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对《翻译与冲突――叙事角度的阐释》的翻译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学术论文的翻译,其主旨是转达原文学术信息,传播学术知识,进行学术交流,"不折不扣地"报道事实。《翻译与冲突--叙事角度的阐释》是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引用叙事理论对翻译与冲突的关系进行全新诠释的一部学术著作。笔者尝试对该书的部分章节进行翻译,主要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努力使译文与原文在概念意义上实现等值。同时,笔者从选词用字、结构拆译、语序调整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实例分析,从而总结出对学术论文翻译的常用技巧。
  关键词:学术论文的翻译;功能对等
  
  在我们翻译一种文本时,首先应清楚文本的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文本《翻译与冲突--叙事角度的阐释》属于学术论文类文体,因此,在这里翻译的主旨就是转达原文学术信息,传播学术知识,进行学术交流,"不折不扣地"报道事实。
  在翻译文本《翻译与冲突--叙事角度的阐释》时,我们主要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词语、句式、表达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仔细的推敲,力求既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使读者易于理解。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一)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基于他的《圣经》翻译研究而提出来的。他最初提出的是"动态对等"这一术语。所谓"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Nida et al., 1969:1)。在这个定义中,有三点是关键:一是"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自然"也好,"切近"也好,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谭载喜,2004:234)。
  (二)功能对等
  奈达后来考虑到"动态"这一术语容易被误解为仅指一种"影响力",而对他的翻译原则产生误解,继而用"功能对等"这一术语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二字更合理(Nida, 1993:124)。但按奈达的本意,二者都是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即能否使用一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使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Nida, 1993:118)。
  因此,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奈达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这就意味着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翻译要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因为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但却具有同等表达力,都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功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反应基本一致,那就达到了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谭载喜,2004:236)。
  (三)"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本篇翻译依据的原因
  从奈达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信息传递的效果、内容的精确与表达的规范应该是学术论文翻译的核心和基准,功能对等、信息准确、真实应为学术论文翻译的第一要义。要做到这一点,译文语言必须客观准确、明白易懂并具有可读性,使译文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从译文中获取相关学术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特别适合于学术论文的翻译,因为,"功能对等"意味着译文必须使用一种"共同语言",即一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和内容。体现在学术论文翻译中,就是一种客观精确、朴实自然、符合学术规范的标准语言,任何含糊晦涩、生搬硬套、华而不实的语言表达都是学术论文翻译的大敌。
  二、本篇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根据"对等理论",为使读者清晰的理解原文,译文与原文要在概念意义上实现等值。因此,在翻译时不论是选词用字还是行文组句,我们首先对原文的意义进行逻辑分析,结合上下文语义和结构,找出其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然后按照这种关系形成译文概念意义和结构,最后再用适当的译文词汇和句子予以表达。
  (一)选词用字
  学术论文的翻译除了很多专业术语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要表达学术方面的内容和信息。作为译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之外,还要对该学术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在翻译中做到地道精确,不讲外行话。特别是有些看似简单的词,如果不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很可能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掉入翻译的陷阱,使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准确与真实,应特别注意原文中的"微言大义",区分原文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根据上下文甚至学术常识,准确把握原文实际意义,有效实现译文功能。例如:
  例…narratives refer to specific events and people but nevertheless do so within a more general framework of 'story types', which give the specific happenings their meaning and import.
  Import作名词最常用的意义是"进口;输入的产品",很显然,在这句中不能取这种意义,因为前面跟它并列的名词是meaning。在正式用语中,import还可表示"importance",在这里取这种意思比较符合上下文语境。
  …是指每一个叙事中都有其特定的事件和人物,然而这种意义是在一个更具普遍性"故事类型"框架中的含义,这个定义使特定事件赋予意义和重要性。
  (二)结构拆译
  由于学术论文结构严谨,因而复句、长句较多,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表达清楚、意义明确,可以把它们拆开来译,或把原文分散的内容按译文的逻辑顺序予以适当的整合或调整。
  例:The universal fact,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canon with articulated plots which exhibit sufficient regularity to be classified into numbered types, puts the canon at the heart of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此句主干比较清晰,但the fact所带的修饰成分太多,因此,可以把这一句拆成两个句子翻译。
  普遍的事例把规范作为翻译过程的中心。这种普遍事例是带有展现充分规律并被分为不同标号类型的铰接情节的规则。
  (三)语序调整
  由于英语在表达上语序与汉语差异较大,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心理作适当的语序调整,这样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例1. In what follows I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implications of particularity and attempt to disentangle it from genericness, even though Bruner himself uses the term 'genre' indiscriminately under both headings, and without defining it.
  英语中even though 引导从句置于主句之后很自然,但在汉语表达中习惯上把意义上更为重要的主句放置于主句之后。
  尽管Bruner本人在这两种属性中随意地使用了"体裁"这个词而没给出定义,但在下文中我们仔细的分析个别性的含义,并试着把它从类属性中理顺。
  例2.Our non-fictional narratives of the world, insofar as they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narratives elaborated in folktales or fictional genres in general, are also based on skeletal storylines.
  此句中,主句被从句隔开,为保持句意的连贯,根据上下句关系和意义,应先译主句再译中间的从句。
  我们对世界非虚构叙事也是建立在梗概性故事情节之上的,到目前为止,在整体上它们能同在民间故事或虚构体裁中详细描述的叙事分开。
  从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对学术论文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不同技巧。因此,翻译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际的练习。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查阅大量的材料,需要对一些难句、长句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揣摩。其次,学术论文的翻译既要尊重原文,对原文信息不可任意篡改发挥,力求准确客观,又不能死守原文形式而因因辞害义,破坏信息传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aker,M.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2]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业余训练问题一直是体育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在中学加强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要性,然后就当前我国中学业余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余训练    一、对中学体育课余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世界体育发达国家,无一不把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作为其坚实的基础,他们围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双语教学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作者通过双语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影响双语教学的一些因素,给出了解决双语教学实践问题的几点措施,为双语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合理建议,促进了双语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双语教学;因素;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多,培养熟练应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和行业
期刊
摘要:《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数学专业的重要选修课。本文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理工类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分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课堂及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科技创新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改革;分类教学  一、引言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期刊
摘要:文章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从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两个主体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改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同时就如何改进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自主学习    近十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
期刊
摘要:《载驰》是《诗经》305篇中唯一具有明确作者的诗歌。然而,在阅读这首诗歌时,它的问题并不少。一、它的作者是一位女性,为什么要冒着违礼的风险回到卫国去?二、作者到了曹地吗?诗歌是在曹地所作,还是返回卫国的途中所作?三、诗歌的写作时间,是在文公元年(公元前659)春夏间,还是作于其它时间?  关键词:归唁卫候;言至于曹;言采其蝱    《诗经》是中国文化诗歌的代表作品。在春秋时代上溯西周的五百多
期刊
摘要:我国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忽视或者是没有意识到对学生口语交际技巧的培养,交际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弥补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语言学理论,从话语运用和跨文化交际策略着手,建议加强实践研究,指导交际口语教学,有效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话语运用;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策略;口语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传统及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师生关系二元对立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后现代主义以其积极的、肯定的、建设性的内涵对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师生关系发生了从对立到对话,从理性制约到非理性因素维系,从"背对背"到"面对面"的变化。最后,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提出了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重构;策略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现代哲学的彻底反思与激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从事一些翻译工作。翻译最基本的原则便是"信",即忠实原文,不过有时候如果完全忠实原文,也会影响到译文的自然、流畅。如何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既贴近原文又能够做到自然、通顺,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本文试通过在天声人语的翻译中遇到的判断句翻译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名词谓语句;直译;转译;分译    一、名词谓语句  日语的句型,按照充当谓语成分的词
期刊
摘要:探究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被引入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试图将探究教学的理论延到高等院校的物理实验学科教学中,势必将在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中泛起渏涟。本文将结合高等院校物理实验课程设计特点,对其构成要素及其探究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简析。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