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声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x03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槐花开放的美之后,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槐花开放时的香)
  师:老师把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体会小蜜蜂的心情和孩子的快乐。
  (出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香的粉,
  酿出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中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可以采槐花,他们太兴奋了,他们急着采槐花,想不停地采。
  师:是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对“嗡嗡嗡……啪啪啪……”读得很急促)
  师:仔细观察这两段话,有哪些地方一样?
  (生说都有省略号,说明蜜蜂、孩子发出的声音很多)
  师:要注意诗的节奏,读到省略号要读得长一些,要停下来,停的时间要长一些。
  (生朗读时语速还是很快)
  师:把听的感觉读出来。
  (不少学生朗读时语速依然很快)
  师只好示范读,再让学生读。
  (接着,教师让学生读“清香、浓香、醇香”这几个词,学生读得也比较快)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快呢?
  生:槐乡的孩子闻到槐花香味越来越浓,越闻越感觉到香,他们不停地闻着。
  师:闻一闻,这是“清香、浓香、醇香”,一定要停顿,让人感觉你在闻,让人感觉在闻着香味。
  [评析]
  尽管课堂上对于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教师没有严厉地予以指责,也没有漠然置之“冷处理”,可这依然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探其原因如下:
  一、教师单一点评,限制了学生感受的宽度
  仔细回想上例中的朗读指导环节,教师将自己的朗读体会强加于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关注听声音的感觉,不是契合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的目标,反而纠缠于“遇到省略号该读得慢一些”这一教师自我体验先入为主的朗读表现形式,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在指导学生读好“清香、浓香、醇香”这几个词时,教师看似询问学生的阅读感受,实际上读这几个词语的“方法”已被教师牢牢“锁定”——“ 一定要停顿,让人感觉你在闻,让人感觉在闻着香味”。
  谁才是新课堂的学习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课前教师就应该更多地预设学生在朗读、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多元反应以及应对的策略,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跟着自己走。
  二、教师“行色匆匆”,无心倾听学生感悟
  第三个学生的回答透露了他对于文本的理解——“他们太兴奋了,他们急着采槐花,想不停地采。”联系学生的朗读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把自己当成了槐乡的孩子,当成了那花丛中忙碌的蜜蜂,看到那一树树繁花,他是兴奋而急切地想要拥抱这美景。学生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想要表达的是,作为孩子,遇见满树槐花这让人喜欢的景象,急急忙忙采摘一通才过瘾。如果教师在学生朗读这段文字语速过快时追问一句:“你朗读这段话时,为什么读得比较快?”让学生继续畅谈出作为孩子的感受,也许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接下来的读词亦如此,学生理解的也许是槐花香味在短时间内就会感觉,并且这味愈来愈浓。可惜的是,预设的朗读效果使教师迅速否决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也就更不可能去用心揣摩学生朗读现状的“原始本意”。
  倘若教师能够用心倾听学生的朗读感受,那就不仅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更有可能捕捉到生成课程亮点的智慧火花。
  三、教师强制引领,扼杀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不可能一致,是有差异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然而上例中的教师却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强行灌输着自己的“朗读经验”,尤其是“一定要停顿,让人感觉你在闻,让人感觉在闻着香味”“读到省略号要读得长一些,要停下来,停的时间要长一些” 等直露的指导,暗含着一种为师的霸气。学生被教师硬生生地“拖”着朗读,学生只能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变为“带着老师的感受来读”。
  新课程提倡创新教育,创新的火花得以绽放的导火线是个性。尊重学生,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汇报交流时,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真正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声音。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教研室224005)
其他文献
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得很感人,也很本色。我们说语文学科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渗透上。如何渗透?我们在祝贵耀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一种很有创意、很有实效的做法。  第一个策略就是“有创意地问”。通过“问”,让学生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彰显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才会永远不朽。这种价值观是以诗歌载体来呈现的。祝老师的课选取的第一个策略是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思考,思考人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一块板坏了,木匠就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
阅读话题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而设置的对话主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句、文眼、过渡段、文题等)”、“线(贯穿全文的线索)”、“面(体现思想感情的主要语段)”。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点”、“线”、“面”,整体把握,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定能建构起有效、科学、开放的阅读话题,推动对话逐步深入,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相比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以下简称《实验稿》),有较大的调整变化: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集中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语言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理解,教学实施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
总感觉孩子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就必须对这门功课有兴趣,至少不厌倦。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就经常试着“给数学加点糖”——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数学趣味题。数学趣味题浓厚的趣味性为师生间建立快乐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比教材提供的习题更灵活,难度也更高。如何使孩子们既兴致盎然又不畏困难,同时能在此间自然地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呢?通过实践,我获得了以下
摘 要:学校体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全员的切实关注,需要以整校推进的方式和节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责任人,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作为学校体育的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关联责任人,都需要对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定其责、知其责、践其责、担其责、尽其责,合力促进中小学
关键词: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7-0076-01  2017年6月24日,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以“助力奥运 激情冰雪”为主题的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邀请赛在首都体育学院田径场举行。来自首体院“高参小”项目的小学和本市已经开展旱地滑雪项目的十余所小学的2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比赛。
师:对于题目《争吵》,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是谁争吵?  生:为什么事争吵?  生:争吵以后,他们和好了吗?  ……  师:这些问题,都在课文里面,打开书,好好读一读。  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课题的质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大家都如此,便也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观察了许多课堂,课前总免不了这般套路,久之,便也习惯了。不单教师习惯了,学生们也习惯了,准备了三段式:为什么?怎么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
语言意识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关注。因此,在课堂上,落实语言训练成了重头戏。每逢重点句段,教师总习惯让孩子去圈圈、划划、读读、议议,前一个环节刚结束,学生还没读出些什么,教师就马不停蹄地继续下个环节。乍一看,一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训练形式多样,可是静下心来,撇开那种种的浮光掠影,总感觉我们只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话言材料停留在朦胧的理解、机械的记忆上,并未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