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汉学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dyt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3月28日,位于上海浦东的香格里拉酒店迎来了由当时新任校长茱·福斯特(Drew Faust)带队的一批来自哈佛大学的客人,主题为“亚洲、哈佛与世界”的哈佛中国论坛于当日在这里举行。这是哈佛大学校友会2000年设立“哈佛全球论坛”以来第三次举办中国论坛,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主办方在会议期间举办了两场招待会,用餐使用的筷子上都专门用汉字烫金印制了“哈佛大学”字样,且没有英文。
  那时的中国,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已开始引起全世界瞩目。迄今为止,尽管在全美一百多家孔子学院中,哈佛大学并未成为外方合作院校,但其与中国教育方方面面的合作却始终处于全美高校第一的位置。当时,“国学热”刚刚在国内兴起,这届哈佛中国论坛有一个分论坛就是关于国学的。以《初唐诗》《盛唐诗》《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蜚声汉学界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和他的中國太太宇文秋水(田晓菲)都在这个论坛做了精彩发言。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为了让参与论坛的所有人都能听得懂,论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宇文夫妇当时也都自始至终使用英文进行交流。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论坛的所有人,都在用英文“National Study”一词在指称“国学”。我认为这个译法,颇似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硬译”,于是在讨论环节我就提出应该把“国学”对译成英文的“Classics”的看法,得到的回应大致是:Classics 在学术领域是有专门含义的一个术语,即“古典学”,特指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研究。由于自己当时刚刚回国,又不是做这个领域研究的,而且对“国学”“古典学”在中国国内的实际状况并不是太了解,所以就没去深究,但似乎在心中留下了一个心结。
  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则是时隔近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主编的一本书即将出版,书的中文名是《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责任编辑希望英文书名既准确又凝练。“Sinology”指称“汉学”已是共识,但“国学”一词,我下意识地就给出了“Classics”的翻译。目前,这本书已经出版。前些日子,我与翻译学“出身”、来自古典学“大本营”的意大利博士乐安东交流,他说这样的翻译不但一目了然,而且非常有助于国际视野下重建中国古典学——即国学。后来,我将这本新面世的书送给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校长、古典学杰出专家艾伦·米勒(Allen Miller)教授,并向他解释了我对他几乎投入一生研究的“Classics”的新理解。出乎意料的是,他对此表示非常赞同,并为我的理解添加“注脚”说:2013年他在南卡罗来纳大学主办的第十五届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是围绕中国经典翻译的,会议的中文标题是“1950年代以及其后的中西方经典翻译”,而英文标题正是“Translating the Ancient Classics in China and the West – 1950 and Beyond ”。这说明,作为古典学家的艾伦·米勒教授早已放弃带有西方话语中心意涵的古典学理解,把中国经典国学也视为Classics之一种。
其他文献
煙雨溢云水墨愁,青帘渔火映西楼。最美江山花浸月,粉墙黛瓦瑶池羞。  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绘就了属于江南的古老画卷,似乎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这特有的悠然之情。江南是一部曲,弹奏了千载,却终究没有人能够逃出它的朦胧意蕴,或许,能拜倒在江南的青石路上,也是一种诗意的幸福。  江南是一部乐声悠扬的曲子。我们在粉墙黛瓦间歌唱着清幽与喧嚣。江南不需要尘世的繁华,江南不喜欢艳丽的色彩,江南
期刊
我已经很久不吃素面了。  照理说,我应当很喜欢吃素面,因为家里人都爱好,特别是我母亲,每每都能吃好大一碗。可惜我并不喜欢,生素面有着一股咸酸味,而下锅后稍有不慎就会粘在一起,夹生,不好吃。素面向来等不了人,  不抓紧吃就越吃越多。我每次拒绝吃素面,母亲总会很遗憾地说:“你外婆做素面很辛苦的。”  我似乎很久没见到外婆了。  由于路途遥远,我通常只在过年时去一趟,但也不久住,像过客似的只留一夜。昨夜
期刊
上海是出天才的地方,政治上、经济上、艺术上、体育上、文学上都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人物和现象,而刊物上,《收获》就是另一个天才。  几十年来,它卓尔不群,出新思想、新观念,独领风骚,自成权威。  一部豪華时尚的车,驾驶人就是车的灵魂。《收获》的主编、编辑,一代一代,一拨一拨,更是些天才。  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收获》发表了我的作品,曾经给了我巨大的鼓励,从此有了信心。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先进的文学
期刊
【作文命题】  请以“ _____,不仅仅是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作文指导】  (一)审题  此题为半命题作文。审题时抓住题眼能让审题事半功倍。题眼“不仅仅”表示对于“享乐”并未否定,除了“享乐”还应有其它感受,那是对“享乐”的超越和升华。横线上可以填的词很多,如旅游、音乐、人生、养花、
期刊
相对于秋天,冬天更多的在于它索寞之中呈现出的不同味道。  那是老酒的味道,与火炉的温暖、年深月久这样的感觉交融在一起。冬天里,事情或許少了许多,你我可以慢下来,不再过多奔波,不再持续辛劳,而是稍稍松弛下来,善待一番自己了。曾经有木炭幽蓝的火苗在冬夜舔着锅底,木柴的噼啪声在火炉中发出,含着亲切,透着童话般的滋味。这之中,你依稀看见父亲在火炉边烤着手脚,也烤着洋芋或者红薯,不多时就有悠悠的香味发散出来
期刊
18  唱戏是庙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庙会的啦啦队。唱戏纯粹是为了给庙会助兴,其意在于让庙会更能吸引人,促使人气足够旺盛。药王山的庙会,比起香山,民间性更强,娱乐性更足。香山吸引的主要是信徒,奔着热闹去的人相对较少。但药王山则不同,它地处州城的附近,又安坐于一州版图的中央,老孺皆可抵达,于是它的人气,犹如森林着火那般熊熊烈燃。而唱戏,形若火上浇油。    观戏者以逛庙会者为主,那么唱戏者为何人?答案
期刊
在2017年9月举办的“文化写作与学人随笔专题研讨会暨李浩作品系列新书出版座谈会”上,几乎每个发言者都会先来一段“我与李浩”的开场白,然后引渡到李浩的为学为人和对他系列新书的评论。轮到我说话的时候,突然间有点语塞,我和李浩之间的“多重关系”,还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大学时代,李浩高我两届,应该是我的学兄,我们都来自偏远的陕北,见面以老乡相称。当我二度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读研时,李浩已经先期毕
期刊
谈不及身之微物  近来时常有精神涣散状态,说是人在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注意到细微的存在,比如我眼前的这些盛开了的蔷薇,还有前几天被汽车运走的身体,看到故乡那棵离我遥远的芦荟和蟹抓兰。说实话,我并不是爱花之人,而我对其的描述只想表达我最近视角落在与我关系并不精密的事物上,大有无所事事,精神寡淡之意。我鲜少与花同框,我觉得一个男人不可离花太近。  五一小假,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个来回,并没有去做那些重要的事
期刊
各位作家朋友,各位領导:  今年是《收获》创刊六十周年,按照中国的老话说是甲子年。六十年前,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从此风雨兼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到了今天。巴金给《收获》制定的办刊方针是“出人出作品”。巴老的话都是这样的简洁和朴素,比如“讲真话”,比如“把心交给读者”。年轻时不懂事,对这些话语并不过心,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悟这些话语中所蕴含的厚重分量。如果把《收获》比作
期刊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