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说词配画面,说教式的议论是目前众多电视专题片的固定模式,表现形式单调,声画两层皮,缺乏真实感等问题是各级电视台在专题片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文章作者从新的视角,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问题选的准,论述深刻、有力,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对各级电视台专题片创作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广大电视工作者借鉴。
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大家对电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天都有新的节目和栏目出现。电视专题片(含纪录片)的创作日臻成熟,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越来越被人关注。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在国外,人们称这类节目为纪录片,在国内有专题片和纪录片两种称呼,就实质而言,二者只不过一个是中国电视界约定俗成的称呼,一个是国外的叫法而已。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电视专题片创作发展较慢,一直沿袭着主题表现的传统风格,即解说词为主,画面配合,且解说压倒画面。与国外相比,尚处于童年期。目前大多数的专题片创作,还是先写好解说词,再根据解说词去拍表现内容的画面。制作的时候解说词贯穿始终,配好对应的画面,甚至再插点音乐,一部专题片就算完成了!搞成这样的片子,你不一定要看,闭上眼睛听,就完全可以了,因为它的解说词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至于镜头的表现手法,画面信息量,现场同期声,情节细节等电视特有的优势手段就无从谈起了。
值得庆幸的是,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广大电视工作者已经打破旧的思维方式,重新对电视进行定位,不断探索和研究电视艺术的创新,优秀的专题片(纪录片)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群。
任何一部专题片(纪录片),无论它的题材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提炼,结构怎样布局,都体现了创作者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此不加以评说,仅对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电视本体——视觉艺术
电视艺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不能违背“视”这种大众传媒的规律。专题片(纪录片)更应突出画面语言,注重画面信息量,不要让画面成为解说词的“填充物”。一般来说,文字解说词是为画面语言服务的,是画面的补充。好的解说词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与画面的融洽配合。所以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的甚至上下段也很难连接起来。有的人把电视片中的解说词看的很重,在拍片之前就写下了解说词,然后再把拍摄的画面往词里填,这样的片子纪实味道差,可信度小,不能收到应有的社会效应。
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应尽快走出“解说词为主,画面配合”这个误区,发挥电视画面的语言功能和作用,突出视觉艺术的电视本体。有一位外国电视艺术家说过:“我们在做電视艺术片的时候,不要把观众当作一个孩子,更不要把观众当作一个笨孩子”。观众一看便懂,信息量大的画面,无论如何也不能随便安上什么解说词,有的甚至不需要解说词,只有画面上反映不出来的内容、背景,如以解说才是必不可少的。
二、平视客观 记录真实
专题片是以真实为主体的,专题片的质量也是以真实为衡量标准的。是客观拍摄还是摆布拍摄对专题片的质量影响很大。客观拍摄,一切都是未知的;摆拍补拍,是被摄者被剥夺了自主意志,做给别人看的。即使在客观拍摄中,被摄者可能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但并不影响被摄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而摆拍补拍的画面再自然,所拍人物也是在表演,被摄者在任人摆布中拍下的画面,也只能是用于某种主题的图解,或者是写好了的解说词的填充。画面是真是假,是纪实还是摆布,观众一看便知。过去“讲究”,精心摆布的画面,即使再精美,由于影响了图像的真实感和可信性,观众自然也就不“买账”了。
电视编导和记者应尽量控制个人情绪,做到平视客观,真实记录。就是所拍人物非常值得同情,也不要一味多拍他的苦、记录他的难,更不能主观评论的过多,而应从其真实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的片段,选取典型的人和事,从寻常中寻找不寻常,打破说教式的议论,靠情感的自然流露,来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三、充分运用现场同期声 音乐音响字幕等优势手段
现场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等都是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手段,在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应充分利用。
好的专题片(纪录片),应是解说词与同期声的有机统一。同期声包括画面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音响和环境音响,它们分别能真实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气氛,这些真实的因素,使人物和事件更趋真实。同期声、现场音响所造就的氛围和情绪,能把观众自然而然地带入片中所表达的环境之中,声画一体,真实再现。纪录片《藏北人家》中,措达的妻子清晨起来忙碌,打酥油的声音沉闷枯燥,创作者却有意强化运用这种音响,使观众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藏民生活的艰辛,深深感受到藏民同胞那坚强不屈,心境坦然,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没有解说,胜似解说。专题片《潜伏行动》中,武警战士发现目标后的低声交谈和现场音响,真真切切地把观众带入战斗现场,紧张的现场气氛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
字幕,这种简单的电视手段,有的也必不可少,它能起到信息强化的作用,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专题片(纪录片)创作也不例外,不应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风格。笔者通过学习与工作实践摸索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唐金波(1970.5-),男,黑龙江富锦人,大学本科,富锦市广播电视台对上报道部主任。)
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大家对电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天都有新的节目和栏目出现。电视专题片(含纪录片)的创作日臻成熟,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越来越被人关注。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在国外,人们称这类节目为纪录片,在国内有专题片和纪录片两种称呼,就实质而言,二者只不过一个是中国电视界约定俗成的称呼,一个是国外的叫法而已。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电视专题片创作发展较慢,一直沿袭着主题表现的传统风格,即解说词为主,画面配合,且解说压倒画面。与国外相比,尚处于童年期。目前大多数的专题片创作,还是先写好解说词,再根据解说词去拍表现内容的画面。制作的时候解说词贯穿始终,配好对应的画面,甚至再插点音乐,一部专题片就算完成了!搞成这样的片子,你不一定要看,闭上眼睛听,就完全可以了,因为它的解说词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至于镜头的表现手法,画面信息量,现场同期声,情节细节等电视特有的优势手段就无从谈起了。
值得庆幸的是,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广大电视工作者已经打破旧的思维方式,重新对电视进行定位,不断探索和研究电视艺术的创新,优秀的专题片(纪录片)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群。
任何一部专题片(纪录片),无论它的题材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提炼,结构怎样布局,都体现了创作者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此不加以评说,仅对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电视本体——视觉艺术
电视艺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不能违背“视”这种大众传媒的规律。专题片(纪录片)更应突出画面语言,注重画面信息量,不要让画面成为解说词的“填充物”。一般来说,文字解说词是为画面语言服务的,是画面的补充。好的解说词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与画面的融洽配合。所以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的甚至上下段也很难连接起来。有的人把电视片中的解说词看的很重,在拍片之前就写下了解说词,然后再把拍摄的画面往词里填,这样的片子纪实味道差,可信度小,不能收到应有的社会效应。
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应尽快走出“解说词为主,画面配合”这个误区,发挥电视画面的语言功能和作用,突出视觉艺术的电视本体。有一位外国电视艺术家说过:“我们在做電视艺术片的时候,不要把观众当作一个孩子,更不要把观众当作一个笨孩子”。观众一看便懂,信息量大的画面,无论如何也不能随便安上什么解说词,有的甚至不需要解说词,只有画面上反映不出来的内容、背景,如以解说才是必不可少的。
二、平视客观 记录真实
专题片是以真实为主体的,专题片的质量也是以真实为衡量标准的。是客观拍摄还是摆布拍摄对专题片的质量影响很大。客观拍摄,一切都是未知的;摆拍补拍,是被摄者被剥夺了自主意志,做给别人看的。即使在客观拍摄中,被摄者可能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但并不影响被摄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而摆拍补拍的画面再自然,所拍人物也是在表演,被摄者在任人摆布中拍下的画面,也只能是用于某种主题的图解,或者是写好了的解说词的填充。画面是真是假,是纪实还是摆布,观众一看便知。过去“讲究”,精心摆布的画面,即使再精美,由于影响了图像的真实感和可信性,观众自然也就不“买账”了。
电视编导和记者应尽量控制个人情绪,做到平视客观,真实记录。就是所拍人物非常值得同情,也不要一味多拍他的苦、记录他的难,更不能主观评论的过多,而应从其真实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的片段,选取典型的人和事,从寻常中寻找不寻常,打破说教式的议论,靠情感的自然流露,来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三、充分运用现场同期声 音乐音响字幕等优势手段
现场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等都是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手段,在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应充分利用。
好的专题片(纪录片),应是解说词与同期声的有机统一。同期声包括画面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音响和环境音响,它们分别能真实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气氛,这些真实的因素,使人物和事件更趋真实。同期声、现场音响所造就的氛围和情绪,能把观众自然而然地带入片中所表达的环境之中,声画一体,真实再现。纪录片《藏北人家》中,措达的妻子清晨起来忙碌,打酥油的声音沉闷枯燥,创作者却有意强化运用这种音响,使观众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藏民生活的艰辛,深深感受到藏民同胞那坚强不屈,心境坦然,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没有解说,胜似解说。专题片《潜伏行动》中,武警战士发现目标后的低声交谈和现场音响,真真切切地把观众带入战斗现场,紧张的现场气氛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
字幕,这种简单的电视手段,有的也必不可少,它能起到信息强化的作用,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专题片(纪录片)创作也不例外,不应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风格。笔者通过学习与工作实践摸索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唐金波(1970.5-),男,黑龙江富锦人,大学本科,富锦市广播电视台对上报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