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下 长久远

来源 :运输经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d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物流何以在较短时间内,任意遨游于物流之海?让我们走进长久,了解长久。
  
  薄世久个人档案
  薄世久,汉族,1964年5月出生,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吉林省长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长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理事长。
  薄世久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的多项嘉奖,曾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人物,2006年度中国物流十大风云人物。
  薄世久始终关注企业的服务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设,大力实施民主管理,推进制度建设和改善。在汽车物流行业,他积极呼吁并倡导企业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带领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引领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公司累计安置下岗职工近千人,同时,通过与贫困地区劳动部门共同开展双层车司机培训等方式,积极探讨行业用工和扶贫结合的新模式。
  
  没有客气与寒暄,采访开门见山。薄世久是个“讷于言,敏于事”,做人做事十分低调的老总,他在回答记者所提的问题时,言简意赅。采访中,不断地有电话打进来,需要薄总处理。记者注意到,薄总处理问题时也是干脆利落,颇具企业家的风范。
  
  脱颖而出的必然性
  
  记者:薄总,长久短时间脱颖而出,这是必然的,还是带有偶然性?
  薄世久:2004年,长久离开长春来到北京,到社会接受我们,应该说是必然的。这些年,我们一直把握着一个主题,“专业、专注”。我们只专注于做汽车物流,注重汽车物流的专业性。2004年以前,在长春,我们有许多土地,有人邀我去做房地产,也有人邀请我去做其它行业,但我不为所动,我就是要做汽车物流。
  我认为,长久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汽车物流的时机、节拍把握比较好。因为,中国汽车物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整车运输为主体的;另一部分是包括入厂、在厂物流全过程业务的大汽车物流概念。真正能够运作包括入厂物流、现场配送等在内的整块物流的企业,成规模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占汽车物流75%的整车物流运输。长久在这个领域把所握的时机比较好。我觉得长久的成功是符合汽车物流发展规律的,和中国汽车发展的速度相吻合的。
  
  记者手记
  
  记者感觉到,长久短时间内做好做强的原因,正是其具备完善的经营机制,有对市场客观的把握。他们本着“专业、专注”的精神,要到中国物流之海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与薄总的交谈中,他没有回避长久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是坦诚地正视长久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他说,长久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就是今天的长久现状,如果不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我们不能高喊人才短缺的同时,不尊重人才,不尊重人才创造性的劳动。
  “以前人们常说,老板要对大家负责。现在的长久,管理层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问题靠大家解决。因为,老板对大家负责,谁对老板负责呢?长久虽然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它的管控机制已经不是老板负责,它本身就是社会化的。”
  记者:现在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民营物企业在不断地调整着战略决策,比如,远成的“二次创业”、宝供的基地建设。长久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
  薄世久:其实,长久也面临着二次战略调整。整个汽车物流应该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现在处在行业变革期。过去判断一个物流企业用大、小,多数用车辆规模来划分,这是规模化的概念。现在不同,现在中国的汽车物流迫切需要从规模、经营理念到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化、网络化等角度来考虑。因为,现在企业面临着不断增强的成本空间,和不断降价的工厂需求,这种利益的“剪刀差”越来越厉害。企业要生存,要增加效益,只有依靠管理,提高车辆的集载率、装载率、对流的重载率来提升自己的效益空间。长久身在其中,也必须调整战略节拍。
  记者:长久是如何进行网络建设、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化建设的?
  薄世久:实际上,回顾长久这些年所走的路,开始大家在同一条线上起步时,你买车,我也买车,等到赚到第一笔钱后,有的人可能拿着钱去干别的,我则用来扩充车队。等到别人感到扩张车队的好处时,我则寻求网络的建设,走出长春。等到大家都觉得走出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时,我们已经占住了较大的市场网络了。
  我们现在非常看重手中控制的主机厂的定单规模。你的一手资源的点越多,则意味着你体系内的网越大,你的资源配置能力也就越强。
  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总结,长久制订出一整套严谨、科学的物流管理和运营流程,建立起“自有、联营、外协”三位一体的营运模式。能够提供乘用车辆仓储与配送、公铁公水运输等多式联运服务。为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丰田、上汽大众、北京现代、天津丰田、安徽奇瑞等众多汽车造企业提供专业物流与仓储服务。
  记者:现在许多民营物流企业围绕着自己的主要客户来建基地。长久也会这样做吗?
  薄世久:当然,长久非常注重自己的基地建设。我认为,未来的汽车物流的重头戏还是整车运输。目前大家的聚焦点都是在看着新产品。未来,实现产量规模以后,二手车的交易很大。所以,不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的交易,对网络的布局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非常清醒认识到一点,在不断构建自己的基地。我们在长春、芜湖、番禺、南京等都建有基地。
  以后,我们在全国各地还会不断地扩大基地建设。基地包括两种,一个是集散的库区仓储。一个是为业务立体叠加做基地支撑。因为,立体叠加源于新车的到发集散、二手车的到发集散,以及维修零配件的集散等。入场物流的集散是收敛型的;维修配件的集散是发散型的。这几种功能都会发生在我们的基地中。基地的建设及模式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记者:长久今年设立七个大区、一个直属公司、一个运输公司是基于怎样的设想?
  薄世久:是这样,长久的这次改革实际上是由作业性的团队向经营性团队的转变。长久过去的团队都是指那打那的,从上到下都是等领导给我安排任务。有车了我就装,没车了我就喊,一切都是以作业为平台。对主机厂来讲,有车了我就多走,没车了我就少走。这次改革是给一些部门适当的经营权,一个大区,从区域上分管他的资源点,在这个点上给他一些保障车辆。
  以前,我们的车辆全部由总公司统一调动。今年,我们也统一调度,但将一些调度权放给现场。目前,我们从四个方面保现场运力,第一是自己的车队。第二是引进我们一些驻点外协车辆,但是它们的运量、流向相对固定。第三是随机外协,就是上述两个都吃完了,还有一些多余的活,给随机外协。第四是,所有的大家都吃不了,剩下的骨头,那就由我们自己驻点的车吃掉。通过这几个层次的运力保障,满足了主机厂的需求。
  记者:四个来源肯定会有成本加大的问题。
  薄世久:加大是必然的,比如说,我们驻点的车辆是赔钱的。驻点是骨头项目,要么是流向差的,要么是没有回程的,要么是运距短。但是,作为长久来讲,我们跟主机厂的合作是保障式的。对主机厂没有商量,好活我要运,坏活我也要运。我们现在就是要将好活跑起来,在创造良好效益的同时,弥补坏活的效益不足。这就是说,要从公司总体上平衡,不在单车上平衡。我们现在的政策是,单车不管是否赔钱,司机得赚钱。
  
  运输在本土最有生命力
  
  记者:现代化的企业都注重品牌的创立,长久的品牌优势表现在哪?
  薄世久:长久的品牌首先在诚信。从1992年开始创业,我们始终坚守诚信。因为,人无信不立。第二,在于技术含量。我们始终追求长久品牌的背后应该有自我的作业标准,有方案策划能力和计算机技术体系支撑的平台。
  如果我们把2006年前的长久定义为规模型的,我们现在追求的长久是一种富有更深内涵、更有企业文化的长久。
  记者:说到企业文化,长久赋予自身的企业文化内涵是什么?
  薄世久:第一是,行天下,长久远,要把长久塑造成一个百年老店。第二,还是诚信。
  记者:争活百年比争百强,比单纯的做大要重要的多。
  薄世久:长久也已意识到,大不见得是好事,所有的大败局都是盲目扩张造成的。企业的生长有自己的周期。企业的生存,一是流程,二是程序的标准化。离开了上述两点,企业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它会产生崩溃性变化。如果没有体系流程支持,稍有不慎,顷刻间就会灭亡。
  记者:由盲目贪大到崩溃,让我想到民营物流被并购,这也印证了您上述的说法。比如,华宇有遍布全国的1900多个网点,好像在2004年还排在物流百强的前几名。结果是被并购。如果不被并购,可能带来的就是顷刻间的崩溃。您是如何看待并购的?
  薄世久:别的企业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们自己认为并购可以带来行业的快速洗牌,产生优优叠加,强强叠加的好处。其实,无论并购与被并购都有它的背景。我觉得民族的,特别是运输行业,应该有它的生命力。运输是本土最有稳定,最有生命力的。因为运输的个体就是司机,外国人不可能把司机带到中国来。他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案、流程和规范。但是作业者不符合中国国情,就解决不了单元基点的问题。而对于中国的司机,那些文化的,民族的东西太多了。现阶段,谁也不可能超越现实的工资水准像国外那样去寻求大学生开车。所以,本土化是抹不掉的。
  记者:有没有外资企业与长久谈合资或并购?
  薄世久:有。我曾对他们说,合资可以,但长久不能让外资控股。我可以利用外来的资金,但长久不会放弃走自己的路。
  
  资金运作“两条腿走路”
  
  记者: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着“瓶颈”问题,每位企业家有着不同的感受与认识。您认为物流发展的“瓶颈”在哪儿?
  薄世久:我认为,中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是基础单元的翻牌。物流的基本方式是:仓储+运输。而现代物流应是供应链的管理。如果说瓶颈,我认为大多数物流企业靠的是拼自身能力,没有把自己摆在平台上,形成集约化。他就没有利润成长空间,单点的成本下降是有极限的。集约的成本下降则有无穷的空间。集约可以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整合;集约可以带来资源的再挖掘。
  所以,第一个瓶颈就是单个作业点的支撑能力问题。第二个是人才问题。就是作业人与他掌握的知识不对称。中国许多院校都在开办物流专业,也有不少毕业生走上社会,但他们是院校式的,理论的东西较多,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而物流恰恰需要的是实战。
  记者:也有人说,资金是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长久在发展中面临着资金的“瓶颈”吗?
  薄世久:长久在资金运作上,用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汽车物流,一个是4S店。我们有40家4S店,资金不是问题,长久的“瓶颈”应该说是人才。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准备成立“长久汽车技术研究院”,或者叫“汽车物流研究公司”。
  长久未来的生命力在于技术,一方面,我们要引进技术;另一方面,要招聘高科技的人才。长久要做好品牌,一定要做好适应性的方案。专家的观点是学院化,而企业更注重实操式。怎样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长久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记者:长久是如何解决人才问题的?
  薄世久:实际上人才确实很难做。首先,我认为长久要做一番事业,要用做事业的心态感染人,这种人开始可能很少,但渐渐会多起来的。一方面,要让他享受到他在这个企业所从事事业的成就感,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我认为长久在这方面还是给了大家的。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长久毕竟是个打江山出来的企业。以前的干部,从知识结构新到管理体制等,与新来的人肯定有冲突。所以,从理念上、知识上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这需要一段时间,关键要看领导者的导向。这些年,我在引用新人,特别是高管的同时,也是在接受挑战,而且是在挑战自我。
  记者:长久的校企合作,它的与众不同点在于何处?
  薄世久:有两点,一方面,是把我们的人送出去。送出去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培训是泛泛的,没有效果。培训一定是个性化的塑造。个性的塑造,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学生进来。现在大家都在谈论80后,乃至90后现象。实际上,我认为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但不能怀疑他们的上进心,他们的自尊感更强。他到了工作岗位后,谁来带他?谁来教他?他们来到企业后会显得很迷茫。这就需要他们融入企业这个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好处,缩短了与社会融合的时间,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现在我们与长春高专、北京物资学院等都建立了一些合作。下一步准备再扩大这样的合作。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是长久要为社会做贡献,二是提升企业形象,三是定向培养,对一些有意愿准备来长久工作的学生进行资助。
  
  长久物流的发展历程
  
  经过十余年发展,薄世久创办的长久集团已经成为一家颇具规模实力的全国性公司,年营业规模超过26亿元人民币。在全国设有近50家下属子公司、分支机构,形成了立足北方、辐射全国的业务网络。长久集团业务已经形成三大主营模块,可以提供商品车物流规划、仓储、配送、运输实物、零部件物流、普货物流、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综合服务。
  北京长久物流有限公司(文中简称“长久”)是吉林省长久实业集团的核心子公司。2004年,长久将总部从长春迁到北京,并成立了北京长久物流有限公司,在2004~2007短短三年内,长久物流横空出世,继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汽车物流企业”、2006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5A级物流企业,是中国仅有的15家具备5A级物流实力和标准的企业之一,同年12月又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物流企业”, 已通过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都让业界刮目相看。
  至目前为止,长久物流可控承运车资源2000余辆,全部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并依托长春、北京、芜湖、南京、天津等整车物流基地,以及环绕周边的物流节点,以华北为中心、东北、华东为支撑的网络布局已经形成。构成了一张布局合理、遥相呼应的全国网络。
其他文献
1867年1月,一艘标有“Colorado”字样的太平洋邮政汽轮公司(APL的前身)班轮满载着货物,从旧金山远渡重洋首次登陆中国,140年后,“APL”的名字已在全球海运业掷地有声,并成为全球“多式联运”的先驱者。  如今,它仍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国市场,并且不吝巨资,谋求与中国更深层次的合作。  随着全球制造中心的东移,世界集装箱贸易的重心亦随之东进,作为崛起中的亚洲国家代表,中国更是重中之重。  
期刊
编者按  一位年轻的学者,长期投身于中国的公共运输领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努力在巴士与客车制造商和运营商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倡导和传播各种新的理念和先进方法。  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系列(China Buses & Coaches Yearbook),在巴士与客车制造业和客运业获得积极反响,许多用户和技术员把这套年鉴作为实用的参考工具;还有一些国际采购商把年鉴作为了
期刊
“人要有冒险精神,要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挑战,并且具备承受压力,坎坷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王世杰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含着一种创业哲学。  在创业的道路上,王世杰有过痛苦与彷徨,也有过沮丧与无奈。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他说:“人,不怕有困难、有压力。我是将压力变动力,找准机会,乘势而上。”那时,国内的房地产业刚刚起步,凭着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他举债
期刊
世能达物流收购宝运物流主要营运资产  9月11日,美国世能达公司下属世能达物流(天津)有限公司宣布,它已收购了中国宝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运营资产,这项投资举措将使得世能达进一步扩展其现有的供应链咨询、运输及物流服务。  世能达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Martin Winchell(左图)表示,收购宝运物流的主要运营资产,将有助于世能达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公司订立了非常清晰、具备策略性
期刊
行业基本状况    2005年,日本全国出租汽车业有经营者55126户,其中法人企业8766户,个体经营者46360户;营运车辆270703辆,其中法人企业34444辆,个体经营者18990辆,包车3883辆;年客运量23.5亿人次,占全社会客运量的8.15%。  2002年,日本政府放宽了对出租汽车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出租汽车业出现了车辆渐增、运量微减的趋势。放宽管制后的4年间,出租汽车增加了17
期刊
安徽省萧县石油公司2004年与县政府采购中心签订协议,向萧县交警大队及其四个中队供油。然而自今年3月下旬起,交警大队停止支付加油费。按照相关协议,萧县石油公司在8月初停止对交警大队供油。随后,萧县石油公司的一部空油罐车,在经过萧县龙山子立交桥附近时被萧县交警大队一中队交警拦下,并以“运载危险品闯禁区和无押运员”为由扣押车辆。(9月5日《新京报》)  真相远比表象更惊险,隐喻远比事实更深刻。表面上看
期刊
道路运输是资源消耗型行业。据权威统计,每年消耗的成品油约占全社会消耗总量的28%,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7.4%左右。  一方面,油耗飙升,油价高企。另一方面,汽车尾气的污染已超过煤烟型污染,取而代之成为大气污染的罪魁,在资源和环境面前,道路运输业困境重重。觉醒的运输业界正积极求索,探寻节能、环保之道。  9月1日,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地客委、中国公路学会汽车运输分会等
期刊
上期“应对铁路‘风时代’”的独家策划出版后,得到诸多运输界人士的反馈。有位运输经理打来电话称:“看完之后,惊出一身冷汗。”  然而,这一期,编辑部仍然打算继续让同行们冒些冷汗,受些“惊吓”,以便寻些出路,未雨绸缪。  因为,这次探讨的热点话题“费改税”,是运输企业并不陌生且心存芥蒂的未来新政,很多专家和企业经理自有一套思路一番见解。  一般的,经济学者常热衷于辩论政府如何干预市场,企业经营者则热衷
期刊
提升出租汽车服务质量是当前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话题,如何贯彻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如何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甬城出租汽车服务中心正谋求向这些目标步步迈近。  在宁波市出租车协会秘书长徐玉书看来,宁波市出租汽车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是目前全国配套设施最齐全、服务功能最完善、停车场面积最大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  他说:“服务中心以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广大出租车司机提供舒适、便利、快捷的服务保
期刊
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国线”)成立六年以来,通过多种战略手段,基本实现了由一个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创建大型道路运输企业集团的目标。  六年中,新国线根据网络、品牌、人才和产业链的分工,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对我国道路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新国线董事长王永立认为,道路运输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改革的一件大事,是势在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