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克服以“讲”为主的模式,倡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自学
它是这一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學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
我们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导入。即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第二步,提示。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学生大海捞针。第三步,读议。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
二、学生质疑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键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有:①在预习中质疑,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②在讨论中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③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④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
学生自己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往往“跟着感觉走”。他们喜欢抓住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对课文质疑。此时,老师要善于聚焦集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现象的、感性的问题上升到理性并纳入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集体求索的态势。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三、启发指导
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一、学生自学
它是这一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學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
我们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导入。即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第二步,提示。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学生大海捞针。第三步,读议。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
二、学生质疑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键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有:①在预习中质疑,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②在讨论中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③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④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
学生自己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往往“跟着感觉走”。他们喜欢抓住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对课文质疑。此时,老师要善于聚焦集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现象的、感性的问题上升到理性并纳入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集体求索的态势。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三、启发指导
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