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卷中,有16套试卷设置了语言表达(或称语言文字应用)部分。随着愈来愈多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区进入高考,课程改革精神、理念的逐步渗透与推广,语言表达的赋分在变化。今年浙江卷18分、辽宁卷20分、宁夏海南卷(全国卷III)20分、安徽卷24分。有的把原来的第一大题(客观选择题)与第六大题(语言表达主观题)合并为第1I卷,比如安徽卷。
第一,设题材料继承了往年紧扣时代脉搏,生活气息浓厚,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广东省的“致谢词”,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福建省的“时文评说”是一道新题型,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第(1)小题为压缩语段,运用抽象思维加以归纳,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原材料:第(2)小题实际是一篇一事一议的小评论,要求考生针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某件事组织语言发表看法,并说出理由。虽然字数只有一百左右,但它是立论的缩微,考查“怎么想、怎么说”,检测“怎样表达观点、怎样陈述理由”。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可以有多种观点(甚至截然相反),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高中生应关注时代、社会,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理性思维的批判精神,该题对此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促进作用。
第二,不约而同,16份试卷中有10份出现了仿写句式的老题型;而且,在这10题中有9道题都明确提出了运用修辞手法的要求。这样,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语法(句式)与修辞融为一体,并重在语言运用。如宁夏海南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第三,看图写话、看图说明标志共出现5题。阅读图画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内容,它在报刊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类题型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切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今年这5道图文转换题大多没有走以往的命题老路,而是寻找到了新的命题点,立足于语文学科,较巧妙、自然地运用图画这个特殊情境来设题。如广东卷: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A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B。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C,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第四,老题型焕发青春,除了前面提到的仿写句式,1985年全国卷首次亮相的“下定义”(根据所提供的材料,为“泥石流”下定义),今年福建卷又一次使用。下定义是理性思维的体现,是科学研究、学术立论的起点或者结果,是对考生论述类文章写作基本功的考查。从现场评卷来看,该题的区分度比较理想,诊断效果好,能够准确地发现考生对语法知识、“定义”要求的掌握是否扎实、到位。该题暴露了大部分学生初中缺少语法学习的缺漏,也显示了虽然有的高中补教语法,开设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课,但是效果不佳的窘况。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与广大语文教师的反思。
第一,设题材料继承了往年紧扣时代脉搏,生活气息浓厚,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广东省的“致谢词”,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福建省的“时文评说”是一道新题型,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第(1)小题为压缩语段,运用抽象思维加以归纳,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原材料:第(2)小题实际是一篇一事一议的小评论,要求考生针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某件事组织语言发表看法,并说出理由。虽然字数只有一百左右,但它是立论的缩微,考查“怎么想、怎么说”,检测“怎样表达观点、怎样陈述理由”。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可以有多种观点(甚至截然相反),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高中生应关注时代、社会,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理性思维的批判精神,该题对此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促进作用。
第二,不约而同,16份试卷中有10份出现了仿写句式的老题型;而且,在这10题中有9道题都明确提出了运用修辞手法的要求。这样,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语法(句式)与修辞融为一体,并重在语言运用。如宁夏海南卷: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第三,看图写话、看图说明标志共出现5题。阅读图画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内容,它在报刊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类题型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切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今年这5道图文转换题大多没有走以往的命题老路,而是寻找到了新的命题点,立足于语文学科,较巧妙、自然地运用图画这个特殊情境来设题。如广东卷: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A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B。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C,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第四,老题型焕发青春,除了前面提到的仿写句式,1985年全国卷首次亮相的“下定义”(根据所提供的材料,为“泥石流”下定义),今年福建卷又一次使用。下定义是理性思维的体现,是科学研究、学术立论的起点或者结果,是对考生论述类文章写作基本功的考查。从现场评卷来看,该题的区分度比较理想,诊断效果好,能够准确地发现考生对语法知识、“定义”要求的掌握是否扎实、到位。该题暴露了大部分学生初中缺少语法学习的缺漏,也显示了虽然有的高中补教语法,开设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课,但是效果不佳的窘况。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与广大语文教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