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题目》等7则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好题目
  □王震亚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的文题会使人耳目一新。《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课)就是一个好题目。
  1.发人深思。“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看到题目,读者自然会想:小萨沙为什么想说这句话呢?他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呢?
  2.启人心智。有了问题,就要寻找答案。看题读文,我们明白了:在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的情况下,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萨沙,而小萨沙则把雨衣轻轻地遮在“被大雨打掉了两片花瓣”、弱小的蔷薇花上。因此,他觉得自己不再是“最弱小的”了。啊!原来如此!
  3.激人奋发。作者用“我不是最弱小的”作为题目,还有激励读者也自豪地说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啊!雨,演绎了一出动人的戏;雨衣,传递着一份珍贵的爱。这种关爱他人的精神一定会激励我们去保护、帮助比自己“更弱小的”,让融融的爱意温暖人间,温暖人心。
  
  《日月潭》中的“像”
  □王震亚
  
  《日月潭》(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中介绍:“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这里的两个“像”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像”是说一个东西非常像另一个东西。在上面这段话中,“像”字把日潭和“圆圆的太阳”、月潭和“弯弯的月亮”连了起来,是“好像”的意思。就是说在北边的日潭“像圆圆的太阳”,在南边的月潭“像弯弯的月亮”。课文中还有这样的两句话,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北京的“灯”
  □王震亚
  
  《北京亮起来了》(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中说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北京城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为什么说北京城一到晚上就像“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呢?
  一是因为灯多。看,长安街上的华灯、广场四周的彩灯、立交桥上的“彩虹”,特别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还有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等等,“装点着美丽的北京”。这灯真多啊!
  二是因为灯亮。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故宫的一束束灯光“银光闪闪”,特别是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大街装扮成了“不夜城”。这灯多亮啊!
  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真的就是“灯的海洋”!
  
  《翠鸟》中的修辞
  □王震亚
  
  《翠鸟》(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5课)是一篇状物的说明文。它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如其分,使翠鸟的形象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面前。
  1.摹形准确生动。如写翠鸟的爪子用了“紧紧地抓住苇秆”,可见它抓得很紧;写翠鸟的体形用了“小巧玲珑”,足见它小而灵活;写翠鸟的眼睛用了“透亮灵活”,显出它的聪敏动人……这些形态描写十分准确生动,给人以明晰的翠鸟形象。
  2.比喻多姿多彩。如把翠鸟头上的羽毛比成“橄榄色的头巾”,而且“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把翠鸟背上的羽毛比成“浅绿色的外衣”;把翠鸟腹部的羽毛比成“赤褐色的衬衫”。而写翠鸟捉小鱼的行动非常快速时,又用了“像箭一样飞过去”这样的比喻,使翠鸟的外形和行动特点表现得十分贴切、形象。
  3.反衬突出特色。如要写翠鸟的机灵,先写小鱼的机灵:它百倍提防被翠鸟捉住,于是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但“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刹那间就被捉住了。这就突出翠鸟的动作迅速,机智灵活。学习这一课,要认真琢磨并练习运用修辞手法,使自己的作文写得更生动、感人一些。
  
  《惊弓之鸟》的三次对话
  □王震亚
  
  《惊弓之鸟》(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是一篇成语故事,是从我国古代的《战国策》一书中摘选的。文章中写了更羸和魏王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突出了魏王的“疑”:“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问句说明了魏王对更羸的话不太相信,心存疑虑;第二次对话突出了魏王的“信”:因为更羸“射”下了大雁,魏王“啊!”了一声,“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感叹号说明了魏王对更羸的话相信了,心服口服;而第三次对话,更羸入情入理的分析不仅说明了他空弓“射”鸟的“能”之所在,而且表现了他善于观察、分析判断,深刻了解客观事物的“能”之非凡。因此,他使魏王由“疑”而“信”,由“信”而“服”,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三次对话层层递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步步深入。
  
  《画杨桃》的“三妙”
  □王震亚
  
  
  《画杨桃》(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是一篇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你是不是能够别出心裁地想到它以下的写作特点呢?
  1.妙用“反复”质疑。在“我”画出了一张像五角星的杨桃后,先是“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当老师问同学们:“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时,“‘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直到最后,老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里连续出现了几个“笑”字,这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前几个“笑”字不仅使“我”,而且也使读者在心里画了一个又一个问号:有的同学为什么“笑”?为什么觉得“好笑”?为什么“发出嘻嘻的笑声”?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则使人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2.妙以“标点”绘形。在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得意扬扬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情态。由此可见,不同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3.妙借“照应”揭旨。在课文的开头一段中,引用了“我”的爸爸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你看见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而在课文的最后,又写了“老师……和颜悦色地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是多么相似啊!在这里,文章运用了”呼应“的修辞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课文的宗旨,强调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用老眼光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失物招领》的有趣之处
  □王震亚
  
  《失物招领》(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是一篇有趣的课文。一是它的题目有趣。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称作“失物”,为什么呢?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这就留下了悬念。二是它的结尾有趣。“唐老师望望张爷爷,张爷爷望望唐老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会心的微笑”是对同学们知错(“脸红了”)、改错(把“失物”扔进垃圾箱)行为的肯定与欣赏。
  (山西省永济市教育局044500)
其他文献
天还没亮,我就被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吵醒了,是我的小闹钟—一只可爱的小鹦鹉在叫我起床呢!  我这只小鹦鹉眼睛很小,像两颗小黑豆似的。它机灵地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在它眼睛下方有两个小洞,那就是它的鼻子。它的嘴红中带白,“上嘴唇”是向下弯曲的,就像一个弯弯的小钩子。我真怀疑有这个钩子挡着,它能不能顺利地吃到食物。在它头部两侧靠上一点的地方,有两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羽毛,在这两撮羽毛的下面就是它的耳朵了,如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在开篇处,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问在含糊处,能提升思维的敏捷性;问在难解处,能加强思维的逻辑性;问在矛盾处,能强化思维的灵活性;问在关键处,能增加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的提问要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键词】思维;提问;语言表达;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除了引导学生丰
【摘 要】以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从“给予学习方法,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加强一课一得,精当选择教学内容”“关注学习心理,精确采用教学方式”“满足发展需求,精要实施学习评价”“注重素养提升,精心展示学习成果”五个方面对2020年舟山市市属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教学策略要基于学情“随生应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深度学习,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线上教学;语
亮亮生病了,妈妈特意为他煮了一碗猪肝汤。  妈妈把猪肝汤端到桌前,深情地说:“我的宝贝,快趁热吃吧,妈妈为了你把心都掏出来了。”  亮亮看了看碗中之物,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您说谎,这不是您的心,是猪肝。”  坐在沙发上看书的爸爸开口了:“孩子,你误解了你妈的话。你妈说‘把心都掏出来了’,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表示自己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并不是真的把心都掏出来了。”  “哦,夸张说法,挺新鲜的。"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周晔。全文分成五个部分,以第三者的亲身经历回忆了鲁迅先生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了鲁迅先生幽默含蓄、关心人民、不屈斗争的“民族魂”形象。  课文描述的主线非常清晰,由追悼伯父引出对伯父生前事迹的回忆,插叙了三件作者亲身经历的和鲁迅先生有关的事,最后由女佣的回忆作为结尾,全文紧凑圆满,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  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讲
一天,妈妈对豆豆说:“豆豆,你是我心中最干净的人。”  豆豆说:“那当然了,你怎么知道的?”  妈妈说:“不管什么事,你都推得‘一干二净’。”
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最有效手段,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是独一无二的。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一旦学生具有了自主阅读能力,那么学生就如同掌握了阅读的金钥匙。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什么是自主阅读呢?自主阅读是阅读者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自觉地、主动地、坚持经常性地进行阅读。它的优点是阅读者能随时利用时间
很多人读《城南旧事》,是因为那篇《冬阳·童年·骆驼队》。  大家知道《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因为这篇文章小学课本里有。  《冬阳·童年·骆驼队》在有的版本里是序言,在有的版本里是后记,在有的版本里索性成了第一章节。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确定《冬阳·童年·骆驼队》出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的题目很特别,它不是短语或句子,而是三个没什么关联的词。当作者觉得连贯的一句话
同学们,你们是否时常苦恼于写出来的文章平淡无奇,想要表达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呢?不用苦恼,现在有一种方法,它能使你把话说得更清楚,把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让你的文章更出彩。这个方法就是——巧妙用修辞。  比喻法——让文章更清楚  同学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让别人更容易明白我们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不熟悉的事物,或是将一种东西比作另一种东西,这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你向朋
探秘神农架第六集吸血恶魔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