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说
在中国佛教史上,据文献记载十轮经由梵文译成汉文的译本有两种:先译的是《大方广十轮经》,后的译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一)第一种译本《大方广十轮经》
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各种大藏经中,《大方广十经轮》共有八卷,十五品。 失佚人名,译经年代被定为北凉。
(二)第二种译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唐高宗永徽二年正月至十二月玄奘用一年的时间重新翻译了《十轮经》,并将其命名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新译本无论在内容的完善、品目结构的合法性、主旨的突出、语言的优美等方面都超过了旧译本、大大的提高了《十轮经》的传播与地位。
(三)旧译与新译的历史地位作比较
《大方广十轮经》是早期传播以三阶教为中心 。 由于三阶教的宗旨:三阶教以苦行忍辱为宗旨,每天只吃一顿乞来的饭,以吃寺院的饭为不合法。在路上行走,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竭力提倡布施。死后置尸体与森林,供鸟兽食,叫做以身布施等等与以往的僧众大不相同。从信行圆寂后,至唐开元年间(594~725)前后百余年,三阶教曾遭到四次打击。最初是隋开元二十年(600),禁断传行,但未能完全禁绝。其次武周证圣元年(695)认为三阶教籍违背佛意,命尽数送礼部集中,作为经符录处理。第三次是圣历二年(699)限制三阶教徒,吃乞食、长戒、持戒、坐禅而外,其他行为都视为违法。第四次是开元十三年(725),命诸寺三阶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三阶教僧与一般僧侣同居,不得别住;所有三阶教籍,全部除毁《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由于三阶教发展与禁绝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方广十轮经》的传播发展,也因此这样的一幕历史背景使《大方广十轮经》的传播与地位抹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在玄奘重译《十轮经》之前,历史记载中未发现有其他派的高僧大德在其著作中引及《十轮经》,或许这能说明《大方广十轮经》当时并未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这显然也不利于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但玄奘在西土求法、遍观佛教典籍的经历,以他在佛学界崇高的威望和地位来重译《十轮经》,这也就十分明确地肯定了《十轮经》的历来是毫无疑问的,从源头上杜绝了批判者的口实。玄奘还将新译命名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将它归入《大集经》系列之中,这就根本上提高了《十轮经》。
(四)凉译与唐译的对比
文辞虽有出入,但唐译的第一<序品>大致相当于凉译的第一<序品>与第二<诸天女问四大品>。唐译第二<十轮品>相当于凉译第三<发问本业断结品>及第四<灌顶喻品>。唐译第三<无依行品>相当于凉译第五<相轮品>与第六<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唐译第四<有依行品>及第五<忏悔品>相当于凉译第七<众善相品>、第八<刹利依止轮相品>。唐译第六<善业道品>相当于凉译第九<远离饥嫌品>,唐译第七<福田相品>与第八<获益嘱累品>相当于凉译第十<布施品>、第十一<持戒相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精进相品>、第十四<禅相品>、第十五<智向品>等六品。
二、藏译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的简介
藏译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共有八卷十品,记载着译者是藏族大译师浪巴明多和汉地的和尚甚深等几个人。通过查阅很多藏文历史文献与教法史我们也可以断定藏文译者浪巴明多是赤松德赞时期的人。赤松德赞是藏族第38代赞普,执政时间(公元755-797年)为八世纪。译者翻译《地藏十轮经》的年代也就在八世纪。关于汉地和尚甚深的资料在藏文文献里极少,记载汉藏佛经翻译的诸多译师资料中也未发现有关这位译师的记载。
三、两个汉译版与藏译版的目录、内容、框架结构比较。
从目录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藏译本与唐译的符合度,从目论到正文的框架、内容,藏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与唐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是极其符合的,在藏译本里第五品没有品名而已内容上没有任何的删减,由此推理藏译本的原文是唐译。
四、藏译本与唐译本的不同点:
① 在藏译的正文开头就有几句咒语,是关于佛经的版本问题,所有藏译的佛经,其首行必须表明其出处,如译自印度梵文的,就写印度梵文,就写印度语曰:XXX:如是译自汉语,则写成汉语曰:XXX;若是译自于阗,那就写于阗语曰:XXX。曰后面的时属于什么文种的音译文字,如今随着年代久远,除印度梵文和汉文外,于阗文等不易还原。而汉译佛经没有这个先列,所以,经过认真研究后才能确定邹安琪的汉译佛经译自什么文种。
② 自藏文赤松德赞起就有一套非常科学的规定,即每部经的首页第二行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部经属于什么类别的,即律藏之首,必须写明:“向佛、众菩萨及三宝敬礼敬礼!”。这样的好处就是,人们一看首页的第二行就明白,这部经属于什么类别。但汉译佛经没有这方面的识别符号,所以看完正文才知道。
唐译的第一卷就有写明了时间、译者、地点等
③ 凉译和唐译的正文的标点符号只有句号。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目录到文章的结构、还是最主要的内容上也唐译和藏译都没有特别的出入,以上的这些不同点也不能说明藏译本不是由唐译本译过来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据文献记载十轮经由梵文译成汉文的译本有两种:先译的是《大方广十轮经》,后的译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一)第一种译本《大方广十轮经》
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各种大藏经中,《大方广十经轮》共有八卷,十五品。 失佚人名,译经年代被定为北凉。
(二)第二种译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唐高宗永徽二年正月至十二月玄奘用一年的时间重新翻译了《十轮经》,并将其命名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新译本无论在内容的完善、品目结构的合法性、主旨的突出、语言的优美等方面都超过了旧译本、大大的提高了《十轮经》的传播与地位。
(三)旧译与新译的历史地位作比较
《大方广十轮经》是早期传播以三阶教为中心 。 由于三阶教的宗旨:三阶教以苦行忍辱为宗旨,每天只吃一顿乞来的饭,以吃寺院的饭为不合法。在路上行走,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竭力提倡布施。死后置尸体与森林,供鸟兽食,叫做以身布施等等与以往的僧众大不相同。从信行圆寂后,至唐开元年间(594~725)前后百余年,三阶教曾遭到四次打击。最初是隋开元二十年(600),禁断传行,但未能完全禁绝。其次武周证圣元年(695)认为三阶教籍违背佛意,命尽数送礼部集中,作为经符录处理。第三次是圣历二年(699)限制三阶教徒,吃乞食、长戒、持戒、坐禅而外,其他行为都视为违法。第四次是开元十三年(725),命诸寺三阶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三阶教僧与一般僧侣同居,不得别住;所有三阶教籍,全部除毁《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由于三阶教发展与禁绝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方广十轮经》的传播发展,也因此这样的一幕历史背景使《大方广十轮经》的传播与地位抹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在玄奘重译《十轮经》之前,历史记载中未发现有其他派的高僧大德在其著作中引及《十轮经》,或许这能说明《大方广十轮经》当时并未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视,这显然也不利于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但玄奘在西土求法、遍观佛教典籍的经历,以他在佛学界崇高的威望和地位来重译《十轮经》,这也就十分明确地肯定了《十轮经》的历来是毫无疑问的,从源头上杜绝了批判者的口实。玄奘还将新译命名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将它归入《大集经》系列之中,这就根本上提高了《十轮经》。
(四)凉译与唐译的对比
文辞虽有出入,但唐译的第一<序品>大致相当于凉译的第一<序品>与第二<诸天女问四大品>。唐译第二<十轮品>相当于凉译第三<发问本业断结品>及第四<灌顶喻品>。唐译第三<无依行品>相当于凉译第五<相轮品>与第六<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唐译第四<有依行品>及第五<忏悔品>相当于凉译第七<众善相品>、第八<刹利依止轮相品>。唐译第六<善业道品>相当于凉译第九<远离饥嫌品>,唐译第七<福田相品>与第八<获益嘱累品>相当于凉译第十<布施品>、第十一<持戒相品>、第十二<忍辱品>、第十三<精进相品>、第十四<禅相品>、第十五<智向品>等六品。
二、藏译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的简介
藏译本《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共有八卷十品,记载着译者是藏族大译师浪巴明多和汉地的和尚甚深等几个人。通过查阅很多藏文历史文献与教法史我们也可以断定藏文译者浪巴明多是赤松德赞时期的人。赤松德赞是藏族第38代赞普,执政时间(公元755-797年)为八世纪。译者翻译《地藏十轮经》的年代也就在八世纪。关于汉地和尚甚深的资料在藏文文献里极少,记载汉藏佛经翻译的诸多译师资料中也未发现有关这位译师的记载。
三、两个汉译版与藏译版的目录、内容、框架结构比较。
从目录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藏译本与唐译的符合度,从目论到正文的框架、内容,藏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与唐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是极其符合的,在藏译本里第五品没有品名而已内容上没有任何的删减,由此推理藏译本的原文是唐译。
四、藏译本与唐译本的不同点:
① 在藏译的正文开头就有几句咒语,是关于佛经的版本问题,所有藏译的佛经,其首行必须表明其出处,如译自印度梵文的,就写印度梵文,就写印度语曰:XXX:如是译自汉语,则写成汉语曰:XXX;若是译自于阗,那就写于阗语曰:XXX。曰后面的时属于什么文种的音译文字,如今随着年代久远,除印度梵文和汉文外,于阗文等不易还原。而汉译佛经没有这个先列,所以,经过认真研究后才能确定邹安琪的汉译佛经译自什么文种。
② 自藏文赤松德赞起就有一套非常科学的规定,即每部经的首页第二行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部经属于什么类别的,即律藏之首,必须写明:“向佛、众菩萨及三宝敬礼敬礼!”。这样的好处就是,人们一看首页的第二行就明白,这部经属于什么类别。但汉译佛经没有这方面的识别符号,所以看完正文才知道。
唐译的第一卷就有写明了时间、译者、地点等
③ 凉译和唐译的正文的标点符号只有句号。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目录到文章的结构、还是最主要的内容上也唐译和藏译都没有特别的出入,以上的这些不同点也不能说明藏译本不是由唐译本译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