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作为近年来传播学的研究热点,“国家形象”议题面临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双重建构。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国际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从研究内容和出版组织机构两个维度绘制该议题的知识图谱,并发现该议题在学术发表方面的趋势。
【关 键 词】 国家形象;国际期刊;学术话语体系
身处传播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作为“软实力”重要维度的“国家形象”议题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尽管学者们对该概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对“国家形象”进行学术探讨本身就是一个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在国内,自2006年以来,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学术和政策性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促使该议题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派“显学”。不少学者亦将相关研究成果在外文刊物上发表,参与到国际学术话语的构建中。与此同时,许多国外学者也围绕其本国或他国的国家形象做出研究,在各类外文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共同编织出当下“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等人开发的CiteSpace软件,本研究从信息计量和内容挖掘的角度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里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勾勒该议题在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结构,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思路。CiteSpace软件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哲学基础,即存在着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根据开发者陈超美等人的阐述,CiteSpace分析的意义不止于将文献大数据生动的展示,而是“从整体上更加深刻地反映和逼近物理世界一个具体领域的科学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解释现有科学发现,而且有利于建立在世界3基础上的新发现,即基于文献的科学发现。”①因此,所生成图谱不仅能回应“国家形象”研究的现状是什么的问题,亦从作者和出版机构角度发掘这个学术话语体系在“物理世界”的构成因素。
一、数据来源
在中文语境中,“国家形象”是一个内涵相对明确的表述,相关文献也多直接以“国家形象”为主题或关键词。但在英文语境中,与中文“国家形象”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较为多样,部分文章需要甄别。在检索式方面,笔者测试了“national branding”和“national image”等多个可以被翻译为“国家形象”的名词性短语。测试发现,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里,以“national imag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的文章在学科和内容上更贴近中文学术界“国家形象”的指代范围,而“national branding”一词的检索结果多为有关商业品牌建构策略的文献。因此,本研究以“national imag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引文索引包括SCI Expanded, SSCI,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在检索结果中的精炼选项中剔除研究方向为 Engineering,Computer Science,Mathematics等理工类方向的结果,共得到154条有效文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追踪高引文献发表作者、作者所在机构及相关文献出版商等要素,以发现“物理世界”与“客观知识世界”之间的关联。
二、“国家形象”的知识图谱
(一)学科分布
学科分布是“国家形象”知识图谱的首要要素。筛选出的文献分布在76个不同学科,但主要集中在10个主要学科里,如表1所示:
從文献数量来看,社会科学-其他主题(Social Sciences - Other Topics)43篇,排在第一位;社会科学,跨学科(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25篇,排在第二位;商业与经济学(Business & Economics)22篇,排在第三位;再次还有传播学(Communication)等学科。
从中心性上看,社会科学-其他主题(Social Sciences - Other Topics)中心性为0.4,排在第一位;传播学(Communication)为0.19,排在第二位;商业与经济学(Business & Economics)为0.17,排在第三位……说明在该领域社会科学、传播学、商业与经济学是处于中心的学科,而政府与法律(Government & Law)和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中心性分别为0.09和0.04,说明政治领域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也有触及。
(二)关键词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节点,能够高度概括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通过关键词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对应领域的研究热点情况。图1的图谱中共包含579个关键词和522条连线,其中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关键词,并且节点的色层变化代表了该关键词出现时间以及对应时间出现的频次多少,其中色层厚度越大表示对应阶段出现频次越多。与此同时,连线表示了关键词彼此之间存在共现关系,例如图谱中“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和“中国”(China)、“软实力”(Soft Power)和“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媒介”(Media)和“形象”(Image)、“模型”(Model)和“媒体”(Media),等等。最后,图谱中的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模型(Model)和媒介(Media)等关键词都是中心性大于0.1的,表示该关键词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和连线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作为软实力的国家形象,作为跨文化传播品牌的国家形象和媒介上的国家形象。以区域国别而论,则体现出对世界上前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的高度关注。结合表1,考虑到“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是该议题的主要落脚点,可以推断国际上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多侧重社会—文化分析层面,而非实践策略层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关注热点的嬗变趋势,本研究借助软件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分布情况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选择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形成国家形象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图:
国家形象研究的时区分布图由一系列关键词在对应的时间区间所组成,每一个时间区间对应的关键词即表示这一时间区间国家形象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图2可以看出,在21世纪初期,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源于相关模型的构建与思考,其中重点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对文化与国家形象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在2001~2007年间,国家形象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期,没有哪个关键词被提炼出来。但是从2008年开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爆炸式增长,例如软实力、媒体外交、文化外交、民族品牌、食物、旅游、外交政策,等等,从许多方面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其中在2008~2012年,文化、软实力、公共外交和民族品牌是主要关注点;在2013~2018年,美食、旅游、民族文化等成为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并且把“国家形象”概念延伸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依此趋势,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具体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
(三)高引文章
在本文搜索到的文献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文章主题依次是:Gilboa, E指出了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外交的重要手段,彰顯了一个国家的形象。① Sueyoshi,T和Yuan,Y指出环境保护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②Chen,N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国家形象的关系。③Dai,J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文化的兴起,着重介绍了相关的广告,宣传和书籍,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家庭的影响。④van Doorslaer,L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影响及其形象塑造的结果。⑤Ding,S探讨了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数字侨民在国家形象建设中的作用。⑥Rhodes,J和Russo,J提到了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城的重建方案对国家形象的影响。①Shih,C通过对角色的深层分析,区分并整合了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②
Xie,T和Page,B从宏观层面考查了不同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评价,指出影响中国在一个国家的形象的宏观因素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③Kim,S等通过对韩国电视剧的研究,探讨了一部以食物为主题的电视剧《大长今》是否会影响人们对韩国国家形象的看法以及访问韩国的意图。④Glover,N指出了文化宣传和渗透是彰显国家形象的方式之一。⑤这其中,有5篇文献为华人学者所做,且以中国国家形象为研究重点。由此可见,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在该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其引用频次较高,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该话语体系里的其他研究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三、“国家形象”研究的发表与出版
(一)国家/地区分布
一个研究领域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该领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图3是根据数据将节点设置为国家进行可视化得到,并列取了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如表3所示。根据图3以及表3可以看出,大约有40个国家对国家形象领域进行了研究:中国发文数量最多,有51篇,占总文献的33.1%,排在第一位;美国发文数量为41篇,占总文献的26.6%,排在第二位;澳大利亚发文数量为10篇,占总文献的6.5%,排在第三位。依次还有韩国、英格兰、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捷克、越南,等等。根据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国际上对于国家形象领域研究的权威国家主要为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是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研究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
国家形象是多维度的,从上述关键词和热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文化、民族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原检索结果中分别以“economy OR economic*”、“culture OR cultural”和“nation”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结果显示,有58篇文献以文化为研究重点,占总文献的37.7%,排在第一位。其次为与民族相关的研究,有42篇,占总文献的27.3%。排在第三位的是与经济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为35篇,占总文献的22.7%。
从表4、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在文化和经济维度,发文量排在前5的国家排序完全一致,分别为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和澳大利亚。而在以民族为研究重点的文献中,美国排在第一位,中国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的发文量都为4篇,并列第三位。对这三个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从高引文章的主题中也可见一斑。在文化维度方面,Chen,Ni对北京奥运中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Dai,J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品中反映出的民族主义的探讨,Ding,S对中国数字侨民的观察,Kim,S对韩国电视剧海外文化影响力的分析和Glover,N对瑞典通过文化宣传手段彰显自身国家形象的研究,都明显属于文化维度方面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从作者分布看,文化维度似乎在东亚学者中受到偏爱。经济维度的研究在高引文献中也有体现,主要是Sueyoshi,T和Yuan,Y对环保议题在提升经济和工业方面国家形象的探讨和Rhodes,J和Russo,J对美国某城市发展所带动的国家形象构建的案例分析。这些研究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国国家形象的基础和硬实力之一。相对文化和经济维度,民族维度的研究因涉及一定的敏感性,所涉及的文献往往与文化维度交织在一起。比如上述提到的有关中国文化产品中的民族主义的高引文章,既涉及文化维度,也与民族维度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对相关议题的平衡性处理。 (二)机构合作分析
为了解以国家形象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的机构分布以及合作情况,研究者把2000~2018分成19个阶段,选取每个阶段的前50个机构,可以得到节点为169个,连线为43条,密集程度为0.003的国家形象研究的发文机构合作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的圆形节点代表发文的机构,谱中的节点半径代表机构的发文量,半径越大,对应的机构字体越大,体现了发文量越多,并且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了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由图4研究机构合作可视化图谱可以看出,以国家形象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的机构总体分布较为离散,连线数量也比较少,说明在此阈值设定下显示出来该领域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弱。其中Erasmus University(伊拉斯姆斯大学)和Sun Yat 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其次还有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和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台湾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城市大学)和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华中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澳门大学)和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人民大学),等等。国际上国家形象研究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昆士兰大学)和Xiamen University(厦门大学),其中昆士兰大学发文数量自2005年至今总共3篇,而厦门大学自2015年以来发文数量同样为3篇,但是较昆士兰大学研究起步较晚。其次发文数量为2篇的机构有Jinan University(暨南大学)、Bloom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州布鲁斯堡大学)、Erasmus University(伊拉斯穆斯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国西北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夏威夷太平洋大学)等。
四、分析:国家形象议题的研究趋势
综合上述可视化分析,本文基本勾勒出了国际期刊上“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从文献内容和文献发表者两个层面,可以归纳出该议题的研究和发表有以下主要趋势:
其一,出版机构的垄断化。以SCI和SSCI期刊为主要标准的当今学术出版本就呈现出垄断化趋势,其中Elsevier Science,Springer, Wiley, Sage和Taylor & Francis Group五大出版集团占据了学术出版的主流。作為社会科学的话题,影响力较高的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通常发表在SSCI或ESCI期刊上,而Sage和Taylor & Francis两大出版社在该领域保有绝对优势。在10篇最高引文献中,有4篇发表在Taylor & Francis出版的刊物上,其垄断趋势可见一斑。鉴于Taylor & Francis掌握了亚洲最重要的两本传播学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以及高影响因子期刊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出版发行,而华人学者又倾向于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国家形象,可以想象,该出版社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对国家形象议题的学术发表仍会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
其二,研究国家集中化与研究作者离散化并存。虽然出版机构呈垄断化趋势,但非出版机构所在国的学者在国家形象议题上仍有较大话语权。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华人学者和中国学术机构,他们对该学术话语体系的贡献高于美国学者,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占有绝对优势。除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该领域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反映了该研究在国家层面的集中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看到跨机构甚至跨国合作,即使同一国家内的学术机构合作数量也有限,反映了研究作者的离散。
其三,研究内容的多元化趋势。作为一个宏大的话题,“国家形象”绝非一个单一的研究问题。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也未必一定直接回应以“国家形象”为关键词构成的问题。回顾图2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前,一些关键词聚落点十分明显,如“国家形象”、“软实力”、“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等。而在2010年之后,关键词聚落点变得更加多元和分散,尤其是2014年之后,甚至旅游、饮食、移民和社交媒体等也成为国家形象研究的主要关键词。这说明,随着新的国际传播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家形象的研究更为精细和巧妙,而国际期刊一方对此议题的选稿偏好也更加多元。以小见大,以微观见宏观,以具体见抽象的研究,或可成为今后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趋势。
其四,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本研究在高引文献、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多个维度均表明,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国家形象”研究中可谓一枝独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国别而论,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诚然,在强调批判精神和客观研究的学术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不全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现状的肯定,其作者也不全来自华人学者群体。但是,作为国际话语体系中重要一环,学术话语体系中对中国国家形象议题的重视毋庸置疑地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从学术研究角度,中国学者应该在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和国际期刊把关标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建立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学术话语体系的问题。既不能生硬地搬用某个传播学理论直接解释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的一些现象,也不能只强调中国的“特色”,而忽视学术交流中的普适规律。正如李金铨所提倡,国家形象研究也应当既反对“西方为全球标准”的霸权,也反对“文化民族主义”和“中国例外论”。①同时,学者应认识到“国家形象”是一个话语体系和研究议题,而非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单一的策略。这需要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学术专长的学者从中观和微观维度实证研究国家形象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层面的呈现,才能更好地回答国家形象“是什么”、“有什么”和“应该怎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周亭)
【关 键 词】 国家形象;国际期刊;学术话语体系
身处传播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作为“软实力”重要维度的“国家形象”议题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尽管学者们对该概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对“国家形象”进行学术探讨本身就是一个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在国内,自2006年以来,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学术和政策性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促使该议题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派“显学”。不少学者亦将相关研究成果在外文刊物上发表,参与到国际学术话语的构建中。与此同时,许多国外学者也围绕其本国或他国的国家形象做出研究,在各类外文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共同编织出当下“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等人开发的CiteSpace软件,本研究从信息计量和内容挖掘的角度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里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勾勒该议题在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结构,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思路。CiteSpace软件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哲学基础,即存在着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根据开发者陈超美等人的阐述,CiteSpace分析的意义不止于将文献大数据生动的展示,而是“从整体上更加深刻地反映和逼近物理世界一个具体领域的科学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解释现有科学发现,而且有利于建立在世界3基础上的新发现,即基于文献的科学发现。”①因此,所生成图谱不仅能回应“国家形象”研究的现状是什么的问题,亦从作者和出版机构角度发掘这个学术话语体系在“物理世界”的构成因素。
一、数据来源
在中文语境中,“国家形象”是一个内涵相对明确的表述,相关文献也多直接以“国家形象”为主题或关键词。但在英文语境中,与中文“国家形象”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较为多样,部分文章需要甄别。在检索式方面,笔者测试了“national branding”和“national image”等多个可以被翻译为“国家形象”的名词性短语。测试发现,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里,以“national imag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的文章在学科和内容上更贴近中文学术界“国家形象”的指代范围,而“national branding”一词的检索结果多为有关商业品牌建构策略的文献。因此,本研究以“national imag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引文索引包括SCI Expanded, SSCI,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时间跨度为2000~2018年。在检索结果中的精炼选项中剔除研究方向为 Engineering,Computer Science,Mathematics等理工类方向的结果,共得到154条有效文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追踪高引文献发表作者、作者所在机构及相关文献出版商等要素,以发现“物理世界”与“客观知识世界”之间的关联。
二、“国家形象”的知识图谱
(一)学科分布
学科分布是“国家形象”知识图谱的首要要素。筛选出的文献分布在76个不同学科,但主要集中在10个主要学科里,如表1所示:
從文献数量来看,社会科学-其他主题(Social Sciences - Other Topics)43篇,排在第一位;社会科学,跨学科(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25篇,排在第二位;商业与经济学(Business & Economics)22篇,排在第三位;再次还有传播学(Communication)等学科。
从中心性上看,社会科学-其他主题(Social Sciences - Other Topics)中心性为0.4,排在第一位;传播学(Communication)为0.19,排在第二位;商业与经济学(Business & Economics)为0.17,排在第三位……说明在该领域社会科学、传播学、商业与经济学是处于中心的学科,而政府与法律(Government & Law)和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中心性分别为0.09和0.04,说明政治领域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也有触及。
(二)关键词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节点,能够高度概括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通过关键词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对应领域的研究热点情况。图1的图谱中共包含579个关键词和522条连线,其中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关键词,并且节点的色层变化代表了该关键词出现时间以及对应时间出现的频次多少,其中色层厚度越大表示对应阶段出现频次越多。与此同时,连线表示了关键词彼此之间存在共现关系,例如图谱中“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和“中国”(China)、“软实力”(Soft Power)和“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媒介”(Media)和“形象”(Image)、“模型”(Model)和“媒体”(Media),等等。最后,图谱中的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模型(Model)和媒介(Media)等关键词都是中心性大于0.1的,表示该关键词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和连线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作为软实力的国家形象,作为跨文化传播品牌的国家形象和媒介上的国家形象。以区域国别而论,则体现出对世界上前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的高度关注。结合表1,考虑到“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是该议题的主要落脚点,可以推断国际上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多侧重社会—文化分析层面,而非实践策略层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关注热点的嬗变趋势,本研究借助软件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分布情况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选择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形成国家形象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图:
国家形象研究的时区分布图由一系列关键词在对应的时间区间所组成,每一个时间区间对应的关键词即表示这一时间区间国家形象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图2可以看出,在21世纪初期,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源于相关模型的构建与思考,其中重点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对文化与国家形象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在2001~2007年间,国家形象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期,没有哪个关键词被提炼出来。但是从2008年开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爆炸式增长,例如软实力、媒体外交、文化外交、民族品牌、食物、旅游、外交政策,等等,从许多方面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研究。其中在2008~2012年,文化、软实力、公共外交和民族品牌是主要关注点;在2013~2018年,美食、旅游、民族文化等成为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并且把“国家形象”概念延伸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依此趋势,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具体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
(三)高引文章
在本文搜索到的文献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文章主题依次是:Gilboa, E指出了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外交的重要手段,彰顯了一个国家的形象。① Sueyoshi,T和Yuan,Y指出环境保护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②Chen,N分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国家形象的关系。③Dai,J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文化的兴起,着重介绍了相关的广告,宣传和书籍,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家庭的影响。④van Doorslaer,L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影响及其形象塑造的结果。⑤Ding,S探讨了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数字侨民在国家形象建设中的作用。⑥Rhodes,J和Russo,J提到了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城的重建方案对国家形象的影响。①Shih,C通过对角色的深层分析,区分并整合了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②
Xie,T和Page,B从宏观层面考查了不同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评价,指出影响中国在一个国家的形象的宏观因素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③Kim,S等通过对韩国电视剧的研究,探讨了一部以食物为主题的电视剧《大长今》是否会影响人们对韩国国家形象的看法以及访问韩国的意图。④Glover,N指出了文化宣传和渗透是彰显国家形象的方式之一。⑤这其中,有5篇文献为华人学者所做,且以中国国家形象为研究重点。由此可见,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在该学术话语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其引用频次较高,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该话语体系里的其他研究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三、“国家形象”研究的发表与出版
(一)国家/地区分布
一个研究领域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该领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图3是根据数据将节点设置为国家进行可视化得到,并列取了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如表3所示。根据图3以及表3可以看出,大约有40个国家对国家形象领域进行了研究:中国发文数量最多,有51篇,占总文献的33.1%,排在第一位;美国发文数量为41篇,占总文献的26.6%,排在第二位;澳大利亚发文数量为10篇,占总文献的6.5%,排在第三位。依次还有韩国、英格兰、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捷克、越南,等等。根据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国际上对于国家形象领域研究的权威国家主要为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是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研究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
国家形象是多维度的,从上述关键词和热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文化、民族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原检索结果中分别以“economy OR economic*”、“culture OR cultural”和“nation”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结果显示,有58篇文献以文化为研究重点,占总文献的37.7%,排在第一位。其次为与民族相关的研究,有42篇,占总文献的27.3%。排在第三位的是与经济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为35篇,占总文献的22.7%。
从表4、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在文化和经济维度,发文量排在前5的国家排序完全一致,分别为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和澳大利亚。而在以民族为研究重点的文献中,美国排在第一位,中国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的发文量都为4篇,并列第三位。对这三个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从高引文章的主题中也可见一斑。在文化维度方面,Chen,Ni对北京奥运中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Dai,J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品中反映出的民族主义的探讨,Ding,S对中国数字侨民的观察,Kim,S对韩国电视剧海外文化影响力的分析和Glover,N对瑞典通过文化宣传手段彰显自身国家形象的研究,都明显属于文化维度方面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从作者分布看,文化维度似乎在东亚学者中受到偏爱。经济维度的研究在高引文献中也有体现,主要是Sueyoshi,T和Yuan,Y对环保议题在提升经济和工业方面国家形象的探讨和Rhodes,J和Russo,J对美国某城市发展所带动的国家形象构建的案例分析。这些研究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国国家形象的基础和硬实力之一。相对文化和经济维度,民族维度的研究因涉及一定的敏感性,所涉及的文献往往与文化维度交织在一起。比如上述提到的有关中国文化产品中的民族主义的高引文章,既涉及文化维度,也与民族维度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对相关议题的平衡性处理。 (二)机构合作分析
为了解以国家形象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的机构分布以及合作情况,研究者把2000~2018分成19个阶段,选取每个阶段的前50个机构,可以得到节点为169个,连线为43条,密集程度为0.003的国家形象研究的发文机构合作图谱,如图4所示。图中的圆形节点代表发文的机构,谱中的节点半径代表机构的发文量,半径越大,对应的机构字体越大,体现了发文量越多,并且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了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由图4研究机构合作可视化图谱可以看出,以国家形象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的机构总体分布较为离散,连线数量也比较少,说明在此阈值设定下显示出来该领域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弱。其中Erasmus University(伊拉斯姆斯大学)和Sun Yat 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其次还有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和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台湾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城市大学)和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华中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澳门大学)和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人民大学),等等。国际上国家形象研究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昆士兰大学)和Xiamen University(厦门大学),其中昆士兰大学发文数量自2005年至今总共3篇,而厦门大学自2015年以来发文数量同样为3篇,但是较昆士兰大学研究起步较晚。其次发文数量为2篇的机构有Jinan University(暨南大学)、Bloom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州布鲁斯堡大学)、Erasmus University(伊拉斯穆斯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国西北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夏威夷太平洋大学)等。
四、分析:国家形象议题的研究趋势
综合上述可视化分析,本文基本勾勒出了国际期刊上“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从文献内容和文献发表者两个层面,可以归纳出该议题的研究和发表有以下主要趋势:
其一,出版机构的垄断化。以SCI和SSCI期刊为主要标准的当今学术出版本就呈现出垄断化趋势,其中Elsevier Science,Springer, Wiley, Sage和Taylor & Francis Group五大出版集团占据了学术出版的主流。作為社会科学的话题,影响力较高的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通常发表在SSCI或ESCI期刊上,而Sage和Taylor & Francis两大出版社在该领域保有绝对优势。在10篇最高引文献中,有4篇发表在Taylor & Francis出版的刊物上,其垄断趋势可见一斑。鉴于Taylor & Francis掌握了亚洲最重要的两本传播学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以及高影响因子期刊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出版发行,而华人学者又倾向于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国家形象,可以想象,该出版社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对国家形象议题的学术发表仍会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
其二,研究国家集中化与研究作者离散化并存。虽然出版机构呈垄断化趋势,但非出版机构所在国的学者在国家形象议题上仍有较大话语权。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华人学者和中国学术机构,他们对该学术话语体系的贡献高于美国学者,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占有绝对优势。除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该领域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反映了该研究在国家层面的集中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看到跨机构甚至跨国合作,即使同一国家内的学术机构合作数量也有限,反映了研究作者的离散。
其三,研究内容的多元化趋势。作为一个宏大的话题,“国家形象”绝非一个单一的研究问题。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也未必一定直接回应以“国家形象”为关键词构成的问题。回顾图2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前,一些关键词聚落点十分明显,如“国家形象”、“软实力”、“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等。而在2010年之后,关键词聚落点变得更加多元和分散,尤其是2014年之后,甚至旅游、饮食、移民和社交媒体等也成为国家形象研究的主要关键词。这说明,随着新的国际传播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家形象的研究更为精细和巧妙,而国际期刊一方对此议题的选稿偏好也更加多元。以小见大,以微观见宏观,以具体见抽象的研究,或可成为今后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趋势。
其四,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本研究在高引文献、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多个维度均表明,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国家形象”研究中可谓一枝独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国别而论,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诚然,在强调批判精神和客观研究的学术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不全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现状的肯定,其作者也不全来自华人学者群体。但是,作为国际话语体系中重要一环,学术话语体系中对中国国家形象议题的重视毋庸置疑地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从学术研究角度,中国学者应该在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和国际期刊把关标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建立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学术话语体系的问题。既不能生硬地搬用某个传播学理论直接解释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的一些现象,也不能只强调中国的“特色”,而忽视学术交流中的普适规律。正如李金铨所提倡,国家形象研究也应当既反对“西方为全球标准”的霸权,也反对“文化民族主义”和“中国例外论”。①同时,学者应认识到“国家形象”是一个话语体系和研究议题,而非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单一的策略。这需要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学术专长的学者从中观和微观维度实证研究国家形象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层面的呈现,才能更好地回答国家形象“是什么”、“有什么”和“应该怎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