另一方面,部分亚洲电影人对好莱坞模式影片的屈尊认同以及刻意的追随模仿。最终抹煞了东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以此而言。本土电影文化的持续低迷,似乎也是一种必然。
  
  二《导盲犬小Q》一立足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回归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审美诉求
  
  “长久以来,在西方电影史研究中。欧美的电影被当作是无可置疑的主流,‘民族电影’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它是作为一种特例出现在西方研究者视野中的,因此呈现出所谓的相对性。西方电影和民族电影的这种对立与其说是地域上的。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更为恰当。……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段话表明,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对于西方商业大片的“好莱坞”模式对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影响。笔者不想发表发表过多的看法,但是看到东西文化的民族差异却是必要的,以此而言,日本故事影片《导盲犬小Q》的成功。真正让我们窥析到东方民族电影所包蕴的人文内涵,我想,许多观众感动的深层原因,也即在于此。
  (一)简单质朴的拍摄场景、温馨和谐的色调搭配,使整部影片弥漫追思怀旧的乡土气息。
  相比西方好莱坞商业大片中所展演的宏大叙事背景和令人窒息的惊险刺激场面而言,《导盲犬小Q》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再普通不过的市郊、田野和乡村作为其故事演绎的背景。虽不够华丽时尚,但却以其温馨甜蜜的乡土氛围令观众徜徉其中。久久难以释怀。比如发生在小Q的第一主人水户太太家的一幕:五只可爱的拉不拉多小狗一字排开。端坐在主人屋里的地板之上,门外是绿色的草坪和粉色的樱花,这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与温暖,似乎也预示着小Q以后的命运将充满了浪漫与传奇。随后。在收养小Q的新主人——对专门收养小狗的志愿者夫妇家中,一切变得更加美好:温馨而朴素的庭院,淡绿色的草坪。浅黄色的竹篱,还有那散落满地的玩具,尤其是那只可爱的布熊。构成了小Q童年生活的梦幻家园。虽然在小Q即将离别的那一天,让人体会到一股莫名的淡淡忧伤,然而这一家“三口”行走在渺远的乡村时的那一幕,还是让观众拥有了一份暖暖的感动:抬头是晴朗的天空,脚下是绿色的田野,身旁是葱郁的樱花,背后是青青的山峦,在这幅唯美的画面之中,包蕴着人、动物、自然三个最重要的基本元素,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诉求,从哲学的层面表达了东方传统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二)长镜头在影片中的多处运用和流行音乐元素的揉入,在平淡叙事中彰显东方民族安静、含蓄、内敛的人文气质,实现了镜像美学和叙事美学的和谐统一。
  首先,在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民族传统审美艺术情感体验中。儒家思想流派所倡导的“意境”说和佛学禅宗的“空静”观一直互为渗透,对各种艺术流派的美学风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由此衍生出东方民族安静、内敛、含蓄的传统人文气质。影片《导盲犬小Q》的艺术风格正是基于这种传统人文精神的阐释与建构,这主要体现在一个“静”字。影片从始至终都非常安静。从场景的选择而言,没有众生的喧哗,只有乡野的静谧:从演员的表现而言,没有极尽表演色彩的形体艺术张力,只有简单的对白和朴素的动作。而很多时候,这种安静气氛的营造则是来自于长镜头影像技巧的反复运用。比如。对于小Q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影片多采用了长镜头的摄影技巧加以呈现,令人 萌生无限爱怜之心:小Q在志愿者夫妇家中与小布熊的温馨对视、送小Q回集中训练营的惜别画面、小Q和它最后的主人渡边相处时的多处场景以及对于小Q神态的多处特写,均是采取了长镜头的影像艺术技巧,这在影片的平淡叙事模式之下。拓展了无限的艺术审美空间。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关于长镜头在影片中的艺术表现力,彭吉象认为:“……在长镜头中,则恰恰相反,画面信息丰富复杂,没有确定的所指,往往需要观众的主动参与来发现和创造意义。……长镜头由于具有连续性。因而空间的跳跃感、自由度相对较小,但是长镜头仍然可以利用场面调度、利用镜头以及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运动使画面产生运动感,这种运动由于画框边缘不确定,反而使观众能够对画框以外的空间进行想象和补充,从而使长镜头具有比普通镜头更开放的空间容量。而且由于增加了画外空间作为画内空间的参照,也使得画面的表现力得到了增强。……”彭吉象指出了长镜头在影像综合表现方面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所以很多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会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以笔者之见。应当也是这个“画外空间”所带来的审美效果。
  其次,流行音乐元素的揉入,扩展了影片的综合艺术张力,在单纯的画面中传达出更加立体多维的视听审美感受。倘若我们说是长镜头的使用让整部影片呈现出静谧、恬淡氛围的话,那么音乐元素的精心点缀则更加使影片充满温馨和谐的东方人文气息。比如。在《导盲犬小Q》淡淡的叙事展演中。开始便伴有轻松舒缓的吉他音乐以及与之相谐的口哨声,以此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和叙事风格:此外。风笛的声音和渡边女儿的旁白也在片中的多个场景中响起:尤其是渡边去世之前和小Q最后一次的相聚,空旷渺远的歌声在幕后响起,完全把观众带入了一种感动和忧伤交织融构的艺术情境之中,这种气氛的渲染。当然离不开音乐的魅力。关于音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欧纳斯特·林格伦这样说道:“虽然我们习惯地说1927年以前摄制的电影都是‘无声’的,可是就这三个字的完整意义来说。电影从来就没有无声过。从最初起,音乐就被认为是电影的一种必要辅助品。……”可见。音乐和电影相辅相成,相生相伴,乃是实现电影深层审美诉求的必要元素。
  总之,影片《导盲犬小Q》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立足于东方民族电影的文化本位,倾注了亚洲电影制作人和导演的人文关怀。影片通过多种叙事艺术和影像技巧的综合运用,试图从深层文化背景之上阐释东方传统人文精神的气韵,这给东方影坛的文化自觉与传统重构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相信对于中国本土的电影人而言,也不无重要的启迪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 尤袤不喜江西诗派追险逐奇、讲究尖新峭刻的风尚,自己在创作中就力图纠江西之弊,虽然尤袤与江西诗派也有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最终还是跳出了江西派的藩篱。理学思想中的端正平直对他创作有影响,使他的创作风格趋于平正典则;他内心深处的隐选之思、山林之念,使他精神上常处于闲适恬淡的状态,这使他的创作显得从容不迫,古淡而又有味。最终使他的诗歌形成了平淡圆熟的主体风格。  关键词 尤袤 艺术特色 平淡
[摘要]在电影史上,模仿,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电影的诞生之日起,模仿就形影相随,相伴至今。通过《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和《我叫刘跃进》三部黑色幽默电影不难看出,模仿对于当今中国电影来说,虽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中国电影要想有个新的飞跃,光靠模仿、再模仿是绝对不行的,可以模仿,但更要注重个性和超越。  [关键词]模仿 黑色幽默 叙事模式  [DOI]10.3969/j.issn.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解释生活的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的贡献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精神诉求可以通过机械的传动表达出来。导演们在创作主题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若干相关影片,都表现了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无处可逃的悲剧性。  关键词 逃离 存在 电影    人类有两种方式生活:安生和逃离,所以我们也只有两种电影可看,或者是每秒二十四格的安居乐业,或者是每秒二
摘要 文学史家的集体轻视,获奖情况的差强人意,尤其是所获大奖的蹊跷,都说明“小说大省”的帽子不适合于陕西这颗“脑袋”。小说界,乃至文学界应对这种名立而实未从的现象有所警觉,陕西小说界更应努力做到名实相副。  关键词 “小说大省”陕西小说文学史获奖    陕西一向以“小说大省”自居。但循名而责实,“小说大省”的帽子并不适合于陕西这颗“脑袋”。“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贵名
[摘要]当前,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滞后,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是利用英文电影作为视听资料,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构思与实践。  [关键词]英文电影 教学 推测法 西方文化    众所周知,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于去年二月第二次召开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这无疑为大学英语改革指明了方向
[摘要]民间歌谣作为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瑰宝,是人民生活、精神面貌、斗争历史真实的艺术记录。抗日大英雄张自忠,最后一滴血洒在襄河。嗣后,鄂北人民以一种最纯朴、最真挚的语言一民间歌谣颂扬张自忠将军,泽被后人。  [关键词]民间歌谣 张自忠 抗日 颂歌    张自忠,字荩忱,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中驰名中外的爱国将领、革命烈士。1940年5月,身为国民革命军抗战序列中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
[摘要]《鲁冰花》蕴涵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从教育不平等、个性教育缺失以及教师的偏见三个方面分析了绘画天才陨落的原因,并就我国当前媒体热炒的天才教育进行评述。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 个性教育 偏见    《鲁冰花》是改编自钟肇政的社会写实小说,反映的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北部山区纯朴平静的水城乡的社会状况以及此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实。出生在贫穷茶农家庭的主人公古阿明是一个生性活泼、顽皮且富有绘画天分
[摘要] 李白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儒和道的深刻影响,但李白从来不是标准的儒家。李白思想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道家。功成身退理想是李白儒貌道骨的体现。  [关键词] 庄屈 李白 儒道 思想    晚清诗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极为精警。但在李白的人格和思想中起主导作用、占支配地位的是儒还是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研究李白,就不能不从他的作品中
我的朋友张先生一直单身,前不久,他被迫把希望寄托在国内某相亲网站上。  有个叫“小昭”的女士和他聊了几个月,感觉都很好,照片中女孩的气质和金庸小说里的“小昭”真的还有几分神似,可就是不和他见面。直到小昭开始慢慢向他灌输理财的观念,并且时不时发给他几支内部秘透股票,他意识到这人根本就不是来相亲的,而是一个发广告的。一气之下他直问小昭:“说真话,你到底是谁?”随后他发现自己被拉黑了。  我安慰他最起码
摘要 从同志电影《今年夏天》入手,探讨同性之恋在当代性别对话界限明晰的情况下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 性别对话 同性恋    性别对话一直是几千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在《创世纪》中,西方人将女性作为男性的一根肋骨创作出来,并且以一种神圣的、旨意似的观念指点人们在性别观念上的认知。“斯彭德认为‘男性优越的神话是父权社会的规则创造的,人们借助规则赋予世界意义,并生活在规则之网中。男人制定了规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