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蛟龙”

来源 :英语大王·军事百科知识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海底两万里》
  到我的身世传奇
  我叫“蛟龙”号,是中国首个载人深海潜水器。设计制造我的,是一群富有激情、知识渊博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两年来,我数次潜入深海,正是为了完成他们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太空与深海,是人类一直梦想征服的秘境。据统计,地表资源中约70%都蕴藏于海底,但和太空一样,人类对深海还知之甚少。
  “这是一片奇妙而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杈都笔直伸向洋面。没有枝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美丽极了!”140多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借“鹦鹉螺”号的航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
  当然了,我也知道其实凡尔纳并没有潜入过海底,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深海潜水器,甚至连潜水员所用的水下呼吸器也没有,而不借助任何装备,普通人徒手潜水的深度约为10米。不过小说中的情节,还是激发了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无限向往,然而要将向往变成现实,却并非易事。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现在,人类利用我们深海载人潜水器来探索海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
  最初,人们采用深水球和浮力舱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进入深海,这就是人类最早诞生的潜水器。但是这种潜水器没有航行和作业能力,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发展。但人类征服深海的步伐并没有停止,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由自航式潜水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典型代表就是美国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此后,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载人潜水器的下潜深度在不断加深。
  在我出世之前,已有4个国家掌握了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那就是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中国不应该在如此重要的领域中缺席。因此,当我还在图纸上时,我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为了把我设计制造得更好,有约100家科研机构、无数的专家默默地努力工作,经过数年的攻关,我终于闪亮登场啦!
  我就是一条“高科技鲨鱼”
  我的出生地,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的一间老式红砖车间。在这里,科学家把我组装了起来,然后给我做了各项身体检查。
  我的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在空气中质量不超过22吨。我的外形像一条鲨鱼,因为我是要在海底航行的嘛,所以要利用仿生学的原理,把我设计成一条鱼形,提高我在水下的灵活性,才能在海里“如鱼得水”嘛。
  我有着白色的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在我头部的前端,悬挂着多个LED灯,这是我的眼睛,让我可以在漆黑的深海看得见路。我还有耳朵,那就是声呐,它能告诉我哪里有洞、哪里是坑、哪里有障碍物需要避开。我还有一对机械手,可以从海底抓取科学家想要的东西,然后带回海面。只可惜,我的尾巴并不能像鱼那样摆动,而是一个X形稳定翼,在稳定翼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是它们给了我在海底自由移动的能力。
   我的有效负载是220千克,这不包括乘员质量,只是仪器的质量。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再带上3个人,只是他们每个人的体重都不能超过80千克。
  我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7000米。在这个深度,巴掌大小的面积将承受70多吨的压力,这对于机器的每一个零件都是莫大的考验。我那看似平淡无奇的外壳其实安装了70多毫米厚的钛合金壁,每平方米都可以承受1万吨的压力。相比之下,“神舟”飞船在太空中只需承受约1个大气压的负压力。专家已经对我的每个部件进行了7000米压力试验考核,结果证明我完全有这个能力。
  为了能让我更好工作,科学家还让我具有了各种先进的能力——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让我把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传达给我。
  下潜,5000米的探险之旅开始
  这里是东太平洋的一处海域,我的母船“向阳红09”海试船缓缓地停到预定地点,而我,正放置在它的后甲板上。今天天气很好,风平浪静,是个适合深潜实验的好日子。
  3名潜航员依次从顶部舱口进入我内部的载人舱。伴随着机器的轰鸣,起吊架将我平稳放置到海面上。下水的一刹那,原先被太阳晒得发烫的我,顿时觉得浑身清凉。在水面检查和注水后,我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下潜旅程。
  我采用的是常用的“深潜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在我的两侧配备有4块压载铁,它们的质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进行调整。在下潜过程中,压载铁使我具备负浮力,以每分钟30米~40米的速度下潜。
  才潜入海下几十米,我的到来就引起了一群正在觅食嬉戏的鱼儿的兴趣,它们欢快地在我身边游来游去,有的还好奇地游近我的观察窗,探头探脑地向里张望。继续下潜,我又陆续看到了多种海洋生物。据我所知,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因为当阳光进入海水后,不断地被吸收和反射,所以它只能穿透海水一定深度,这个深度一般来说不超过200米。没了阳光,许多喜光的浮游生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食物链最下端的它们多在浅水区活动,这样一来,大多数海洋生物只生活在这个区域也就不奇怪了。
  很快,我就下潜到了1000米的深度。从这里开始,就被称为深海了,这里没有阳光,漆黑一片,非常寒冷。海水给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哪怕我的身体上只有一个小小的沙眼,那么渗进来的海水就不是一条水柱,而是一把手术刀,遇到什么就可以切什么。但我一点也不怕,因为我是以坚固的轻量钛合金打造,通过先进的焊接技术连为一体的,安全性完全有保证。
  进入深海之后,一路上我能看到的海洋生物越来越少。又经过1个多小时的孤单旅程之后,我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离海平面5000米的海底。
  漆黑的海底,我的冒险有大收获
  接近海底,控制我的潜航员开始忙了起来,他详细观察周边环境以便选择作业地点,同时和海面的指挥部密切地沟通。虽然第一次到这么深的海底,但我并不发怵,和我的潜航员搭档配合也很默契。根据海底地形变化,他操作我抛载了2块压载铁,使我处于零浮力悬停状态,然后他启用了我的悬停定位功能,让我平稳地定住了。
  一个未知世界在我的眼前展开,这里虽然一片漆黑,但还是有一些奇异的海洋生物偶尔出现在灯光中,然后又惊慌失措地躲进黑暗中。我觉得这很好玩,调整光柱去“追赶”它们的身影,不时地拍下照片。只是这些生物的学名一时还不能确定,潜航员也只是口头上把它们称为海星、海参、海百合、水螅、鼠尾鳕鱼等,不过我可真是大开眼界了。我兴致勃勃地拍着照,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物种呢!
  拍完照片,潜航员开启了我的自动航行功能,我开始在水下5000米的深处以1海里每小时的速度巡航。随即,潜航员也紧张地开始地形地貌测量、取样等作业。
  科学家们曾告诉我,海底蕴藏着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矿藏和丰富的能源,它们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意义非凡。尤其对拥有几百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有能力潜入深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海底可燃冰一般分布深度为2000至3000米,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深度为3000至4000米,而锰结核(类似于煤球一样的矿物集合体物质,内含多种稀有金属矿物元素)等重要矿产资源则要到5000米深度左右。海洋深处不光存在着大量的矿产资源,也存在着极端环境下的生物,这些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是全球海洋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尽管我一个小小的深潜器并不能打开所有宝藏,但有了我就有了得到它们的希望。
  在搜集了各种数据和采集了矿石样品后,潜航员决定“抓个活的”,也就是采集一个活生生的深海生物样本。
  我的第一个猎物,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约10厘米、乳白色半透明的海参。看上去,它就像一个白萝卜。我在距离它七八米远的地方就发现了它,提前将机械手的手爪张开对准它,等到靠近时,手爪一关闭,就轻而易举地把它抓到了,随后放进采样篮里。
  第二个猎物,是一个长约20厘米、直径约8厘米、紫色的海参,它像是一个“紫茄子”。我采用了同样的捕捉手法,可是就在爪手即将关闭的那一刻,我发现先前放在采样篮里的那个“白萝卜”居然爬出来了!我赶紧暂时放弃“紫茄子”,转战“白萝卜”。但最终,“白萝卜”还是溜走了。
  规定的上浮时间快到了。在抓到另一只“白萝卜”后,我就用机械手压住采样篮的盖子,立刻抛弃另外2块压载铁。
  质量的大大减轻,使我具备了正浮力,我开始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达水面。就这样,我的奇妙海底冒险顺利结束了。
  
其他文献
地球有一条神秘的“项圈”,它贯穿了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它附近,有地球的“两极”: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尼罗河、死海、长江三峡等;还有许多举世闻名的神秘之所:百慕大群岛、美国加州死亡谷、埃及金字塔群;还有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不管是巧合还是必然,从古至今,它——北纬30°线一直与神秘有着不解之缘。  这条线,名字叫  北纬30°线  在北纬30°线上,地震、火山爆发、海难、
期刊
提起“万岁”,我们通常会想到古代的皇帝。古代除皇帝外,谁也不敢将自个儿与“万岁”联系起来!权倾朝野、臭名昭著的明朝大宦官魏忠贤,虽然他从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可当着外人面,他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所以,在古代“万岁”是个不能轻易使用的称号。  你知道“万岁”的意思吗?  “万岁”所表达的是“万年无疆”、“万寿无疆”的意思。最初的时候,这个词是人们经常用到的祝福语。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举行欢庆仪式时,
期刊
越来越少  一天,莉娜与大耳熊去动物园玩。大耳熊看着活蹦乱跳的猴子问:“人类真的是猴子变的吗?”  莉娜点点头:“对呀,人类的祖先就是猿猴。”大耳熊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世界上的猴子越来越少了!”  一次吃俩  莉娜和当宝看到大耳熊站在一面镜子前吃蛋糕。  莉娜:“大耳熊,你别臭美啦!”  大耳熊:“这个蛋糕太小了,我怕吃不饱。”  当宝:“那你为什么要站在镜子前呢?”  大耳熊:“这样我就可以一
期刊
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被称为“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还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败北”呢?  其实这里的“北”并不是指方向而言。因为打了败仗逃跑时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择路,哪里还来得及找方向。但为什么只有“败北”一词,而没有“败南”“败东”“败西”的说法呢?  这个“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
期刊
2011年11月8日清晨,委内瑞拉第42伞兵旅某军用机场。飞机引擎的轰响打破了大地的宁静,中委两国空降兵组成的联合小分队分别搭乘运输机、直升机飞向演习地域。  空降突袭、垂直打击,“蛙跳”攻击……中国空降兵“雷神”突击队与委内瑞拉第42伞兵旅官兵共同上演了一出“反恐”话剧,一举击溃毒贩……  如此见面礼  2011年10月13日晚9时30分,委内瑞拉某山区,夜色如墨,一辆卡车在崎岖的道路上疾驰。车
期刊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某个有灵媒气质的孩童或是印第安人能和动物交谈,吹口哨的男人会得到树上喜鹊的倾力回应,而谷歌为了消除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隔阂,干脆计划发明一种手机软件,将能提供包括猫、狗、鸟、兔、天竺鼠在内的数十种动物的语言翻译。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动物真的有语言么?它们真的会和人类一样通过声音进行沟通么?各种不同的声音,比如狼嚎、狮吼、鸟鸣,是在向其它动物介绍自己么?动物也能利用
期刊
号外,号外!赛尔号上的小精灵们突然发狂!连聪明乖巧的伊优都没能幸免。就在小赛尔诺奇为伊优一筹莫展的时候,迪曼教官分配给他一项新任务——和派派等5人一同前往露希欧星调查野生精灵产生变异的原因……  登陆露希欧星  “五秒后进入大气层,”飞船上的电脑传来提示音,“五,四,三,二,一!开始进入大气层,一切正常。”诺奇刚要回头找伊优的麻烦,飞船上的电脑又传来提示:“舱内湿度偏大,请注意除湿!”  飞船刚停
期刊
仲夏,清晨5时刚过,3辆“勇士”装甲步战车在阿富汗中部第601号沙漠公路上高速疾行,其身后拖出一道道沙尘。这是英国陆军莫西亚机步团(MERCIAN REGIMENT)3营B连6排的一个巡逻小组,他们已经巡逻了一整夜。战车后部的载舱内,两排全副武装的士兵面对面坐着,早就不愿忍受颠簸的路程和混浊的空气,盼着能够尽快下车执行任务。  设立临时车辆检查点  天亮后,巡逻小组开始准备执行第一项日间任务,即在
期刊
闭上双眼,集中注意力……天黑了,海面上刮起了风,海水卷起波涛,发出“哗哗”的声音。夜色中的大海好像一张巨脸,你看不清楚它的五官,却总觉得它在暗处盯着你……喂!你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吗?看,一艘古帆船在前方不远处漂荡,可刚刚什么也没有呀!借着月光,你能够看到那破烂的船帆和朽败的船体,甚至你还能隐约听到它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那、那是什么?  我的天呀,那是幽——灵——船!  啥是“幽灵船”?长久以来
期刊
在战场上,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和密布的地雷场是进攻方前进的最大障碍。为了能拔除这些“钉子”,进攻一方往往要采取炮轰、爆破、喷火器火攻等诸多办法。而爆破,无论是送炸药包,还是送爆破筒,都是十分危险的作业。  二战期间,德国人在清除雷场方面大胆尝试——研制出遥控爆破坦克。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登陆战,都可以见到德国人的“钢铁小爬虫”,它们堪称是“战场上的敢死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