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建构“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第一次课堂实践采取了“揭示概念——感知特征——拓展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次课堂实践简述]
  
  一、揭示概念
  1.创设情境。
  2.呈现例1:一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解读信息。(2)提出问题:你知道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3.学生尝试计算。
  4.交流反馈:(1)移多补少。(2)列式计算。
  5.揭示概念:像“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样的数叫做平均数。
  6.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生举例。
  二、感知特征
  材料(一):张老师家1~4月份缴付电费情况统计图。
  1.请你估一估,张老师家1~4月份缴付电费多少元?
  2.算一算,验证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材料(二):小明游泳有危险吗?
  三、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呈现例2。
  欢乐队: 148厘米 142厘米 139厘米 141厘米 140厘米
   开心队:144厘米 146厘米 142厘米 145厘米 143厘米
  2.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个队的身高要高?为什么?(小组讨论)
  3.解决问题:计算两队的平均身高并进行比较。
  4.小结:平均数可以反映出两队身高的总体情况。
  四、课堂总结
  
  [第一次课堂实践后存在的问题]
  
  从一组数据的分析引入 “平均数”概念,再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这样的教学步子小,知识层次清晰,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实践下来,它的不足比较明显,其一:“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不明显。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平均数”、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及学习平均数的价值等体现不够充分。其二: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建构。只是在教学例2时才有所体现,大多数学生对“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这一统计意义是不理解或没有感知,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探讨与反思]
  理解平均数主要有三个维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平均数是外在的、抽象的、符号化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平均数抽象的概念和丰富的内涵,更难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理解平均数的三个维度中,我们认为概念理解建立在算法理解中,统计理解要在算法理解和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是统计理解,也就是“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意义的建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呢?三年级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现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对一组数据的整体关注能力比较低,当一组数据出现在眼前时,会对个别数据感兴趣,如最大值、最小值,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等。他们通常不会将一组数据看做一个整体来描述,对平均数的知识积累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认为:学习平均数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一组数据的个别关注如何转移到对一组数据的整体关注,如何让学生建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又进行了《平均数》的第二次课堂实践,以经历、感知、体验和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实例中通过分析比较、直观操作、估计推断和综合应用建立平均数概念,逐步感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特征。
  
  [第二次课堂实践简述]
  
  一、在经历平均数的产生和计算中初步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张老师班的学生很喜欢篮球运动,前不久进行了投篮比赛,老师统计了其中一个组的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人投1分钟投中情况的统计图。(出示)
  
  1.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从图上反映的信息看,你认为哪个队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
  3.平均数的产生。
  (1)人数不一样,比投中的总数,你觉得合理吗?怎么比才合理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平均”是什么意思?
  师生小结:把女生队投中球数平均一下得到的那个数代表女生队水平,把男生队投中球数平均一下得到的那个数代表男生队水平。
  4.平均数的求法。
  (1)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A.移多补少(课件演示)。B.列式计算。
  (2)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
  5.解决问题:现在你认为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呢?
  二、在概念理解中感知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特征
  1.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1)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了6个(呈现平均线),这6个是女生队实际每人都投中了6个吗?
  (2)这6个指的是什么?
  (3)揭示概念:这6个并不是指女生队实际每人都投中了6个,而是把女生队投中的球数平均后得到的,这样的数,就叫做平均数。这个数代表了女生队的投篮水平。
  2.理解概念。
  (1)男生队投中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呈现平均线)
  (2)男生队的5位同学实际投中的与平均数5相比,你想说些什么呢?
  3.感知统计意义和特征。
  材料一: 张老师家今年1~4月份电费缴付情况统计图
  (1)估计 (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2)计算验证。
  (3)初步感知原始数据的大小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材料二:秀洲新区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0岁。
  (1) 从“平均年龄40岁” 这条信息你可以知道什么?
  (2)从“平均年龄40岁”来看,我们学校的老师总体上是偏大的,你想对我们校长提什么建议?
  三、在综合实践应用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特征
  1.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想不想知道自己小组的平均身高?
  (1)请你估一估,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要高?
  (2)出示:第一组:134cm;第二组:135cm;第三组:137cm;第四组:134cm。
  是不是第三组的每位同学都比其他组高?生举例。
  (3)第三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比其他组要高,并不说明第三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比其他组同学要高,但能说明什么?
  (第三小组学生的身高总体上要比其他组高)
  3.小东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出示图)
其他文献
浙江山村秀丽、人文荟萃,名都胜会、海岳精英。浙江教育,历史上也是大家辈出,在史笔照耀的背后,蕴含的正是教育工作者极为丰富的实践智慧和创新精神。在“浙派语文”的璀灿群星中,湖州的邵起凤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邵起凤老师就十分注重对语文整体教育思想的实践和研究,对此,前杭州大学的朱作仁教授评价她能“以优化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内容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先前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理解、感受、感悟。这样可能会导致一种倾向:重视内容感悟,忽视语言运用。现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指向语言运用。  那么,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得很感人,也很本色。我们说语文学科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渗透上。如何渗透?我们在祝贵耀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一种很有创意、很有实效的做法。  第一个策略就是“有创意地问”。通过“问”,让学生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彰显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才会永远不朽。这种价值观是以诗歌载体来呈现的。祝老师的课选取的第一个策略是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思考,思考人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一块板坏了,木匠就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
阅读话题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而设置的对话主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句、文眼、过渡段、文题等)”、“线(贯穿全文的线索)”、“面(体现思想感情的主要语段)”。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点”、“线”、“面”,整体把握,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定能建构起有效、科学、开放的阅读话题,推动对话逐步深入,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相比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以下简称《实验稿》),有较大的调整变化: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集中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语言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理解,教学实施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
总感觉孩子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就必须对这门功课有兴趣,至少不厌倦。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就经常试着“给数学加点糖”——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数学趣味题。数学趣味题浓厚的趣味性为师生间建立快乐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比教材提供的习题更灵活,难度也更高。如何使孩子们既兴致盎然又不畏困难,同时能在此间自然地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呢?通过实践,我获得了以下
摘 要:学校体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全员的切实关注,需要以整校推进的方式和节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责任人,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作为学校体育的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关联责任人,都需要对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定其责、知其责、践其责、担其责、尽其责,合力促进中小学
关键词: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7-0076-01  2017年6月24日,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以“助力奥运 激情冰雪”为主题的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邀请赛在首都体育学院田径场举行。来自首体院“高参小”项目的小学和本市已经开展旱地滑雪项目的十余所小学的2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比赛。
师:对于题目《争吵》,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是谁争吵?  生:为什么事争吵?  生:争吵以后,他们和好了吗?  ……  师:这些问题,都在课文里面,打开书,好好读一读。  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课题的质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大家都如此,便也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观察了许多课堂,课前总免不了这般套路,久之,便也习惯了。不单教师习惯了,学生们也习惯了,准备了三段式:为什么?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