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弊端: 填鸭式教学盛行;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求异思维匮乏。基于此, 本文根据知识经济化社会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具备求异思维之人才不但能攀登学术界之顶峰, 而且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重点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打造学生求异思维的具体途径。
1.前言
当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 竞争与信息成为社会的两大主题, 各企事业单位如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不但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更应引进具备求异思维的人才,而求异思维之人才需要教育着力打造。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正按照新课改理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各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界广为盛行。其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是当前历史教学界流行的一个口号。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力求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所谓“求异思维” 即是用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手段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并发现或发明美好事物。这种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所必备的, 因为知识经济化社会的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强调用创新的方式去增强竞争力, 缺乏个性的工作方式很难引起社会的重视, 唯有推陈出新, 用求异思维看待问题, 用创新方式解决问题, 方能适应社会发展。当前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 一个高中生是否具有求异思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首先和学生智商的高低有一定联系; 其次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少历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以高考考纲为中心, 凡是和考纲无关的则一笔带过, 几乎没有让学生思考“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的历史问题, 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期, 美国高中历史教育界盛行一种观点:“庸师机械地强迫学生接受知识, 而智慧型的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想方设法培养其求异思维。” 此观点一语中的, 点出了填鸭式教学法和求异思维教学法的根本区别:填鸭式教学法以强迫为中心,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而求异思维教学法以引导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譬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的求异思维是分不开的。爱因斯坦求异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从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即从对立中寻求统一, 而这种特性恰是求异思维的核心。他也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求异思维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给物理学领域带来了重大革命,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充分说明,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教学生记住知识点要重要百倍千倍。
3.打造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途径
3.1 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在这样的社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思维, 即用求异思维去看待问题, 去发展自身的事业, 唯有如此才能融入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因此,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须针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因为很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 教科书及教参上都进行了定式评价,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教师只要把这些评价观点灌输给学生即可应付考试,但这种“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严重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 历史教师应根据时代特点, 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主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或教参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 尤其是讲述清朝历史时, 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传统观念: 落后必定挨打! 其实这种论断是很不符合逻辑和事实的。如此定性化地给学生灌输此类观念,将会严重牵制其求异思维。“落后必定挨打” 的观点实质上是在给学生传授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式的欺软怕硬, 弱肉强食的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点能对落后民族起到“激将法” 式的鼓励作用, 但这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趋势格格不入, 不适宜教授给学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清朝历史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目标, 引导其走出传统定势思维, 告诉他们: 落后仅是有可能挨打。对此观点, 还可引导学生举例讨论。如此一来,将极大激发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求异思维。
3.2 实施“扮演”教学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约翰•布鲁德斯曾说过: “积极性是通往求异思维的重要途径。积极性对任何阶段的学生都是一种可爆发出强大动力的良性情绪。” 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就必须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对此,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摸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求异和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智力因素, 唯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扮演” 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模式。该方法是让学生扮演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绎“历史角色” 的舞台。此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更能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激发其求异思维。譬如在教学中可针对当前史学界稍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探讨, 有效激发其求异思维。但此法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少, 理由是争议观点会引发学生思维混乱。教育学研究表明: 高中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观点, 教师应把历史学术界研究的新观点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质疑、辩论, 提出新颖独特的看法。例如, 在讲述“辛亥革命的性质” 时, 教材的观点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在欧美等国和台湾地区对此却有异议。美国史学界对此提出“非革命论”, 德国史学界提出“排满式革命论”, 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却提出“全民式革命论”。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这些观点, 之后再请四位同学分别代表传统观点、美国观点、德国观点、“台湾” 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 其余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以上四位同学中选择支持者, 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我则发挥主导作用, 适时点拨,纠正学生的欠妥看法。整个辩论过程热烈异常, 学生热情高涨, 各抒己见, 有效促进了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
3.3 构建合作讨论之教学情境
新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且知识经济化时代强调合作讨论关系的建立, 需要大量具有合作讨论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求异思维,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 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其独立思考问题, 激发其求异思维。譬如在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时, 我摒弃了传统的讲述法,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此激发其求异思维。首先我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巨大破坏力, 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之后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鸦片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仅用历史眼光来看待鸦片战争, 把一切情感因素和民族观念抛诸脑后, 鸦片战争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此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这时可让学生自由探讨, 互相质疑, 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我则进行适时点拨: 抛开民族感情我们必须承认带有侵略性质的鸦片战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矛盾的问题呢? 就此学生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合作交流的情境中我引导他们得出一个新颖的结论: 历史的判断和道德的判断无法混为一谈, 也不能融为一体, 更不能互相替代。其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质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用当前史学界研究的新观点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历史事件产生质疑,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调动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品质, 令其学习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高耗低效, 学生缺乏求异思维, 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教师和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从内心并未完全接纳教师, 从而导致很多教师虽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却“启而不发”, 殊不知这皆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够融洽造成的。因此, 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偏爱优等生, 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也须表现出关爱之心, 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这样能有效激发其求异思维。譬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时, 教材上阐述: 辛亥革命让民主共和思想深入百姓心中。可此观点和史实未必吻合。理由是: 从政治的角度剔除旧事物较之从观念上改造人的思想要容易; 从军事的角度摧毁堡垒比从传统意识的角度改造人的观念要简单。虽然辛亥革命通过武昌起义成功, 但毕竟封建思想在中华大地已存在千余年, 在不少百姓心中已落地生根。因此, 民主共和观念此时并未深入人心, 只能说辛亥革命倡导民主共和观念, 此后民主共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此问题很多优等生在我的引导下能较为准确的理解, 而不少中等生则存在启而不发的情况, 少数后进生则是缄口不言, 但对于这三类学生我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 优等生进行适度表扬; 中等生针对其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 后进生则面带微笑进行鼓励, 让其对历史学习充满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和我的距离感缩小,教学氛围变得十分和谐, 学生处于最为轻松的状态。
4.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偏差, 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而培养求异思维之人才不但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知识经济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主旋律, 深刻理解教学为时代服务这一主旨,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实施上述策略, 定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刘素娜, 周江平. 论历史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5) .
1.前言
当前已是知识经济时代, 竞争与信息成为社会的两大主题, 各企事业单位如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不但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更应引进具备求异思维的人才,而求异思维之人才需要教育着力打造。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正按照新课改理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各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界广为盛行。其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是当前历史教学界流行的一个口号。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力求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所谓“求异思维” 即是用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手段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并发现或发明美好事物。这种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所必备的, 因为知识经济化社会的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强调用创新的方式去增强竞争力, 缺乏个性的工作方式很难引起社会的重视, 唯有推陈出新, 用求异思维看待问题, 用创新方式解决问题, 方能适应社会发展。当前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求异思维, 一个高中生是否具有求异思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首先和学生智商的高低有一定联系; 其次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少历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以高考考纲为中心, 凡是和考纲无关的则一笔带过, 几乎没有让学生思考“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的历史问题, 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期, 美国高中历史教育界盛行一种观点:“庸师机械地强迫学生接受知识, 而智慧型的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想方设法培养其求异思维。” 此观点一语中的, 点出了填鸭式教学法和求异思维教学法的根本区别:填鸭式教学法以强迫为中心,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而求异思维教学法以引导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譬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的求异思维是分不开的。爱因斯坦求异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从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即从对立中寻求统一, 而这种特性恰是求异思维的核心。他也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求异思维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给物理学领域带来了重大革命,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充分说明,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教学生记住知识点要重要百倍千倍。
3.打造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途径
3.1 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在这样的社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思维, 即用求异思维去看待问题, 去发展自身的事业, 唯有如此才能融入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因此,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须针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用求异观点看待历史事件, 因为很多关于历史事件的评价, 教科书及教参上都进行了定式评价,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教师只要把这些评价观点灌输给学生即可应付考试,但这种“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严重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 历史教师应根据时代特点, 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引导学生自主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或教参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时, 尤其是讲述清朝历史时, 很多教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传统观念: 落后必定挨打! 其实这种论断是很不符合逻辑和事实的。如此定性化地给学生灌输此类观念,将会严重牵制其求异思维。“落后必定挨打” 的观点实质上是在给学生传授一种原始社会中动物式的欺软怕硬, 弱肉强食的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点能对落后民族起到“激将法” 式的鼓励作用, 但这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趋势格格不入, 不适宜教授给学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清朝历史时,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目标, 引导其走出传统定势思维, 告诉他们: 落后仅是有可能挨打。对此观点, 还可引导学生举例讨论。如此一来,将极大激发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求异思维。
3.2 实施“扮演”教学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约翰•布鲁德斯曾说过: “积极性是通往求异思维的重要途径。积极性对任何阶段的学生都是一种可爆发出强大动力的良性情绪。” 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就必须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对此,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摸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求异和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智力因素, 唯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扮演” 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模式。该方法是让学生扮演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绎“历史角色” 的舞台。此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更能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激发其求异思维。譬如在教学中可针对当前史学界稍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探讨, 有效激发其求异思维。但此法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少, 理由是争议观点会引发学生思维混乱。教育学研究表明: 高中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观点, 教师应把历史学术界研究的新观点引入课堂, 启发学生质疑、辩论, 提出新颖独特的看法。例如, 在讲述“辛亥革命的性质” 时, 教材的观点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在欧美等国和台湾地区对此却有异议。美国史学界对此提出“非革命论”, 德国史学界提出“排满式革命论”, 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却提出“全民式革命论”。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这些观点, 之后再请四位同学分别代表传统观点、美国观点、德国观点、“台湾” 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 其余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以上四位同学中选择支持者, 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我则发挥主导作用, 适时点拨,纠正学生的欠妥看法。整个辩论过程热烈异常, 学生热情高涨, 各抒己见, 有效促进了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
3.3 构建合作讨论之教学情境
新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且知识经济化时代强调合作讨论关系的建立, 需要大量具有合作讨论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求异思维,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 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其独立思考问题, 激发其求异思维。譬如在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时, 我摒弃了传统的讲述法,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此激发其求异思维。首先我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巨大破坏力, 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之后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鸦片战争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我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仅用历史眼光来看待鸦片战争, 把一切情感因素和民族观念抛诸脑后, 鸦片战争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此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这时可让学生自由探讨, 互相质疑, 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我则进行适时点拨: 抛开民族感情我们必须承认带有侵略性质的鸦片战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矛盾的问题呢? 就此学生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合作交流的情境中我引导他们得出一个新颖的结论: 历史的判断和道德的判断无法混为一谈, 也不能融为一体, 更不能互相替代。其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质疑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创设合作讨论的教学情境,用当前史学界研究的新观点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及历史事件产生质疑,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调动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品质, 令其学习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高耗低效, 学生缺乏求异思维, 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教师和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从内心并未完全接纳教师, 从而导致很多教师虽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却“启而不发”, 殊不知这皆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够融洽造成的。因此, 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偏爱优等生, 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也须表现出关爱之心, 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这样能有效激发其求异思维。譬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时, 教材上阐述: 辛亥革命让民主共和思想深入百姓心中。可此观点和史实未必吻合。理由是: 从政治的角度剔除旧事物较之从观念上改造人的思想要容易; 从军事的角度摧毁堡垒比从传统意识的角度改造人的观念要简单。虽然辛亥革命通过武昌起义成功, 但毕竟封建思想在中华大地已存在千余年, 在不少百姓心中已落地生根。因此, 民主共和观念此时并未深入人心, 只能说辛亥革命倡导民主共和观念, 此后民主共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此问题很多优等生在我的引导下能较为准确的理解, 而不少中等生则存在启而不发的情况, 少数后进生则是缄口不言, 但对于这三类学生我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 优等生进行适度表扬; 中等生针对其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 后进生则面带微笑进行鼓励, 让其对历史学习充满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和我的距离感缩小,教学氛围变得十分和谐, 学生处于最为轻松的状态。
4.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出现偏差, 钳制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而培养求异思维之人才不但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知识经济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主旋律, 深刻理解教学为时代服务这一主旨,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实施上述策略, 定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刘素娜, 周江平. 论历史教学中学习迁移的应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