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基”,要把数学思想方法适当地说出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145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里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于扩充自然数,使得可以用“数”来表示小于“单位1”的量。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会认、会读、会写小数,而要回答一些更为本源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小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小数和自然数是什么关系?尽量把构建“小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孩子们易懂的方式表示出来。
  一、不能满足于直接指认式
  北师大版用直接指认的方式认识小数。 “小数的意义(一)”首先用人民币的元、角、分来引进小数(见图1)。开宗明义的三句话就是直接指认:
  “ 1.11元是1元1角1分。”
  “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
  “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这一段教材反复地让学生知道,“以10 或100、1000为分母的分数表示的量,也可以改写成用“ 0.1,0.01,0.23,0.059”那样形式的数来表示它。 随后,又将抽象的数1作10等分,再次说,“也可以”写成0.1;“也可以”写成0.01。 接着的练习,要求学生模仿,“也可以”写成0.064。用图形表示的分数,“也可以”写成2.13和1.04。教材的内容全在分数的改写上。 至于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凭什么将分数“也可以写成”小数,没有任何解说。无目的地写来写去,灌输的味道未免太重了。
  到了“小数的意义(二)”(见图2),通过量黑板、称鸵鸟蛋,将测量得来的量,按照度量衡的制度将换算时的分数写成小数。例如,用米尺量黑板时,1米之外多出的36厘米,写成0.36米;12克重鹌鹑蛋写成0.012千克。总之,还是将换算得到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到了“小数的意义(三)”(见图3),忽然在计数器上打出22.222,直接问每个2分别表示多少,据此认识小数点、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等。认知跨度相当大。然而,小数在计数器上位于何处?本身是一个需要探究思考的问题,现在直接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一一指认各个数位上的2是什么意思,又是一通灌输。
  总之,整段教材,从指认开始,强调“也可以”把分数写成小数,在练习中依样模仿,重在能认得小数,会进行单位换算,会改写成小数,然后直接给出数位表。至于这些内容背后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小数乃是自然数位置计数的扩展与延伸,几乎没有触及。这与“四基”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
  
  图3
  二、做好铺垫工作,揭示小数意义的本质
  人教版教材四下中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见图4),从度量讲台桌的高及课桌面的长入手,发现量出1米之后,还分别多出1分米和2分米。于是,提出问题: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问题是提出来了,但是没有展开。教材接着也是把米、米、米改写为0.1米、0.01米、0.001米。
  尽管学生只认识了0.1、0.01、 0.001三个小数,教材紧接着就提出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最后,给出数位顺序表(见图5)。这样做,没有任何铺垫,同样没有说明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于小学数学中“小数的意义”的内容,只有一句话:“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不过,理解是要求很高的行为动词。那么,对于“小数的意义”而言,要理解哪几点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小数是为了表示小于“单位1”的量。
  2.除0之外,自然数中最小的是1,所以自然数不能表示小于1的量。
  3.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是小于1的数。(在《初等数论》中可以找到有关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概念的表述)
  4.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一类特殊分数。(注:在刚刚接触小数的时候,小数就是指有限小数。本文所指的小数,都是指有限小数)
  5. 一个小数可以记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小数点。
  6. 小数使用十进制位值原则记数法,满十进一,但分数不是。
  三、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
  第一段 小数的意义
  (一)开首语
  华罗庚: 大哉,数学之为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数学无处不在。
  (二)自然数和小数
  宇宙很大,我们可以用自然数描写很远的地方,一米,十米,百米,万米,亿米……万亿米……
  粒子很小,用自然数不能描写。因为自然数里最小的数就是1(0 除外)。因此我们需要引进比1还要小的数,才能描写很小的粒子。
  (旁白:比1还小的数有没有?有啊,分数!、都比1小)
  (现在,让我们特别注意一类分数:,,,,……,……)(旁白:10亿分之一,多么小啊!)
  具有这样分母的一类特殊分数,我们称之为小数。
  
  (三)小数采用新的记法
  例如:
  = 0.1 ;
其他文献
【摘 要】已知“拿走、游走、飞走、吃了、用了、跑了”和“还剩”,求“原来有多少”的题目,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解决问题中不可或缺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也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用加法含义解决问题时无法回避而又难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思维、图示思维、语言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通过启发、组织、点拨、评价,促进学生在操作、语言、思维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
【摘 要】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学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将课堂所讲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引入生活素材,为数学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巧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并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建构学生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 原型 经验 应用  数学生活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提供了现实原型与应用空间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确定研究问题时,尊重学生的基础与需求。师生共同设计研究内容和步骤,共同学习。通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项目学习;以学定学;师生共创;学生主体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选择现实世界中自己关心的真实的问题,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任务,进行积极的、多元的学习。在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曾介绍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绘画时所关注的评价方向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孩子画完后总是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完后喜欢问:“好不好?”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两种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透视这种教育现象后就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是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塑造一个偶像,然后千方百计地诱导孩子去模仿、去追逐、去复制、去膜拜。中国孩子问“像不像”,其实是
【摘 要】长度、面积均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学习,是空间领域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发展度量意识、空间观念,也为今后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对此,对 “面积”内容进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把握面积概念,渗透度量意识;感知面积单位,发展度量意识;理解面积公式,感悟度量本质。  【关键词】面积教学;度量;再思考  一、把握面积概念,渗
【摘要】本研究从我国中部H、J及N省农村地区的6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251名幼儿,对其入学准备状况进行测查,并向样本园中的27名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师幼关系质量,考察师幼关系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结果表明,师幼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幼儿入学准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幼儿入学准备与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呈显著正相关。建议有针对性地改善农村地区师幼关系,着重转变农村地区的入学准备
【摘 要】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有“模”的,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公式等,用数学的语言把思考方法、思考过程、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可视化”。学生在经历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分析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图解,有助于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发现,直至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关键词】数学建模;模型准备;模型假
课程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解释有很多。有种观点认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消极力量,是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这种观点客观上源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抗拒,主观上则源自对教师抗拒行为的片面理解。从已有的课程改革实践看,课程改革已对教师造成程度不一的冲击,抗拒与遵从在改革中都有体现,是教师应对冲击的不同方式。总体上看,教师对于课程改革遵从多于抗拒,但是抗拒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份调查显示,教师对课
一、语文课堂:矛盾的课堂  教书十八载,走进班级,面对学生依旧有战战兢兢之感——怕说错话,怕教错题,怕自己的“半斤八两”捉襟见肘,怕座下有的“不吃”有的“过饱”……从周一到周五,从白昼到黄昏,一个人在讲台上极少缺席,日日享受着众生的愉悦喧哗和热闹捧场,也苦恼于自己的顽固不化和苦思冥想。当前“非语文”和“泛语文”之论甚嚣尘上,如我辈教习语文多少有点“出生入死”“无可适从”之悲壮,在文本、生本、师本互
“几十年来每谈到台湾教育的种种弊端,从教育当局、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每个人都感到无奈,好像大家都陷入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中,欲振无力。”这是黄武雄对台湾教育现实的描述。  这个蜘蛛网是怎样炼成的?  在黄教授看来,台湾教育存在三大问题:升学主义、管理主义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不当运用。这三大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主义与教育资源的粗廉主义,“在政治解严八年后的今天,教育实质上并未解严”。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