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echu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工程类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戴宪滨(1964-),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53-0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1]。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3]。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4]。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现代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的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作为工程类本科院校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地探索适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迎接新时代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7-9.
  [2]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3]赵东江.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94-95.
  [4]岳爱臣,高浩其,熊和平.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47-49.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城轨运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的阐述与分析,提出应建立一个关注发展性、动态性、开放性的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探讨,论述了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量化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李健艺(1974-),女,甘肃兰州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控系
期刊
摘要: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状况,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发挥大学生作为低碳生活建设的生力军作用,特对太原市四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相关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偏低、低碳生活态度积极与对当前生活环境评价程度较低并存、低碳生活参与行动力严重不足等,从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角度等方面,对如何系统深入地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积
期刊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系统标准、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观念落后、效益低下、标准不一、制度缺乏等问题。需要从加强总体规划、提高成本效益、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来促进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作者简介:刘春玲(1978-),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张建敏(1959-),女,
期刊
摘要: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定位与导航系统的基本概念,并从其建设目的、体系构建、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体系旨在根据学生个体实际情况与发展诉求,实现学生的定位和定向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满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定位;导航   作者简介:钱红(196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办副主任;缪芸(1991-),女,江苏泰州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
期刊
摘要:在河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中,从创办专业特色的角度,结合学校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对本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将课程整合优化,组建成各个功能明确的课程群。  关键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课程群  作者简介:吴伟中(1972-),男,浙江湖州人,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党培(1978-),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
期刊
摘要: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数据可视化以及可编程功能。利用MATLAB处理物理实验数据及绘制图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实践表明,把MATLAB软件引入物理实验和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物理实验;MATLAB;数据处理  作者简介:翟凤潇(1979-),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讲师;代海洋(1982-),男,河南睢县人,郑州轻工
期刊
摘要: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本,许多高层管理者都把人才成长和开发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近年来随着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壮大,每年都要招聘大批新员工。如何对青年员工进行有效地培养开发,拓宽员工成才渠道成了供电企业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供电;员工;成才;体系   作者简介:曹清华(1976-),男,安徽阜阳人,安徽阜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工程师;徐红芳(1979-),女,安徽蚌埠人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行业特色型大学实验室在新时期的特色发展及面临的管理问题,主要以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为例,针对传统管理模式,探讨服务创新型实验室管理新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和潜力。  关键词:服务创新型;管理模式;绩效考核;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李宇春(1972-),男,河南南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芳(1972-),女,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学
期刊
摘要:执行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因素,执行力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执行力建设在企业中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旨在对影响企业执行力建设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加强执行力建设的着力点,最终通过增加企业的执行力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关键词:执行力;执行力文化;学习型企业;闭环执行机制   作者简介:毛晶(1978-),女,吉林永吉人,华电煤业集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淮南供电公司农电员工培训实际,通过培训需求分析来缩短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实际需要的差距,确定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制定符合员工自身实际的培训方案,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使农电培训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实效。  关键词:需求调研;培训项目;培训内容  作者简介:马振宇(1971-),男,安徽淮南人,安徽淮南供电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工程师;张龙跃(1971-),男,安徽凤阳人,安徽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