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响应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号召,许多高校开展了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的研究论证及实践的工作。作为省属地方的高校大学测绘专业,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转型发展是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最好方式。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以推动应用的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测绘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应用转型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主要是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团队合作与独立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既能够提升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又能加强他们对团队协作与工作时间的合理管理,在大学生的学习阶段以及今后的人生历程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创业”的训练项目能让学生掌握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念与基本技能。大学生们在熟练把握创新与创业的主要流程、基本方法后,能极大激发其创业动机,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强化,让他们的创业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们的创业就业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测绘专业的选择转型发展,这是我们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良好选择!怎样做好转型发展,以提高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其他院校在此方面的论述颇多,但怎样做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应用转型发展的整合却是空白地带。
作为省属高校,我们既承担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又要培养大学生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培养大学生们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我们要探索以构建“产、学、研、创”相互协作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对学校创新创业的平台的充分利用,积极推动校企工程合作项目,让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与过程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学校培养应用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纳入大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来,扎实促进学生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自我发展,让学院的转型发展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训练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思想作风较朴实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新型、高素质工程应用型的专业化人才。
1.积极调整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筛选、重组、补充、更新等程序,将“创新创业”的训练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需要。
2.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结构设计,让创新创业的训练活动在大学的整个教学体系里占有较大的比重。
3.坚持实验室与创业平台的长期开放制度,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训练资源库,注重仪器设备的及时添置与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加强“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提供充足的条件。这包括校内的实验场地与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还包括校外的校企合作实习的基地建设。
5.不断充实并提升创新创业的教师指导团队的水平,让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们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具备强烈的使命感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6.不断强化“创新创业”的制度支持建设,要建立并健全教学组织制度,强化保障与评价的体系,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环节管理指导工作。
一般地,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由“目标、内容、评估、保障”等四个部分构成。
1.“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是通过实际调研,明确实际工程的实践中对本专业人才与能力所提出的要求,让训练体系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从而确定出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体系。
2.“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对现有教育培养内容调整,增加“创新创业”的内容,修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以及实习大纲等。
3.“创新创业”的教学评估及评价体系,要制定各创新创业训练的评估、评价的标准,包括“立項”标准、过程监控与成果质量评价的标准。
4.“创新创业”的训练保障体系,应重视制度与规范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训练保障体系。制定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建设计划,加大学校的实验设备投入,增加实验和实习场地的建设投资;强化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者在把握好建设方向与建设主体之后,长效化的建设还需要解决驱动的问题,深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长效化的驱动力量。培养的模式涉及很多方面,高校“培养模式”改革之驱动的核心还是教学模式改革,而“教学模式”改革又需要一个“支持环境”。因此,长效化建设驱动即是“教学模式改革”加“支持环境的建设”。
1.解除“束缚”与释放“活力”,改革的核心“驱动”是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规章的改变与突破束缚之过程。所以,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是一个“自上而下”不断淡化具体规定,发展自主权,鼓励因地创新的改变和重设过程,其中核心的环节是针对“教学模式”的变革。
2.“内部建设”与“社会互动”相结合,构建“培养模式”的支撑环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改革的重要起点,是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建设的根基。大学生培养要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偏好,深入地推进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思想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素质及管理素质”等若干个方面。而教师们面向社会的“角色转型”则是教师们由“授课者”向创新创业“导师”的转型之路,是长效建设中提升塑造者的自身素质建设之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玉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9)
[2]孙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
[4]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12
(作者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关键词:测绘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应用转型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主要是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不断增强大学生们的团队合作与独立分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既能够提升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又能加强他们对团队协作与工作时间的合理管理,在大学生的学习阶段以及今后的人生历程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创业”的训练项目能让学生掌握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念与基本技能。大学生们在熟练把握创新与创业的主要流程、基本方法后,能极大激发其创业动机,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强化,让他们的创业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们的创业就业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测绘专业的选择转型发展,这是我们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良好选择!怎样做好转型发展,以提高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其他院校在此方面的论述颇多,但怎样做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应用转型发展的整合却是空白地带。
作为省属高校,我们既承担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又要培养大学生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培养大学生们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我们要探索以构建“产、学、研、创”相互协作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对学校创新创业的平台的充分利用,积极推动校企工程合作项目,让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与过程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学校培养应用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纳入大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来,扎实促进学生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自我发展,让学院的转型发展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训练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思想作风较朴实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新型、高素质工程应用型的专业化人才。
1.积极调整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筛选、重组、补充、更新等程序,将“创新创业”的训练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需要。
2.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结构设计,让创新创业的训练活动在大学的整个教学体系里占有较大的比重。
3.坚持实验室与创业平台的长期开放制度,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训练资源库,注重仪器设备的及时添置与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加强“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提供充足的条件。这包括校内的实验场地与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还包括校外的校企合作实习的基地建设。
5.不断充实并提升创新创业的教师指导团队的水平,让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们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具备强烈的使命感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6.不断强化“创新创业”的制度支持建设,要建立并健全教学组织制度,强化保障与评价的体系,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环节管理指导工作。
一般地,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由“目标、内容、评估、保障”等四个部分构成。
1.“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是通过实际调研,明确实际工程的实践中对本专业人才与能力所提出的要求,让训练体系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从而确定出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目标体系。
2.“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对现有教育培养内容调整,增加“创新创业”的内容,修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以及实习大纲等。
3.“创新创业”的教学评估及评价体系,要制定各创新创业训练的评估、评价的标准,包括“立項”标准、过程监控与成果质量评价的标准。
4.“创新创业”的训练保障体系,应重视制度与规范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训练保障体系。制定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建设计划,加大学校的实验设备投入,增加实验和实习场地的建设投资;强化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者在把握好建设方向与建设主体之后,长效化的建设还需要解决驱动的问题,深化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长效化的驱动力量。培养的模式涉及很多方面,高校“培养模式”改革之驱动的核心还是教学模式改革,而“教学模式”改革又需要一个“支持环境”。因此,长效化建设驱动即是“教学模式改革”加“支持环境的建设”。
1.解除“束缚”与释放“活力”,改革的核心“驱动”是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规章的改变与突破束缚之过程。所以,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是一个“自上而下”不断淡化具体规定,发展自主权,鼓励因地创新的改变和重设过程,其中核心的环节是针对“教学模式”的变革。
2.“内部建设”与“社会互动”相结合,构建“培养模式”的支撑环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改革的重要起点,是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建设的根基。大学生培养要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偏好,深入地推进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思想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素质及管理素质”等若干个方面。而教师们面向社会的“角色转型”则是教师们由“授课者”向创新创业“导师”的转型之路,是长效建设中提升塑造者的自身素质建设之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玉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9)
[2]孙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
[4]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12
(作者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