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封信(节选)
都说孩子就是天生的诗人,是的,我确信!当他们睁大眼睛观察、敞开心扉倾听时,那个内心丰富的小精灵就来到我们的身边了。
那是当我们学习了一组描写秋天的课文之后:
我问:“你们喜欢秋天吗?”
“喜欢,因为秋天有丰收的麦浪……”
“还有飘香的瓜果和快乐的人们……”
“还有像我们一样会写字的大雁……”
瞧,就是这样,当他们表述自己“异见”的时候,立刻变成了美丽的发光体。他们在告诉我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感知,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秋天的图画。
我时常想,孩子们如何知道秋的样子?在南国的深圳,实在难以领略“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景象,难以感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萧瑟。好在有许多的美文为孩子们描画了秋天的样子,于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天高云淡、叠翠流金”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还有萦绕孩子们脑海中的金色的麦浪和排成“人”字的大雁……是啦,这应该就是阅读的魅力吧!一篇篇清丽的小文,一首首优美的诗歌,赏析与品读间为孩子们打开认知的大门,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于是“秋”在孩子们的笔尖流淌出来,变成了“调色板”,化作了扇走炎热的大扇子,于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致,随着孩子们稚拙的文字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孩子们带我领略的,就是最美的“秋”了。
第八封信:请从孩子的角度思考
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请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当我脑际出现这一句话时,不由得自我傻笑,身为家长,天天做的事不就是关心、喜爱孩子吗?然而今天,我仍想与大伙儿谈论这个话题,也希望我们一道从这一刻开始自省,然后评价自己的帮扶效果,再去拣择即将采取的行为方式,与孩子们携手同行。
什么是“书”呢?它应该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像无数位睿智且又耐心的长者,讲述着过往的趣事和先贤的思考。而那些能够传世的贴近儿童的读物,总是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真真切切地讲述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趣味……书中自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它们融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生动的描写中,重要的是,人之初,习礼仪,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需要身为家长的您多一些耐心和细致,告诉孩子书里的事情,让孩子去感受您的感受,然后聆听他的体会,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意义,而书的作用也体现在这里吧。
松居直先生曾数次举自己的例子,说明亲子共读的重要:
我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念的书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图画书和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孩子们经常听我念书,他们似乎逐渐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他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书”了。
我曾经连续三天,在外面参加培训,是台湾的“小语会”团队带来的一系列培训课程,主要针对阅读策略谈了文学圈的设计与经营,包括《在书中相遇》、《阅读侦探》、《跟书中人对话》等,三天的课程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们的理念与我们目前开展的“亲子阅读”的方略非常的接近,但具体的做法我们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慢慢丰富。他们的案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当我们玩“跟书中人对话”的游戏时,可以选择一个书中人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给他提一个建议,说一句赞美他的话。以《小红帽》的故事为例,可以引导着孩子这样与书中人物对话:小红帽,你怎么知道床上躺着的不是外婆?你又是怎样判断床上的那个是大灰狼?知道外婆不见时,你想到了什么?小红帽,下次不要自己一个人跑进森林了,这样很危险!小红帽,你真的很勇敢!让我们遐想一下:当我们与孩子阅读某一个故事时,与孩子分别扮演一个书中的人物,或者一方扮演书中人物,另一方向书中人物提问或给出建议或赞美,那么亲子间的阅读是否会更有趣味?不爱读书的孩子是否会慢慢从中得到一些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呢?我们真的应该去尝试一下,也许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在下班的路上偶遇一位妈妈,聊起了她与孩子的阅读,她一脸的忧愁,原因是孩子不想跟大人分享。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阅读开始时我一定会放一本字典在旁边,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方便。读书的时候为了让他时刻保持思考的状态,我会问一些问题,防止他溜号、走神儿。比如我会问:故事在讲什么?老奶奶想到了什么?小红帽说什么了?她想到了什么?你觉得书里介绍的哪个地方最有趣?
我们都说爱问问题的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你们看这位妈妈会不会更像?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这位妈妈:这样的问题您愿意回答吗?是的,问题并没有思考的价值,但却实实在在地打扰了孩子的阅读,在孩子畅游在字里行间时,再生生把他拉回到现实,孩子不恼才怪,怎么可能会愿意回答您的问题呢?
当下,有一种难以让我苟同的阅读方式——“碎片式阅读”。沉迷于其中的人并不能够静下心来去整段、整篇、整部的阅读,而是满足于阅读“微博”类的文字。
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写道:
图画书不是教科书,更不是问题大全,它应该是孩子们快乐的泉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您也不希望每读完一本书就得报告一堆读后感,那么也请设身处地地想想孩子的心情吧!
讲图画书只管一个劲儿地讲就好了,不要问东问西,因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如果是自然的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会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悠游,相信孩子能想象故事的画面,相信孩子当他默不出声时他是在短暂地回味……因此当阅读与回想时,请不要踩踏孩子们幻想的美田,请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阅读的问题,与孩子一起呵护“阅读后的回想”,因为无论是什么层面的阅读,“自省”都弥足珍贵!
我想:
不能随便去探访这片果林,
要等到初夏,
一个大风骤起的黄昏,
当成熟的果子噼噼啪啪坠落屋顶,
我会饮着溪水,
品尝那赐予我的,
直到一种甜涩的滋味溶在骨髓里面……(哑石)
是的,当果子成熟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品尝到它的滋味儿,只是,不要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去等待。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你就会发现阅读的种子在顺着自己的意识慢慢生长,就如同“一丛野草在渐浓的暮色中变成金黄,坚忍,闪烁,有着难以测度的可能。”
责任编辑 邱 丽
都说孩子就是天生的诗人,是的,我确信!当他们睁大眼睛观察、敞开心扉倾听时,那个内心丰富的小精灵就来到我们的身边了。
那是当我们学习了一组描写秋天的课文之后:
我问:“你们喜欢秋天吗?”
“喜欢,因为秋天有丰收的麦浪……”
“还有飘香的瓜果和快乐的人们……”
“还有像我们一样会写字的大雁……”
瞧,就是这样,当他们表述自己“异见”的时候,立刻变成了美丽的发光体。他们在告诉我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感知,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秋天的图画。
我时常想,孩子们如何知道秋的样子?在南国的深圳,实在难以领略“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景象,难以感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萧瑟。好在有许多的美文为孩子们描画了秋天的样子,于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天高云淡、叠翠流金”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还有萦绕孩子们脑海中的金色的麦浪和排成“人”字的大雁……是啦,这应该就是阅读的魅力吧!一篇篇清丽的小文,一首首优美的诗歌,赏析与品读间为孩子们打开认知的大门,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于是“秋”在孩子们的笔尖流淌出来,变成了“调色板”,化作了扇走炎热的大扇子,于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致,随着孩子们稚拙的文字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孩子们带我领略的,就是最美的“秋”了。
第八封信:请从孩子的角度思考
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请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当我脑际出现这一句话时,不由得自我傻笑,身为家长,天天做的事不就是关心、喜爱孩子吗?然而今天,我仍想与大伙儿谈论这个话题,也希望我们一道从这一刻开始自省,然后评价自己的帮扶效果,再去拣择即将采取的行为方式,与孩子们携手同行。
什么是“书”呢?它应该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像无数位睿智且又耐心的长者,讲述着过往的趣事和先贤的思考。而那些能够传世的贴近儿童的读物,总是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真真切切地讲述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什么是趣味……书中自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它们融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生动的描写中,重要的是,人之初,习礼仪,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需要身为家长的您多一些耐心和细致,告诉孩子书里的事情,让孩子去感受您的感受,然后聆听他的体会,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意义,而书的作用也体现在这里吧。
松居直先生曾数次举自己的例子,说明亲子共读的重要:
我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念的书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图画书和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孩子们经常听我念书,他们似乎逐渐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真正开始“读书”之前,他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书”了。
我曾经连续三天,在外面参加培训,是台湾的“小语会”团队带来的一系列培训课程,主要针对阅读策略谈了文学圈的设计与经营,包括《在书中相遇》、《阅读侦探》、《跟书中人对话》等,三天的课程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们的理念与我们目前开展的“亲子阅读”的方略非常的接近,但具体的做法我们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慢慢丰富。他们的案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当我们玩“跟书中人对话”的游戏时,可以选择一个书中人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给他提一个建议,说一句赞美他的话。以《小红帽》的故事为例,可以引导着孩子这样与书中人物对话:小红帽,你怎么知道床上躺着的不是外婆?你又是怎样判断床上的那个是大灰狼?知道外婆不见时,你想到了什么?小红帽,下次不要自己一个人跑进森林了,这样很危险!小红帽,你真的很勇敢!让我们遐想一下:当我们与孩子阅读某一个故事时,与孩子分别扮演一个书中的人物,或者一方扮演书中人物,另一方向书中人物提问或给出建议或赞美,那么亲子间的阅读是否会更有趣味?不爱读书的孩子是否会慢慢从中得到一些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呢?我们真的应该去尝试一下,也许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在下班的路上偶遇一位妈妈,聊起了她与孩子的阅读,她一脸的忧愁,原因是孩子不想跟大人分享。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阅读开始时我一定会放一本字典在旁边,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方便。读书的时候为了让他时刻保持思考的状态,我会问一些问题,防止他溜号、走神儿。比如我会问:故事在讲什么?老奶奶想到了什么?小红帽说什么了?她想到了什么?你觉得书里介绍的哪个地方最有趣?
我们都说爱问问题的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你们看这位妈妈会不会更像?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这位妈妈:这样的问题您愿意回答吗?是的,问题并没有思考的价值,但却实实在在地打扰了孩子的阅读,在孩子畅游在字里行间时,再生生把他拉回到现实,孩子不恼才怪,怎么可能会愿意回答您的问题呢?
当下,有一种难以让我苟同的阅读方式——“碎片式阅读”。沉迷于其中的人并不能够静下心来去整段、整篇、整部的阅读,而是满足于阅读“微博”类的文字。
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写道:
图画书不是教科书,更不是问题大全,它应该是孩子们快乐的泉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您也不希望每读完一本书就得报告一堆读后感,那么也请设身处地地想想孩子的心情吧!
讲图画书只管一个劲儿地讲就好了,不要问东问西,因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如果是自然的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会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悠游,相信孩子能想象故事的画面,相信孩子当他默不出声时他是在短暂地回味……因此当阅读与回想时,请不要踩踏孩子们幻想的美田,请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阅读的问题,与孩子一起呵护“阅读后的回想”,因为无论是什么层面的阅读,“自省”都弥足珍贵!
我想:
不能随便去探访这片果林,
要等到初夏,
一个大风骤起的黄昏,
当成熟的果子噼噼啪啪坠落屋顶,
我会饮着溪水,
品尝那赐予我的,
直到一种甜涩的滋味溶在骨髓里面……(哑石)
是的,当果子成熟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品尝到它的滋味儿,只是,不要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去等待。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你就会发现阅读的种子在顺着自己的意识慢慢生长,就如同“一丛野草在渐浓的暮色中变成金黄,坚忍,闪烁,有着难以测度的可能。”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