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玉米的一大害虫。玉米螟以幼虫蛀茎危害,被害植物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茎秆被蛀后易被风吹折断,则损失更大。
2、发生规律
玉米螟1年发生数代,因地区而异。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北向南,以西向东,代数逐渐增多。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
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
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
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
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
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
3、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个相结合,即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治玉米与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结合。
(1)农业防治
①早春处理越冬寄主。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秸秆、玉米芯、根茬内越冬,春季4月下旬前要尽量处理完选这样可起到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的作用。在以秸秆、玉米芯作烧柴的地区,要先烧虫量大的秸秆,后烧虫量少的。留作饲料的秸秆要铡细、铡碎。用作沤肥垫圈的秸秆要铡短、压碎、沤烂;早春晦僵菌封垛,按每立方米秸秆100克白僵的要求,喷到秆垛内而后用泥封垛,一般垛内杀虫效果可达到80%。②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危害。③改变播种时期。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2)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62%。
(3)药剂防治
①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春、夏玉米心叶期药剂防治,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也是保产的重要环节。花叶株率达到10%防治指标时,一定要掌握在心叶末期进行颗粒剂防治。可用0.5%对硫磷颗粒剂或0.25%辛硫磷颗粒剂,即用50%对硫磷乳油0.5公斤拌到100公斤颗粒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拌到100公斤颗粒内。颗粒可选用20~60筛目煤渣或砖渣,先用少量水润湿颗粒,而后将药液拌入即成。也可选用工业成品颗粒剂,如1.5%辛硫磷颗粒剂或5%甲基1605颗粒剂。每亩颗粒剂用量为5公斤。
②穗期防治。所用药剂同心叶期防治时药剂。防治时期为卵孵化盛期,颗粒剂撤施部位为“一顶四叶”。一顶即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四叶即雌穗上2叶腋、下1叶腋及雌穗叶腋。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玉米的一大害虫。玉米螟以幼虫蛀茎危害,被害植物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茎秆被蛀后易被风吹折断,则损失更大。
2、发生规律
玉米螟1年发生数代,因地区而异。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北向南,以西向东,代数逐渐增多。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
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
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
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
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
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
3、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要做到四个相结合,即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和穗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防治玉米与防治其它寄主作物相结合。
(1)农业防治
①早春处理越冬寄主。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秸秆、玉米芯、根茬内越冬,春季4月下旬前要尽量处理完选这样可起到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的作用。在以秸秆、玉米芯作烧柴的地区,要先烧虫量大的秸秆,后烧虫量少的。留作饲料的秸秆要铡细、铡碎。用作沤肥垫圈的秸秆要铡短、压碎、沤烂;早春晦僵菌封垛,按每立方米秸秆100克白僵的要求,喷到秆垛内而后用泥封垛,一般垛内杀虫效果可达到80%。②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含抗螟素较高的品种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玉米心叶的危害。③改变播种时期。增加春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夏玉米的种植面积,可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2)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要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人工繁殖和释放赤眼蜂是生物防治玉米螟较成功的例子,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释放1~2万头,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可达62%。
(3)药剂防治
①心叶末期颗粒剂防治。春、夏玉米心叶期药剂防治,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也是保产的重要环节。花叶株率达到10%防治指标时,一定要掌握在心叶末期进行颗粒剂防治。可用0.5%对硫磷颗粒剂或0.25%辛硫磷颗粒剂,即用50%对硫磷乳油0.5公斤拌到100公斤颗粒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0.25公斤拌到100公斤颗粒内。颗粒可选用20~60筛目煤渣或砖渣,先用少量水润湿颗粒,而后将药液拌入即成。也可选用工业成品颗粒剂,如1.5%辛硫磷颗粒剂或5%甲基1605颗粒剂。每亩颗粒剂用量为5公斤。
②穗期防治。所用药剂同心叶期防治时药剂。防治时期为卵孵化盛期,颗粒剂撤施部位为“一顶四叶”。一顶即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四叶即雌穗上2叶腋、下1叶腋及雌穗叶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