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导学案”中考复习模式初探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unui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复习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效实施,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扎实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轰轰烈烈地开展,带着开拓、创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探讨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模式也随之而来.笔者在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对复习课“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尝试,同时积极参与了市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谈一下笔者对复习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体会,以期与同仁共享.
  1 “导学”科学实验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考复习首先应从实验入手,以科学内容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将实验分类罗列……,进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复习.这些实验对形成概念和规律说服力强,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导学”复习,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实验耳目一新,居高临下;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充分理解,永远不忘.例如: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用一导线并联在某一灯泡两端(灯泡被短路),该灯不发光 ,对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有疑问;再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等.对类似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实验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国际上物理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是国际领域中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考复习中改革实验复习也势在必行.
  2 “导学”科学内容
  《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内容的呈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结构和顺序,对中考来说,无论结构如何,顺序怎样,学生都要以同样的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对学生“导学”复习时,以《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为依据分块复习,使学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会因使用教材不同而导致知识缺陷,思维空挡.
  科学内容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而“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因此学生复习时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导学”:一是对身边的物质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寸的认识,让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让学生注意体会STS的关系.复习方法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在能力要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如: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分类;能评估某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消极的影响等.
  在科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深刻地阐述了各种运动规律,指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各种物质都以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它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遵从着各自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也有相同的模式:从现象出发——认识规律——应用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的方法,即可按照这种模式将各部分内容系统整理,深刻理解,拓宽思维,完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各种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科学内容明确指出:能量的转换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同时还涉及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复习时采取如下方式“导学”:牢牢把握高层次,在前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提高,使学生感到层次提高的具体所在,切忌出现前一部分的重现.例如: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首先肯定“水汽化成水蒸气,吸热发生了物态变化”,其次强调“橡胶塞弹出”橡胶塞获得了动能,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能量转化问题,找出能量转化的原因,水蒸气做了功,内能减少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能的形式、能的改变、能的转化、做功等.再如: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过多出现危险.首先使学生明确电路的组成、连接及遵从的规律,其次强调“会在那里发热及发热过多”,指出“有热量产生、消耗电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遵从的规律(焦耳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对现实产生的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导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训练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3 “导学”思维训练
  中考复习,若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落实在科学实验和科学内容上还不够,还要加强思维训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用不同方法和要求进行训练,这样,学生既能融会贯通,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造能力.思维训练分两部分:专项训练和模拟训练.具体操作是:专项训练中笔者设计了一套思维训练题,由四部分组成:实验题、说理题、图像题和计算题.这部分训练跟相关内容同步进行,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在模拟训练中筛选几套有代表性的模拟试卷,训练学生的速率,提高解题准确率,同时考查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物理成绩.通过这样的“导学”训练,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是指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它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科学方法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结合课程改革的目标研制了课程标准,在物理学科课程内容上增加了很多科学方法及信息拓展的内容,体现出对物
高中语文是高考的重点考查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在探索的话题.作文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我省中小学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些都阐释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而忽视了学生学
关于口语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每一位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
无论从拼写上还是从词义上,SO与such都不是复杂的词(都有“这样、那样”之义)。也许是这相近的中文词义惹得祸,许多同学常把它们弄混淆。区分的关键在于了解它们的用法规律。
讨论式教学自古有之,在《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就用简单的语句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用讨论座谈的方式教育学生的情景.“讨论”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李秉德在其所主编的《教学论》中把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其中第一类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它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
自觉、集中、具有代表性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保证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有效的操作方式定义为“培训模式”。“绿色耕耘”培训模式具有自觉、集中、有
在RC充电电路和RL充电电路中,即在恒压电源使储能元件的电压或电流由零增加到同压或同流的过程中,直流电阻损失的电能即焦耳热等于总能量的一半,称为“半能”损失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半能”损失现象呢?下面以RC直流电路充电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
Unit 11.Do you think there will be robots in people’s homes?你认为人们家里将会有机器人吗?(1)此句含有一个宾语从句,省略了引导词that。主句为Do you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