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游戏中的榜样作用进行引导和启发
前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对于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阳光一样重要。”我们抓住幼儿期幼儿心理活动具有高度感受性和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可塑性的特点,给予他们良好的品德教育,并使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由被动不自觉的模仿行为过渡到主动自觉的行动。
针对年幼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们一方面结合趣味故事、幻灯、图片及其它日常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及情感渗透,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其在游戏模仿、再现榜样人物的言行举止,切身体会榜样人物在时间中的感受。如在表演游戏中,扮演做好事的雷锋,体会他送老奶奶过马路的助人为乐;扮演解放军,体会他们遵守纪律、不怕困难的精神;扮演快乐的小动物,体会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美德。另一方面,我们注意挖掘幼儿身边的好人好事,构思编排不同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样的孩子是勇敢的?什么样的孩子最懂礼貌?如打针、摔跤不哭的是勇敢的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也是勇敢的孩子;看见大人会问候的是有礼貌的孩子,不随便打断大人谈话的也是有礼貌的孩子。这种基本概念的启发和引导,能帮助幼儿划定基本的是非界限,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可为和不可为。榜样的形象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幼儿就易于接受、便于理解,也利于效仿。
二、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环境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在园教师坚持不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观察问题、通过各种各样新颖、富有童趣及寓涵教育意义的活动,努力引导幼儿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好习惯,但幼儿成长的另一大块重要环境---家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习惯形成的第一摇篮,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更应该积极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日积月累,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协助教师,巩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鼓励家长应怀着与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的心态给孩子快乐或是积极创造一个能与孩子平等、快乐的亲子和谐环境。或是与孩子共同探讨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时间,(因为孩子亲自参与了和家长的合作,所以应该这是孩子熟悉又积极的事情)分享幼儿在园的积极表现等。
这时,幼儿会很开心快乐自信的表达,为好习惯的延续做更进一步的铺垫,如果再加上成人适当的鼓励,孩子就更愿意将好的习惯在家表现,久而久之使之成为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但是,在家中家长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不要太急功近利,非要一次或几次就表现的很好是不可取的。例如,对于孩子吃饭的问题,家长应客观对待,有的孩子不吃青菜、有的不吃肉、有的把蘑菇仍在碗外,其实凭心而论,就是我们大人自己也有对食物拒之门外的经历,天生不爱吃某种食物,尽管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有营养的。所以我们不应操之过急,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吃的真正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或是先让孩子了解这种食物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营养,或是亲自带孩子动手做这道可口的菜肴,这样在互相交流、探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快乐、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时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不易、领会到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珍惜和感恩。慢慢的孩子也学会了观察,熟悉后就会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挑食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强迫幼儿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造成孩子厌恶、反抗情绪的发生。我们应积极寻找适宜的办法。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
四、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对于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阳光一样重要。”我们抓住幼儿期幼儿心理活动具有高度感受性和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可塑性的特点,给予他们良好的品德教育,并使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由被动不自觉的模仿行为过渡到主动自觉的行动。
针对年幼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们一方面结合趣味故事、幻灯、图片及其它日常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及情感渗透,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其在游戏模仿、再现榜样人物的言行举止,切身体会榜样人物在时间中的感受。如在表演游戏中,扮演做好事的雷锋,体会他送老奶奶过马路的助人为乐;扮演解放军,体会他们遵守纪律、不怕困难的精神;扮演快乐的小动物,体会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美德。另一方面,我们注意挖掘幼儿身边的好人好事,构思编排不同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样的孩子是勇敢的?什么样的孩子最懂礼貌?如打针、摔跤不哭的是勇敢的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的也是勇敢的孩子;看见大人会问候的是有礼貌的孩子,不随便打断大人谈话的也是有礼貌的孩子。这种基本概念的启发和引导,能帮助幼儿划定基本的是非界限,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可为和不可为。榜样的形象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幼儿就易于接受、便于理解,也利于效仿。
二、家庭与幼儿园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环境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在园教师坚持不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观察问题、通过各种各样新颖、富有童趣及寓涵教育意义的活动,努力引导幼儿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好习惯,但幼儿成长的另一大块重要环境---家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习惯形成的第一摇篮,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更应该积极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日积月累,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协助教师,巩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鼓励家长应怀着与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的心态给孩子快乐或是积极创造一个能与孩子平等、快乐的亲子和谐环境。或是与孩子共同探讨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时间,(因为孩子亲自参与了和家长的合作,所以应该这是孩子熟悉又积极的事情)分享幼儿在园的积极表现等。
这时,幼儿会很开心快乐自信的表达,为好习惯的延续做更进一步的铺垫,如果再加上成人适当的鼓励,孩子就更愿意将好的习惯在家表现,久而久之使之成为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但是,在家中家长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不要太急功近利,非要一次或几次就表现的很好是不可取的。例如,对于孩子吃饭的问题,家长应客观对待,有的孩子不吃青菜、有的不吃肉、有的把蘑菇仍在碗外,其实凭心而论,就是我们大人自己也有对食物拒之门外的经历,天生不爱吃某种食物,尽管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有营养的。所以我们不应操之过急,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吃的真正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或是先让孩子了解这种食物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营养,或是亲自带孩子动手做这道可口的菜肴,这样在互相交流、探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快乐、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时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不易、领会到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珍惜和感恩。慢慢的孩子也学会了观察,熟悉后就会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挑食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强迫幼儿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造成孩子厌恶、反抗情绪的发生。我们应积极寻找适宜的办法。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
四、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