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可染(1907年3月-1989年12月),江苏徐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李可染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第一次接触山水画,43岁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49岁便开始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写生为中国画的革新做准备。在李可染写生的过程中,桂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李可染在桂林进行了大量的写生练习。桂林独一无二的山水给李可染带来了无限的灵感。李可染一生中也创作过很多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例如《清漓天下景》《阳朔胜境图》《阳朔木村渡头》都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关键词:桂林;李可染;山水画
一.桂林山水风貌
桂林地处广西,是桂东北文化带的中心城市。桂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同时桂林也是中国的山水文化的一张名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常被世人传颂。桂林的山水是中国独有的,变幻多姿的山峰,百转千回的漓江。阳朔的山水是桂林的精华,放眼望去,漓江两岸,奇石林立,山清水秀,万山重叠,一片生机。李可染在阳朔写生时曾经由衷的感叹到:“阳朔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可见李可染对于桂林山水的留恋和痴情。桂林独特的山水风貌自古以来就被很多画家多描绘,自清代开始便有桂林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如石涛的《山水图》、李熙垣的《山水直幅》、李冕的《寒山古木图》。 民国时期有齐白石的《独秀山图》、黄宾虹的《阳朔山水图》、张大千的《阳朔山水图》、徐悲鸿的《漓江春雨》。新中国成立后的有惠孝同的《桂林山色》、黄独峰的《桂西春晓》、李可染的《清漓风光图》、宗其香的《小镇夜泊》以及白雪石的《千峰竞秀图》。由此可见桂林的山水之美的程度,吸引着历代的画家的目光。
二.李可染笔下的桂林
李可染1959年便赴桂林写生,主要针对桂林特色的山水进行描绘。李可染一来到桂林便被这奇特的山水美景所吸引。他带领山水画科六名学生到桂林以及阳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写生教學。自此李可染也进入“采一炼十”的阶段。开始对桂林的景色不断的提炼与总结,由于桂林独有的天然地貌,从任何角度取景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的展现桂林的山水特点。所以李可染用传统的以大观小法来处理画面。减弱透视来营造独特的意境。在李可染的一生中描绘了大量桂林山水题材的作品,在李可染的桂林山水题材的作品提拔中经常会看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1962年创作的《漓江》《清漓渔船图》,其运用的艺术语言浑厚深邃、静穆灵动,把大自然内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山水与渔舟交相呼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963年创作的《漓江》《漓江纪游》,主观的减弱了自然的焦点透视,利用巧妙的构思和深厚的笔墨功夫使得漓江山水的奇秀温润跃然纸上。1964年完成了《漓江天下景》和丈二巨幅《漓江》《漓江胜景》。1973年为民族饭店创作了大幅的《漓江》《漓江胜景》。1974年为外交部作6米巨幅《漓江胜境图》,整幅作品从创作到完成历时三个月。1976年创作了《漓江胜境图》,1977年创作了《雨中漓江》《清漓胜景图》,1979年创作了《漓江山水》《清漓渔歌》,1980年创作了《漓江天下景》。
阳朔的山水被誉为是桂林山水的精髓,李可染描绘阳朔的作品有1959年创作的《阳朔穿山渡头》。1962年创作的《素描屏风望阳朔城》《阳朔渡头》。1963年创作的《阳朔一景》1972年创作的《阳朔》以及73平尺的《阳朔胜境图》和《阳朔碧莲峰》。这些描绘阳朔的作品带给观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一草一木都非常生动。
在对众多作品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李可染钟情于桂林的山水,对于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有着独到的理解。李可染善于运用积墨法,所以呈现的画面效果会给观者以雄浑深邃的观感。这样的墨法也增加了画面的冲击力,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以桂林山水入画的次数非常多,漓江两岸的奇峰碧水在李可染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且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融入了生活中人物活动的场景,让艺术更加贴近人民真实的生活。李可染在借鉴西方光影表现的基础上,重新发掘中国画的内在精神,淡化了线条在画面中的表现,使水墨成为画面的主体元素,运用丰富且灵活的技法来展现漓江的山川树木。独特的构图方式也使得李可染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并且在形象的加工、层次的表现、气氛的营造、色彩的渲染等方面都非常讲究。
三.李可染给予当代山水画画家的启示
李可染善于写生和总结,并且提倡向大自然学习。所以李可染对于桂林山水的研究颇为深入,一山一石都仔细地分析。细微的观察和深厚的笔墨功底造就了雄浑清奇的画风。李可染山水画的革故鼎新给传统的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山水画得以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应当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山水画的创作要真实的反应我们当下的生活,并且必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创新并发展我们的山水画。在题材的选择以及笔墨的运用方面都应当更具有新时代的精神。当山水画写生与创作遇到瓶颈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才是最正确的出路。山水画会一直发展下去,山水画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李可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创新这条路上,大自然仍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向大自然学习,在大自然中不断的发现新的灵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真正的美都蕴藏于大自然中。
结语
李可染笔下的桂林山水呈现出黑、密、厚、重的特点,他毕生的精力都在探索大自然内在之美,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改革。当下的问题是中国山水画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李可染对于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以及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发掘为我们当代的画家继续钻研中国山水画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可染为我们架起了一座学习的桥梁,让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传统笔墨的精髓又可以观赏到新颖的绘画风格。他对于绘画的忠诚和严谨的治学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虽然艺术是非常自由的,但是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本质精神不可失,但发展也要寻求合理的方向。山水画的探索之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李可染著:李小可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5
作者简介:邢炜豪(1996-),男,汉族,籍贯:河北沧州,学历硕士,职称:无,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关键词:桂林;李可染;山水画
一.桂林山水风貌
桂林地处广西,是桂东北文化带的中心城市。桂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同时桂林也是中国的山水文化的一张名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常被世人传颂。桂林的山水是中国独有的,变幻多姿的山峰,百转千回的漓江。阳朔的山水是桂林的精华,放眼望去,漓江两岸,奇石林立,山清水秀,万山重叠,一片生机。李可染在阳朔写生时曾经由衷的感叹到:“阳朔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可见李可染对于桂林山水的留恋和痴情。桂林独特的山水风貌自古以来就被很多画家多描绘,自清代开始便有桂林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如石涛的《山水图》、李熙垣的《山水直幅》、李冕的《寒山古木图》。 民国时期有齐白石的《独秀山图》、黄宾虹的《阳朔山水图》、张大千的《阳朔山水图》、徐悲鸿的《漓江春雨》。新中国成立后的有惠孝同的《桂林山色》、黄独峰的《桂西春晓》、李可染的《清漓风光图》、宗其香的《小镇夜泊》以及白雪石的《千峰竞秀图》。由此可见桂林的山水之美的程度,吸引着历代的画家的目光。
二.李可染笔下的桂林
李可染1959年便赴桂林写生,主要针对桂林特色的山水进行描绘。李可染一来到桂林便被这奇特的山水美景所吸引。他带领山水画科六名学生到桂林以及阳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写生教學。自此李可染也进入“采一炼十”的阶段。开始对桂林的景色不断的提炼与总结,由于桂林独有的天然地貌,从任何角度取景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的展现桂林的山水特点。所以李可染用传统的以大观小法来处理画面。减弱透视来营造独特的意境。在李可染的一生中描绘了大量桂林山水题材的作品,在李可染的桂林山水题材的作品提拔中经常会看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1962年创作的《漓江》《清漓渔船图》,其运用的艺术语言浑厚深邃、静穆灵动,把大自然内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山水与渔舟交相呼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963年创作的《漓江》《漓江纪游》,主观的减弱了自然的焦点透视,利用巧妙的构思和深厚的笔墨功夫使得漓江山水的奇秀温润跃然纸上。1964年完成了《漓江天下景》和丈二巨幅《漓江》《漓江胜景》。1973年为民族饭店创作了大幅的《漓江》《漓江胜景》。1974年为外交部作6米巨幅《漓江胜境图》,整幅作品从创作到完成历时三个月。1976年创作了《漓江胜境图》,1977年创作了《雨中漓江》《清漓胜景图》,1979年创作了《漓江山水》《清漓渔歌》,1980年创作了《漓江天下景》。
阳朔的山水被誉为是桂林山水的精髓,李可染描绘阳朔的作品有1959年创作的《阳朔穿山渡头》。1962年创作的《素描屏风望阳朔城》《阳朔渡头》。1963年创作的《阳朔一景》1972年创作的《阳朔》以及73平尺的《阳朔胜境图》和《阳朔碧莲峰》。这些描绘阳朔的作品带给观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实,一草一木都非常生动。
在对众多作品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李可染钟情于桂林的山水,对于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有着独到的理解。李可染善于运用积墨法,所以呈现的画面效果会给观者以雄浑深邃的观感。这样的墨法也增加了画面的冲击力,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以桂林山水入画的次数非常多,漓江两岸的奇峰碧水在李可染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且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融入了生活中人物活动的场景,让艺术更加贴近人民真实的生活。李可染在借鉴西方光影表现的基础上,重新发掘中国画的内在精神,淡化了线条在画面中的表现,使水墨成为画面的主体元素,运用丰富且灵活的技法来展现漓江的山川树木。独特的构图方式也使得李可染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并且在形象的加工、层次的表现、气氛的营造、色彩的渲染等方面都非常讲究。
三.李可染给予当代山水画画家的启示
李可染善于写生和总结,并且提倡向大自然学习。所以李可染对于桂林山水的研究颇为深入,一山一石都仔细地分析。细微的观察和深厚的笔墨功底造就了雄浑清奇的画风。李可染山水画的革故鼎新给传统的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山水画得以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应当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山水画的创作要真实的反应我们当下的生活,并且必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创新并发展我们的山水画。在题材的选择以及笔墨的运用方面都应当更具有新时代的精神。当山水画写生与创作遇到瓶颈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才是最正确的出路。山水画会一直发展下去,山水画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李可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创新这条路上,大自然仍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向大自然学习,在大自然中不断的发现新的灵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真正的美都蕴藏于大自然中。
结语
李可染笔下的桂林山水呈现出黑、密、厚、重的特点,他毕生的精力都在探索大自然内在之美,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改革。当下的问题是中国山水画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李可染对于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以及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发掘为我们当代的画家继续钻研中国山水画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可染为我们架起了一座学习的桥梁,让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传统笔墨的精髓又可以观赏到新颖的绘画风格。他对于绘画的忠诚和严谨的治学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虽然艺术是非常自由的,但是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本质精神不可失,但发展也要寻求合理的方向。山水画的探索之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李可染著:李小可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5
作者简介:邢炜豪(1996-),男,汉族,籍贯:河北沧州,学历硕士,职称:无,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