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的中国传统地方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中国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但铸造了中华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现在的每一个中华儿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形成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文化;初中生;校本课程
引言:
如何在初中德育和课改工作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可以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对校本课程作这样的定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探究和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针对初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横向探究,广泛搜集民族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厚,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才能对其形成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然后才能选择其精华进入比较细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所以,在开课之初,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层面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横向搜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式的宏观印象。
(二)梳理重组,绘制“民族传统文化树”
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一个层次,老师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重组。具体做法是师生合作,一起探索绘制“民族传统文化树”。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各类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构成“民族传统文化树”上绵延的枝杆与丰茂的“枝叶”。有些“枝叶”小到学生家乡“本土文化”的来由特点,甚至关联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分类标准不同,文化树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我们引导学生绘制了四种文化树:节日文化树、礼仪文化树、饮食文化树、服饰文化树。
(三)纵向探究,形成“民族传统树文化”
攀缘着“民族传统文化树”,师生们会一起在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度过很多愉快的时光。纵向探究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指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对选定的一两个文化专题进行深入探究。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精心备课,分块主讲;有时各小组通过网络、媒体、书店等渠道,就某个文化层面纵向搜集资料,班上交流……丰富多彩的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不断增多,逐渐厚实起来。
(四)联系生活,弘扬“民族传统树文化”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这个内化过程,需要有相应的活动为载体。为此,师生一起讨论,策划 一些切实可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板报和展览;组织“我与传统文化”演讲赛和辩论会;利用学校“文化艺术节”表演“传统文化香飘校园”节目;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我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征文活动……这些活动收效良好,涌现了不少让人心动的好作品。一段时间下来,档案柜里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会摆放得整整齐齐,陈列室中分类装订的精美成果集也会越堆越高。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收获整理成一篇篇探究论文踊跃投稿,让自己的活动成果变成铅字飞向四面八方。
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有专家学者认为,倡导学生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收效快的好方法。读诵经典,可以让学生增强记忆力,心地向善,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结合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在高年级开设以“中华古诗文及启蒙教材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三、实施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人格和人品素养。
(一)寻找前人“知恩图报”的足迹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惜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就以学生在高年级校本课程中学过的《三字经》为例,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前人的这些美好传统。如“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有了这些鲜活的例子,老师再来引导学生 “惜真情,学感恩”,就水到渠成了。寻找前人“知恩图报”的足迹,这个活动为顺利提升学生的“人格”和“人品”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小事做起,在“感恩”中成长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老师在高年级的校本课程中设计和开展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比较典型的活动如:“母亲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信”比赛,与母亲进行心灵对话;寒暑假倡导学生为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组织以“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让他们学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母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这些富有生活气息与情感體验的活动,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的空间。
结束语: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能有所作为),学生天天这样读,也天天在这样做。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课堂和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1] 孙晓慧. 浅谈初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策略[J]. 新课程(中学),2017(1).
[2] 汪功攀.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初探[J]. 新课程(中),2012(10):22-22.
作者简介:万斌(1986.06)男,汉 籍贯:甘肃庄浪 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 本文系2020年度平凉市教育科学学研究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庄浪梯田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为【2020】PLG141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通化中学
关键词:文化;初中生;校本课程
引言:
如何在初中德育和课改工作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可以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对校本课程作这样的定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探究和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针对初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横向探究,广泛搜集民族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厚,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才能对其形成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然后才能选择其精华进入比较细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所以,在开课之初,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层面的资料,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横向搜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式的宏观印象。
(二)梳理重组,绘制“民族传统文化树”
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一个层次,老师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重组。具体做法是师生合作,一起探索绘制“民族传统文化树”。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各类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构成“民族传统文化树”上绵延的枝杆与丰茂的“枝叶”。有些“枝叶”小到学生家乡“本土文化”的来由特点,甚至关联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分类标准不同,文化树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我们引导学生绘制了四种文化树:节日文化树、礼仪文化树、饮食文化树、服饰文化树。
(三)纵向探究,形成“民族传统树文化”
攀缘着“民族传统文化树”,师生们会一起在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度过很多愉快的时光。纵向探究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指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对选定的一两个文化专题进行深入探究。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精心备课,分块主讲;有时各小组通过网络、媒体、书店等渠道,就某个文化层面纵向搜集资料,班上交流……丰富多彩的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不断增多,逐渐厚实起来。
(四)联系生活,弘扬“民族传统树文化”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化,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这个内化过程,需要有相应的活动为载体。为此,师生一起讨论,策划 一些切实可行的主题活动,如办“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板报和展览;组织“我与传统文化”演讲赛和辩论会;利用学校“文化艺术节”表演“传统文化香飘校园”节目;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我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征文活动……这些活动收效良好,涌现了不少让人心动的好作品。一段时间下来,档案柜里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会摆放得整整齐齐,陈列室中分类装订的精美成果集也会越堆越高。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收获整理成一篇篇探究论文踊跃投稿,让自己的活动成果变成铅字飞向四面八方。
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有专家学者认为,倡导学生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收效快的好方法。读诵经典,可以让学生增强记忆力,心地向善,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结合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在高年级开设以“中华古诗文及启蒙教材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三、实施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人格和人品素养。
(一)寻找前人“知恩图报”的足迹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惜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就以学生在高年级校本课程中学过的《三字经》为例,其中有不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前人的这些美好传统。如“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有了这些鲜活的例子,老师再来引导学生 “惜真情,学感恩”,就水到渠成了。寻找前人“知恩图报”的足迹,这个活动为顺利提升学生的“人格”和“人品”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小事做起,在“感恩”中成长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老师在高年级的校本课程中设计和开展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比较典型的活动如:“母亲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信”比赛,与母亲进行心灵对话;寒暑假倡导学生为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组织以“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让他们学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母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这些富有生活气息与情感體验的活动,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的空间。
结束语: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能有所作为),学生天天这样读,也天天在这样做。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我们的课堂和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1] 孙晓慧. 浅谈初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策略[J]. 新课程(中学),2017(1).
[2] 汪功攀.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初探[J]. 新课程(中),2012(10):22-22.
作者简介:万斌(1986.06)男,汉 籍贯:甘肃庄浪 本科 中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 本文系2020年度平凉市教育科学学研究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庄浪梯田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为【2020】PLG141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通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