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是当前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检验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阅读教学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规范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方式的确定,然后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感悟与质疑、积累与运用、阅读与写作等关系。
关键词:阅读能力;调研分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68
阅读能力是当前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检验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学校和教师已普遍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因为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方法欠缺,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深入课堂教学,对教师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了调研分析:
1. 阅读教学缺少目的性
课时计划中每周两节的课外阅读课应按照教材中单元的编排顺序和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制定每节阅读课的具体阅读目标和要求,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在阅读内容上的必要补充、在阅读方法上的自我实践、在阅读能力的自觉提高。目的明确了,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阅读到底要学生阅读什么,为什么而去阅读。
2. 教师指导缺乏计划性
课堂上学生看了些什么知识,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茫然不知。无计划性的阅读,导致教师在课堂指导上或杂乱无章,或随心所欲,或无所指导。
3. 课堂组织缺乏规范性
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组织教学的随意性就大。长此下去,学生上阅读课自由、随意、散漫,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应有的积极心态,学习效率低下。
4. 阅读方法缺乏指导性
有的教师不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就不能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不能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具体、明确、恰当的问题,不能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点拨、示范、讲解,更不能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拓展。
5. 检验阅读效果缺少实效性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不能及时检查和检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及时和科学,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和保持,也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诟病。
以上问题,说明了当前教师阅读教学严重脱离“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宗旨。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认请两个个问题、处理好五种关系。
二、解决的策略
1. 认清两个问题
(1)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阅读课上,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有以下形式:
①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即教师把自己看到而学生不宜搜集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好文章可以给学生人手一份,也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朗诵。这些材料与课本中文章关联较大,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材料数量上的不足,也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②学生选择材料阅读,即课余时间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词汇是否优美丰富、叙事是否生动完整)去搜集选择材料,也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去广泛阅读(如鲁迅有关的文章、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美文共享。
(2)阅读方式的确定
①集体阅读,即选择适宜于学生人人都有的材料,集体阅读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既可以训练阅读能力,又能点拨写作技巧。
②自由阅读,即学生自己选择扩展知识的材料进行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浏览,而是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和范围,让学生明确围绕什么去读,读后应有什么收获。
2. 处理好五个关系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课余阅读的关系
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发展和延伸。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强化课内所学知识,又能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②课外阅读是课余阅读的起跳板。课外阅读没有了兴趣、方法、习惯,学生课余阅读就成为空谈。因此,课外阅读有力地影响了学生的课余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如在教学《少年闰土》后,学生对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到了老年,闰土又有什么变化呢?激发学生兴趣后,和学生一起阅读《故乡》,并在课余时间收集与鲁迅有关的材料,让学生对少年闰土和老年闰土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内、课外、课余阅读环环相扣,从多方面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能力。
(2)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但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或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学生茫然不知所云两种极端的现象,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所以,课外阅读教学更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作用。
(3)感悟与质疑的关系
现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只重视感悟、忽视质疑。我们要辨证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要注意三点:
①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其中“质疑问难”阶段是阅读教学最深入的阶段,尤其是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因其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内容深浅不易把握,难免会出现不识字、不理解词句、不明白文章表达的深层意义等现象,这些若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学生浅尝辄止,不知求索。
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要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局限在一个词、一个小句子上,课堂质疑的问题很多,它可以分成: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有关表达形式的签定性的问题;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的问题;有关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的问题
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质疑和感悟积累的独特性,千万不要追求标准化答案。
(4)积累与运用的关系
目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积累、积淀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经过语文实践。这就要求读完文章后,教师腾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优秀学生可创造性运用,较差学生可模仿运用。
例如,对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教师就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上。有位教师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在黑板上贴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还将一些海底动物图片贴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学生兴趣倍增。
(5)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写,也可以写促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践中的读写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边读边写:边阅读边利用课文情境进行写和说的训练。二是读后再写:阅读后,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写和说的训练。三是写后再读:先让学生写一写,再读一读范文,找出自己的不足。
总之,教师的思想改变着教学行为,当教师认识到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富有创新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效,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265100)
关键词:阅读能力;调研分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68
阅读能力是当前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检验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学校和教师已普遍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因为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方法欠缺,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深入课堂教学,对教师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了调研分析:
1. 阅读教学缺少目的性
课时计划中每周两节的课外阅读课应按照教材中单元的编排顺序和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制定每节阅读课的具体阅读目标和要求,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在阅读内容上的必要补充、在阅读方法上的自我实践、在阅读能力的自觉提高。目的明确了,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阅读到底要学生阅读什么,为什么而去阅读。
2. 教师指导缺乏计划性
课堂上学生看了些什么知识,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茫然不知。无计划性的阅读,导致教师在课堂指导上或杂乱无章,或随心所欲,或无所指导。
3. 课堂组织缺乏规范性
教师对课外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组织教学的随意性就大。长此下去,学生上阅读课自由、随意、散漫,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应有的积极心态,学习效率低下。
4. 阅读方法缺乏指导性
有的教师不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就不能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不能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具体、明确、恰当的问题,不能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点拨、示范、讲解,更不能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拓展。
5. 检验阅读效果缺少实效性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不能及时检查和检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及时和科学,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和保持,也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诟病。
以上问题,说明了当前教师阅读教学严重脱离“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宗旨。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必须认请两个个问题、处理好五种关系。
二、解决的策略
1. 认清两个问题
(1)阅读材料的选择
在阅读课上,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有以下形式:
①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即教师把自己看到而学生不宜搜集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好文章可以给学生人手一份,也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朗诵。这些材料与课本中文章关联较大,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材料数量上的不足,也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②学生选择材料阅读,即课余时间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词汇是否优美丰富、叙事是否生动完整)去搜集选择材料,也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去广泛阅读(如鲁迅有关的文章、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美文共享。
(2)阅读方式的确定
①集体阅读,即选择适宜于学生人人都有的材料,集体阅读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既可以训练阅读能力,又能点拨写作技巧。
②自由阅读,即学生自己选择扩展知识的材料进行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浏览,而是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和范围,让学生明确围绕什么去读,读后应有什么收获。
2. 处理好五个关系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课余阅读的关系
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发展和延伸。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强化课内所学知识,又能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②课外阅读是课余阅读的起跳板。课外阅读没有了兴趣、方法、习惯,学生课余阅读就成为空谈。因此,课外阅读有力地影响了学生的课余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如在教学《少年闰土》后,学生对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到了老年,闰土又有什么变化呢?激发学生兴趣后,和学生一起阅读《故乡》,并在课余时间收集与鲁迅有关的材料,让学生对少年闰土和老年闰土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内、课外、课余阅读环环相扣,从多方面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能力。
(2)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但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或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学生茫然不知所云两种极端的现象,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所以,课外阅读教学更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作用。
(3)感悟与质疑的关系
现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只重视感悟、忽视质疑。我们要辨证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要注意三点:
①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其中“质疑问难”阶段是阅读教学最深入的阶段,尤其是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因其认知水平的限制,阅读内容深浅不易把握,难免会出现不识字、不理解词句、不明白文章表达的深层意义等现象,这些若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学生浅尝辄止,不知求索。
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要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局限在一个词、一个小句子上,课堂质疑的问题很多,它可以分成: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有关表达形式的签定性的问题;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的问题;有关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的问题
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质疑和感悟积累的独特性,千万不要追求标准化答案。
(4)积累与运用的关系
目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积累、积淀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经过语文实践。这就要求读完文章后,教师腾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优秀学生可创造性运用,较差学生可模仿运用。
例如,对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教师就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说写上。有位教师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在黑板上贴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还将一些海底动物图片贴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学生兴趣倍增。
(5)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写,也可以写促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践中的读写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边读边写:边阅读边利用课文情境进行写和说的训练。二是读后再写:阅读后,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写和说的训练。三是写后再读:先让学生写一写,再读一读范文,找出自己的不足。
总之,教师的思想改变着教学行为,当教师认识到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富有创新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效,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2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