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承担着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融汇对学生德育的教育渗透。文道结合,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逐渐升华到理性认识,把知识、能力、品德教育组成一体,形成“三位一体整体设计”,利用语文课堂的教学优势,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感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起点,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文学中的美学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美,在不断深化学生审美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中国有句古话:“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一位深爱学生欢迎的老师,首先要非常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能体现老师专业道德的修养,教师的人格、职业修养和教学风格往往会不知不觉中感染身边这些年幼无知的学生,他们通过效仿老师的行为来完成自己内在的素养提升。教师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个人修养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效仿学习过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必须方方面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材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对其合理的加工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思想境界。
1.关注教材中的人物素材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多是正面形象,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是值得学习的。如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雷锋,聪明好学、勤于思考的爱迪生,又如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读书的詹天佑、童第周等,这些人物以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不同精神品质,从爱国主义到集体主义,从道德品质到学习态度,做人道理等,几乎涉及德育的各个方面,有效地从人物身上进行迁移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等,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诗文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影响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文大都选自一些有名的思想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也基本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他们更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人文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就犹如一面镜子。例如诗人那种爱国如爱家,舍己为人的高尚人格是小学生永远的榜样。他们通过接触这些文人,可促进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这一系列崇高的形象无不引起学生心灵震撼。
3.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教育
文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好素材,更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想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语文课程对学生培育工作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优越的语言环境,又有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社会资源。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要善于拓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使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如《动手做做看》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三个儿子》这篇浅显的课文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又如《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等课文,向学生展示了祖国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渴望了解家乡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三、课外阅读是不可忽视的育人阵地
阅读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成熟的思想和完善人格的形成離不开阅读。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引导,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多开展有助于学生思维形成与提高的阅读活动,一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效果,二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让他们爱上语文学习。此外,还应经常给机会展示课内外学习的成果,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成为学习的有心人,激发上进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掌握(学会)与智能发展(会学)的统一,使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然后给他们布置好一定的阅读任务,让他们能够按照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有效阅读,这样才能达到用阅读来净化学生心灵的最终目的,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阅读习惯。
四、通过说与写来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与形成
说、写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强弱、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反映学生认真的一个有效窗口,能够表现出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防止学生走入思想的误区,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独立自我、善良友爱的思想情怀。如口语交际教学就一定要体现互动,使教学进程真正具有交际性,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善于发现学生语言的亮点。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去学习倾听,应对和礼貌交际,去学习热情大方的口语交际,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他性,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当学生在进行写作时,通过对这些人和事的理性判断与情感表露,能形成一个自我反省、不断反思的过程。如布置写《身边的雷锋___》时,学生都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体现他人的良好品质,身边的雷锋是谁?是勤于打扫卫生的___,是乐于为同学整理书桌的___还是___,学生在笔下挥洒的同时,也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与快乐。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应向他们学习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大家身边的雷锋,从而升华自己,发展自己。
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学会知识的同时懂得领会陶冶情操、传承文化、感悟人生的价值。作为新生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敢于挑战,乐于拼搏,在实践教学中寻找更高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常玉芬.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J].教育革新,2005,(10).
[2]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李长银.找准渗透点,捕捉契机,有效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J].新教育,2016,(12).
[4]李延国.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7).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起点,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文学中的美学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美,在不断深化学生审美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中国有句古话:“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一位深爱学生欢迎的老师,首先要非常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能体现老师专业道德的修养,教师的人格、职业修养和教学风格往往会不知不觉中感染身边这些年幼无知的学生,他们通过效仿老师的行为来完成自己内在的素养提升。教师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者,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个人修养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效仿学习过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必须方方面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材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对其合理的加工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思想境界。
1.关注教材中的人物素材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多是正面形象,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是值得学习的。如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雷锋,聪明好学、勤于思考的爱迪生,又如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读书的詹天佑、童第周等,这些人物以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不同精神品质,从爱国主义到集体主义,从道德品质到学习态度,做人道理等,几乎涉及德育的各个方面,有效地从人物身上进行迁移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等,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诗文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影响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文大都选自一些有名的思想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也基本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他们更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人文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就犹如一面镜子。例如诗人那种爱国如爱家,舍己为人的高尚人格是小学生永远的榜样。他们通过接触这些文人,可促进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这一系列崇高的形象无不引起学生心灵震撼。
3.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教育
文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好素材,更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想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语文课程对学生培育工作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优越的语言环境,又有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社会资源。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要善于拓展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使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如《动手做做看》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三个儿子》这篇浅显的课文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又如《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等课文,向学生展示了祖国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渴望了解家乡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三、课外阅读是不可忽视的育人阵地
阅读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成熟的思想和完善人格的形成離不开阅读。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引导,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多开展有助于学生思维形成与提高的阅读活动,一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效果,二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让他们爱上语文学习。此外,还应经常给机会展示课内外学习的成果,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成为学习的有心人,激发上进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掌握(学会)与智能发展(会学)的统一,使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然后给他们布置好一定的阅读任务,让他们能够按照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有效阅读,这样才能达到用阅读来净化学生心灵的最终目的,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阅读习惯。
四、通过说与写来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与形成
说、写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强弱、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反映学生认真的一个有效窗口,能够表现出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防止学生走入思想的误区,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独立自我、善良友爱的思想情怀。如口语交际教学就一定要体现互动,使教学进程真正具有交际性,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善于发现学生语言的亮点。在整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去学习倾听,应对和礼貌交际,去学习热情大方的口语交际,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他性,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当学生在进行写作时,通过对这些人和事的理性判断与情感表露,能形成一个自我反省、不断反思的过程。如布置写《身边的雷锋___》时,学生都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体现他人的良好品质,身边的雷锋是谁?是勤于打扫卫生的___,是乐于为同学整理书桌的___还是___,学生在笔下挥洒的同时,也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与快乐。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应向他们学习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大家身边的雷锋,从而升华自己,发展自己。
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学会知识的同时懂得领会陶冶情操、传承文化、感悟人生的价值。作为新生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敢于挑战,乐于拼搏,在实践教学中寻找更高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常玉芬.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探讨[J].教育革新,2005,(10).
[2]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李长银.找准渗透点,捕捉契机,有效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J].新教育,2016,(12).
[4]李延国.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7).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