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复习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效实施,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扎实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轰轰烈烈地开展,带着开拓、创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探讨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模式也随之而来.笔者在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对复习课“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尝试,同时积极参与了市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谈一下笔者对复习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体会,以期与同仁共享.
1 “导学”科学实验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考复习首先应从实验入手,以科学内容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将实验分类罗列……,进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复习.这些实验对形成概念和规律说服力强,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导学”复习,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实验耳目一新,居高临下;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充分理解,永远不忘.例如: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用一导线并联在某一灯泡两端(灯泡被短路),该灯不发光 ,对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有疑问;再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等.对类似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实验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国际上物理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是国际领域中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考复习中改革实验复习也势在必行.
2 “导学”科学内容
《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内容的呈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结构和顺序,对中考来说,无论结构如何,顺序怎样,学生都要以同样的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对学生“导学”复习时,以《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为依据分块复习,使学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会因使用教材不同而导致知识缺陷,思维空挡.
科学内容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而“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因此学生复习时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导学”:一是对身边的物质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寸的认识,让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让学生注意体会STS的关系.复习方法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在能力要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如: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分类;能评估某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消极的影响等.
在科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深刻地阐述了各种运动规律,指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各种物质都以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它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遵从着各自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也有相同的模式:从现象出发——认识规律——应用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的方法,即可按照这种模式将各部分内容系统整理,深刻理解,拓宽思维,完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各种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科学内容明确指出:能量的转换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同时还涉及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复习时采取如下方式“导学”:牢牢把握高层次,在前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提高,使学生感到层次提高的具体所在,切忌出现前一部分的重现.例如: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首先肯定“水汽化成水蒸气,吸热发生了物态变化”,其次强调“橡胶塞弹出”橡胶塞获得了动能,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能量转化问题,找出能量转化的原因,水蒸气做了功,内能减少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能的形式、能的改变、能的转化、做功等.再如: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过多出现危险.首先使学生明确电路的组成、连接及遵从的规律,其次强调“会在那里发热及发热过多”,指出“有热量产生、消耗电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遵从的规律(焦耳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对现实产生的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导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训练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3 “导学”思维训练
中考复习,若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落实在科学实验和科学内容上还不够,还要加强思维训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用不同方法和要求进行训练,这样,学生既能融会贯通,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造能力.思维训练分两部分:专项训练和模拟训练.具体操作是:专项训练中笔者设计了一套思维训练题,由四部分组成:实验题、说理题、图像题和计算题.这部分训练跟相关内容同步进行,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在模拟训练中筛选几套有代表性的模拟试卷,训练学生的速率,提高解题准确率,同时考查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物理成绩.通过这样的“导学”训练,效果显著.
1 “导学”科学实验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考复习首先应从实验入手,以科学内容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将实验分类罗列……,进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复习.这些实验对形成概念和规律说服力强,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导学”复习,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实验耳目一新,居高临下;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充分理解,永远不忘.例如: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用一导线并联在某一灯泡两端(灯泡被短路),该灯不发光 ,对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有疑问;再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等.对类似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实验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国际上物理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是国际领域中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考复习中改革实验复习也势在必行.
2 “导学”科学内容
《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内容的呈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结构和顺序,对中考来说,无论结构如何,顺序怎样,学生都要以同样的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对学生“导学”复习时,以《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为依据分块复习,使学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会因使用教材不同而导致知识缺陷,思维空挡.
科学内容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而“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因此学生复习时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导学”:一是对身边的物质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寸的认识,让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让学生注意体会STS的关系.复习方法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在能力要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如: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分类;能评估某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消极的影响等.
在科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深刻地阐述了各种运动规律,指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各种物质都以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它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遵从着各自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也有相同的模式:从现象出发——认识规律——应用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的方法,即可按照这种模式将各部分内容系统整理,深刻理解,拓宽思维,完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各种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科学内容明确指出:能量的转换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同时还涉及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复习时采取如下方式“导学”:牢牢把握高层次,在前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提高,使学生感到层次提高的具体所在,切忌出现前一部分的重现.例如: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首先肯定“水汽化成水蒸气,吸热发生了物态变化”,其次强调“橡胶塞弹出”橡胶塞获得了动能,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能量转化问题,找出能量转化的原因,水蒸气做了功,内能减少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能的形式、能的改变、能的转化、做功等.再如: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过多出现危险.首先使学生明确电路的组成、连接及遵从的规律,其次强调“会在那里发热及发热过多”,指出“有热量产生、消耗电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遵从的规律(焦耳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对现实产生的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导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训练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3 “导学”思维训练
中考复习,若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落实在科学实验和科学内容上还不够,还要加强思维训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用不同方法和要求进行训练,这样,学生既能融会贯通,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造能力.思维训练分两部分:专项训练和模拟训练.具体操作是:专项训练中笔者设计了一套思维训练题,由四部分组成:实验题、说理题、图像题和计算题.这部分训练跟相关内容同步进行,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在模拟训练中筛选几套有代表性的模拟试卷,训练学生的速率,提高解题准确率,同时考查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物理成绩.通过这样的“导学”训练,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