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热度”,还需要有“深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意识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关注。因此,在课堂上,落实语言训练成了重头戏。每逢重点句段,教师总习惯让孩子去圈圈、划划、读读、议议,前一个环节刚结束,学生还没读出些什么,教师就马不停蹄地继续下个环节。乍一看,一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训练形式多样,可是静下心来,撇开那种种的浮光掠影,总感觉我们只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话言材料停留在朦胧的理解、机械的记忆上,并未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少了些什么?我想那该是一种语言训练的“深度”,教师不仅仅是让孩子蜻蜓点水般地触摸到文字,更需要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地嗅进文字的深层,直至嚼出那微妙的感觉,激起孩子灵魂的撞击、情感的激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情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内化、积累语言。
  笔者目前执教了《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不知有多少教师上过,文中的语言训练点能抠的都已经被抠过了。这样的一篇课文,如何让它散发出新课程的生命力呢?考虑到二下年级孩子的学情和他们的实际需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将目标定位于语言的朗读与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教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为主。
  
  一、寻根——挖掘语言的研读点
  
  树,因为有了自己的根,它的枝枝丫丫才得以延伸,它的叶片才得以越长越繁茂。我们的课文也是如此,只有找准了它的感情基调,教学才能顺杆儿爬,展开一系列语言训练。《数星星的孩子》记叙了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在星空下数星星的事情。课文通过描写星空的美丽,爷爷奶奶的慈祥,小张衡的认真劲儿等一幅幅温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张衡之所以能成为一名著名的天文学家,与他小时候那种认真、执若是分不开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立了本文的几个语言研读点:
  1 通过“汉朝”“天文学家”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对张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想象画面,理解“满天”“撒”“珍珠”等词,感受到夜晚星空的那种宁静、繁星点点之美;
  3 圈圈划划张衡数星星时的动作词,体会作者用词的连贯性和精确性,进而能感受一种温馨之美。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从而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学习文本中有效的思维方式,养成研读、品味语言的习惯,激发其大胆想象的热情,积累语言,从而达成由浅入深的教学形态。
  
  二、激活——激发语言的表达意识
  
  确立了品味语言的训练点,教学就有了一个立足点。紧接着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心,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怎样激活,靠的就是教师自身一种得体而优美的语言,富有激励和鼓舞的语调,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抛出一个个值得他们去思考、去发散的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在本文中,有很多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甚远,如“汉朝”“天文学家”等。怎样使学生走进这些遥远的词语,并对他们产生亲近感?这就得靠课堂上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言语刺激、反复,使得这些静态的文字被激活,在理解中逐步生动、鲜活起来。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对张衡的了解只停留在“他是汉朝的一位天文学家”这种字面上的理解。至于张衡对我们后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为什么还记得他,甚至还要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这种情感对学生而言似乎有些遥远。正因如此,在读句子时,学生无法进入文本,带着自己的一种情感去读课文。
  于是,我在思索:如何能使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语言,加深对人物的印象,直至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在一次次的修改、解读中,我蓦然发现,其实文中最后一段的几句话都是围绕“著名”一词在展开叙述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我决定以“著名”一词作为学生朗读品味本段语言的辐射点,通过词的教学带动句子,乃至整段话的理解。让“著名”一词与“张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教师的带读,不断用“著名”一词敲打、刺激孩子的感官,学生在反复的回读中,使本段语言呈滚动式出现,而“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这些原本远离学生生活的词语,也在孩子脑中不断地复现。与此同时,学生慢慢感受到这些词语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他们的语言意识开始被激活:哦,原来几句简简单单的话居然还有那么多层意思,还同时围绕着一个词语在写啊!学习语言成了一种主动的需求,而品味语言的深度,教学的力度,也在逐步显现。
  
  三、丰盈——充盈语言的情感体验
  
  一旦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师就可以把着力点放在文字的品味上。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可以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像本课中,学生读了句子后能体会到星空的美,但这种美是通过哪些字眼表达出来的,学生还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提供给孩子一个体会字义的空间。通过品味,使孩子对语言的感悟深刻起来,情感体验逐渐充盈起来,进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语言技能也得以发展。
  “撒”表示的是一种不规则的美,最能体现星空的美丽,可以说是本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眼”。怎样教学才能让这样一个字,散发出一种汉字的形象美和意境美?我从“撒”的字形入手,让学生观察“撒”字的构字特点,是由“提手旁”和“散”组成,很形象地表示用手在散。明白这一点后,教师用肢体语言和情境描述,让学生的脑海里联想星星一颗颗“撒”在天空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一幅星空图,让真实的画面与他们的想象印证一下。学生在充分感受到“撒”字的形象、意趣、情致和色彩之后,再去读这个句子时的感受就是鲜活的、灵动的,更好地促进了对句子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从“撒”的字形理解到对这个字的画面想象,并对这画面进行语言的归结,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也是有生命力的,它能穿透一句话,甚至涵盖整段语言。这样,“撒”字的教学不仅有了一种厚重感,而且学生在理解“撒”的同时,还活化了画面所带来的语言,进而带动朗读层次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时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使他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
  
  四、延展——提升语言的迁移运用
  
  学习语文,不仅要“入乎其内”,还应“出乎其外”,使学生在学习了语言之后,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延展,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迁移运用。
  师:现在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介绍一下张衡吗?
  生:张衡是汉朝人,是著名的天文学家。
  师:把这些词语的顺序换一下,你还能怎么说?
  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是汉朝人。
  生:张衡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是汉朝人。
  ……
  师:说得真好,有时同一种意思,咱们可以这样说,也可以这样说。
  让学生用上“汉朝”“天文学家”“张衡”“著名的”几个词语来介绍一下张街,其目的就在于延展,在丰盈的基础上,延展学生的原有语言,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同一种意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表达。
  而在最后的写字环节,书写“珍珠”两字,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也像“珍珠”,看图用上“珍珠”一词来说话,再写写这两个字。使原本单一的写字教学变得丰满,同时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了“珍珠”一词,更好地促进了言语的表达。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体现语言的“热度”,还应有它最佳、最合适的语言“深度”。通过教师引领孩子去品味、积累文中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他们朗读、说话的能力,最终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够使整个课堂更加和谐、美好。
其他文献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先前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理解、感受、感悟。这样可能会导致一种倾向:重视内容感悟,忽视语言运用。现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指向语言运用。  那么,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得很感人,也很本色。我们说语文学科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渗透上。如何渗透?我们在祝贵耀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一种很有创意、很有实效的做法。  第一个策略就是“有创意地问”。通过“问”,让学生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彰显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才会永远不朽。这种价值观是以诗歌载体来呈现的。祝老师的课选取的第一个策略是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思考,思考人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一块板坏了,木匠就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
阅读话题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而设置的对话主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句、文眼、过渡段、文题等)”、“线(贯穿全文的线索)”、“面(体现思想感情的主要语段)”。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点”、“线”、“面”,整体把握,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定能建构起有效、科学、开放的阅读话题,推动对话逐步深入,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相比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以下简称《实验稿》),有较大的调整变化: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集中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语言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理解,教学实施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
总感觉孩子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就必须对这门功课有兴趣,至少不厌倦。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就经常试着“给数学加点糖”——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数学趣味题。数学趣味题浓厚的趣味性为师生间建立快乐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比教材提供的习题更灵活,难度也更高。如何使孩子们既兴致盎然又不畏困难,同时能在此间自然地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呢?通过实践,我获得了以下
摘 要:学校体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校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全员的切实关注,需要以整校推进的方式和节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责任人,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作为学校体育的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关联责任人,都需要对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定其责、知其责、践其责、担其责、尽其责,合力促进中小学
关键词: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7-0076-01  2017年6月24日,由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以“助力奥运 激情冰雪”为主题的北京市首届“享滑杯”旱地滑雪青少年邀请赛在首都体育学院田径场举行。来自首体院“高参小”项目的小学和本市已经开展旱地滑雪项目的十余所小学的2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比赛。
师:对于题目《争吵》,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是谁争吵?  生:为什么事争吵?  生:争吵以后,他们和好了吗?  ……  师:这些问题,都在课文里面,打开书,好好读一读。  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课题的质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大家都如此,便也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观察了许多课堂,课前总免不了这般套路,久之,便也习惯了。不单教师习惯了,学生们也习惯了,准备了三段式:为什么?怎么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