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解的死亡之谜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白光》《祝福》以及散文《范爱农》都涉及了人物的死亡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鲁迅在展示人物生命终结时,都在某些层面上做了隐性的处理,似乎在努力暗示着什么。这样处理尽管给我们理解文本带来一定难度,但却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创作技法。
  我们先来看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他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毛病,抄书不成,只好偷窃,最后竟偷到丁举人那儿去了,被打折了腿。这暗示了他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好饮成性的孔乙己在中秋后的某一天,又一次来到酒店,而且这一次竟是坐在蒲包上,用手支着来到酒店的。这形象地说明了孔乙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来酒店喝酒。“我”后来好久没有见到孔乙己,到了年关,到了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一直没有看见他,就断定嗜酒如命的孔乙己已经死了。但鲁迅却在“孔乙己的确死了”前面加了“大约”,这就使孔乙己的死显得扑朔迷离了。
  无独有偶,小说《白光》对陈士成的死的处理也别有意味。小说写陈士成第十六次科举落第,受了强烈的刺激,眼前出现了一团白光,产生了幻觉,在家中掘地寻宝不成,又在黑夜走向山里。第二天中午,人们在万流湖里发现了一具浮尸,其指甲里嵌着河泥,显然是落水而死。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陈士成,认为死尸就是陈士成。可是鲁迅又给这推测打上了问号:死尸“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在水里长时间浸泡,给辨认尸体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并无尸亲认领”。鲁迅说:“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
  范爱农确实是死了,但他的死因却是一个悬念:“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围绕范爱农的死,鲁迅先反复做了这样的渲染铺垫:“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然而还喝酒”,“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显而易见,范爱农和孔乙己有着相同的嗜好,而且他又是醉酒后落水,可能是“失足”而死。但鲁迅又对此表示怀疑:“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鲁迅还反复强调他怪异孤僻的性格以及生活上的窘况;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精神颓废,情绪低落。这些都是他可能自杀的佐证。这样,范爱农的死也给人们留下了难解之谜。
  同样,祥林嫂也确实是死了,而且是死在旧历除夕之夜,但她究竟是怎样死的,鲁迅没有做正面叙述,这又是一个谜。鲁迅对祥林嫂的死因做了两种暗示:自杀或冻饿而死。祥林嫂死在大年夜,而这刚好又是发生在白天遇到“我”的当晚。针对祥林嫂的问话,“我”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回到四叔家中内心还在忐忑不安,怕我的回答“于她有些危险”,而她又恰好死在家家户户欢天喜地祝福的当夜,她是不是“感到自身的寂寞了”呢?这些都暗示了她自杀的可能。另外,祥林嫂死在一年当中冬季里最冷的时候,而且她当时的状况是“眼珠间或一轮”,“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强调碗是空的,说明她食不果腹;竹竿下端开裂,说明她沦为乞丐已经好久了。这又暗示了祥林嫂有可能是冻饿而死的。
  鲁迅先生是一位思想启蒙者,肩负着改变国民精神的历史重任。暴露国民的劣根性,是其文学创作的第一要著。正像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指出的那样:“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作家在创作文本时往往通过主人公与周围人物的关系,来展示旧社会世态人情的凉薄,达到揭露罪恶的旧社会的目的。因而,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陈士成、范爱农、祥林嫂的死不做定性处理,是有意为之的。无论是孔乙己、陈士成、祥林嫂还是范爱农,他们都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多余人”,人们并不在意他们的客观存在和人格尊严。孔乙己一到酒店,人们就取笑他,哪怕是最后被打折腿,人们仍然不放过他,还往他那本来就受伤的心灵里再撒一把盐。陈士成“死”后,让邻居们辨认尸体,“但邻居懒得去看”。范爱农到最后也很少有人和他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祥林嫂最终竟成了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这些人生前不被人关心,死后又有谁会去追问他们的死因呢?况且祥林嫂还是死在人家的祝福声中,人们连“死”这样的字眼都不愿提,就更不会去探究她的死因了。
  我们不能揭开孔乙己、陈士成、范爱农、祥林嫂的死亡之谜,或许他们的死本来就没有什么谜底;因为在当时那样一个时代,湮没在乡间的众生,本来就是默默地出生,寂静地死去。这些不都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吗?鲁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使得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大大加强。相反,如果鲁迅指出了他们具体的死因,还可能会削弱作品的现实性以及特有的社会批判价值。
其他文献
在課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并使其真正落地,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通过怎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促进其深度学习呢?《珍珠鸟》一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给了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自读提炼信息,条理思维  《珍珠鸟》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作家冯骥才以双线结构写了“人”与“鸟”之间由陌生到亲近的变化过程。怎样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之后,抓住线索逐渐深入到语言文
智慧课堂应该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普及一种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模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使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效服务于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如何设计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创设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2008年考纲》)于3月8日如期颁布。与2007年《考试大纲》(以下简称《2007年考纲》)相比,《2008年考纲》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均没有变动,仅在考试内容方面作了细微调整,延续了“考纲”稳中求变、变中创新的特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删除“常用”二字。扩大了字词考查范围    《2008年
2009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卷中,有16套试卷设置了语言表达(或称语言文字应用)部分。随着愈来愈多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进入高考,课程改革精神、理念的逐步渗透与推广,语言表达的赋分在变化。今年浙江卷18分、辽宁卷20分、宁夏海南卷(全国卷III)20分、安徽卷24分。有的把原来的第一大题(客观选择题)与第六大题(语言表达主观题)合并为第1I卷,比如安徽卷。  第一,设题材料继承了往年紧扣时代脉搏,生
2006年高考各地所出的诗歌鉴赏题题型比较多样,显示了自主命题的特色,但这些多样的题型涉及范畴不外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个方面。下面拟从这三方面对今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作个具体分析。    一、表达内容    1.识记常识  文学常识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但作为考点,在各地考卷中出现的不是太多。其实,中学生了解点相关文学常识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不要太把它当一回事。上海卷将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结合起
【摘 要】教师做事要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服务,为建构幸福的人生服务。做事之时要不断地尝试创意、创新与创造。正确聚焦,快乐做事;避免误区,幸福做事;遵循规律,积极做事;学会分离,健康做事;彼此润泽,把事情作为磨砺和完善人生的土地、舞台、机缘,享受教育职业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 教育家 幸福做事 成长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教师经常有烦恼、抱怨、焦虑、挣扎的消极情绪,很多教师经常表现出忙碌、无序
编者按:2008年12月6日,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学术年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围绕语文课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大家充分肯定了语文课改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对新世纪语文改革有了较为全面、辩证、清醒的认识。    一、课改的成绩有目共睹    针对八年
田贺书《伤仲永》这节课超越了“语文教学”,实践着“语文教育”: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增长学习语文和做事的才干,使学生越来越聪明。一、汲取言语智慧,教学生学语文  “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1],田老师本节课所教的就是“学本身”。  1.教学生阅读之法——披文入情,理解“文本之道”  “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即以文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基于此,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逐步落实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不断剖析案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区域认知,达到提升综合思维的要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一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员的英雄形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通篇用“老头子”来称呼这位老英雄,不妥,应该称呼“老爷爷”,这样更能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请学生们举手表决,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学认为应该叫他“老爷爷”。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衣着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