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媒体时代催生了诸多法治问题。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激活学生的自媒体生活经验,将自媒体法治案例引入课堂,唤醒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法治意识,型塑其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意识,提升媒介素养,更好地参与网络公共生活。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自媒体;媒介素养教育;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以微信、微博、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的自媒体日益流行,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广阔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表言论、晒照片或者视频,分享喜悦,宣泄情绪,这一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晒族”。在这一日渐庞大的群体中,中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最先接纳和应用者成为了“晒族”的主流人群。然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尚有不足,容易出现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随意“晒”导致自己或他人的隐私被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涉及违法犯罪。
随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简称大纲)的颁布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法治教育将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媒介素养,成为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以“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一课(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为例,作一探索。
一、激活自媒体生活经验,唤醒法治意识
自媒体时代,隐私被无限放大。“晒族”常用的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网络上大量侵犯公民隐私权现象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网民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的缺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隐私”内容的设置,对于唤醒未成年人保护隐私的意识,提高未成年人保护隐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我们应立足教材,有意识地将法治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唤醒其合理合法使用自媒体的意识。
教学伊始,笔者设计了课堂调查环节:“你平时会通过何种途径上网?你上网通常做些什么?你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吗?你会‘晒’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吗?”调查活动聚焦学生感兴趣的“晒族”日常生活,采用对话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纷纷“晒出”自己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此时,教师追问“在其他同学们的晒宝中,你发现你的身影了吗?”“小凯,你怎么把我照片也发你空间里了”“小颖,这是我的秘密,你答应过不告诉其他人呢,太过分了……”“讨伐声”此起彼伏,晒族与被晒者由最初的抗议,逐渐变成争论、辩解。
此时,教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对照自己的行为,你觉得有哪些不妥之处?”“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一课教材明确列出了“隐私”与“隐私权”的概念,并以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为例,辅以相关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隐私”“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隐私权的定义”。学生们阅读教材,逐渐陷入了思考。在其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有的说,随便“晒”泄露了自己的隐私,有的说泄露了别人的隐私,还有学生说自己的隐私被别人泄露了……由此,学生开始思考“晒族”涉及的隐私等法律问题,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演绎自媒体法治案例,淬炼法治思维
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法治思维方式即人们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对学生而言,养成积极的媒介批判能力的关键是要学会客观、理性地对待铺天盖地的自媒体信息,学会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而法治教育元素的融入,将为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提供助力。
教学中,教师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播放了“连云港电大一位女生被四名女生殴打、剪发、拍裸照并上传至网络事件”的相关报道。由于这一事件就发生在本地且是最新的时政材料,学生感到非常震惊,对“晒族”行为有了更为深入的道德与法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联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侵犯隐私权的事例,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小演员对故事情节的精彩演绎,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们对隐私与隐私权的认识和理解。表演结束后,教师先邀请“晒族”和“旁观者”探究思考:将他人的隐私上传到网上是何种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后果?同时,让“被晒者”谈谈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感受,以及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
由此,学生认识到参与网络公共生活要具有法治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同时,提高防范意识,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具体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要做到不蓄意打听和刺探别人的“秘密”,无意中听到或看到他人的隐私,应当为他人保守秘密。未经本人允许,不得散布他人的隐私。相互尊重是现代社会理应遵循的基本文明规则,受人尊重的奥秘是首先要尊重他人。如此,才能享受愉快的自媒体生活。
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教育的基础要求,学会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为标准,分析、判断、处理生活问题,即形成法治思维才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案例研讨、法治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特點,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生动的法治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逐渐形成法治思维,获得并不断提升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能力。
三、践行自媒体法治生活,强化法治信仰
今天,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法治国家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3]这也是法治教育最高层次的要求——形成法治信仰,即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将法治内化为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行动指南和行为习惯,形成践行法治精神的最有力行动。[4]对于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法治信仰的形塑更具现实意义。 在学生理解隐私权的基础上,教师请同学们以“人肉搜索”为关键词,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前,学生已经为此分为四个小组,搜集了丰富的素材。课堂上,主题探究活动以模拟听证会的形式展开。第一小组为“问题陈述组”,负责分析“人肉搜索”的现状及原因;第二小组“政策研究组”,负责搜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评析;第三小组为“解决方案组”,负责提出政策建议;第四小组“行动计划组”,则负责制订行动计划,号召同学们积极行动,赢得职能部门和公众的支持。
这一主题探究活动将“晒族”熟知的“人肉搜索”现象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课堂评析,对“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有了深刻的认识。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性“晒”的危害,懂得了作为公民,自己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同时,我们也要遵守法律,严守国家机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课后,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共同制定的行动计划,撰写提案送交相关职能部门,或走进社区,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将法治意识融入自身的生活实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我们在教学中可积极争取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创设自主体验和参与法治实践的平台。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法治意识融入自媒体生活,不断强化法治信仰,并以此引领自身生活。
法治教育由社会生活引发,也是为了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5]自媒体时代的法治教育这一教育命题源自青少年的生活实际,更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实现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开拓与创新自媒体时代法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润生.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好隐私问题的度[J].中小学德育,2016(11):28.
[2][4]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3]潘海东,崔维云.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难题[J].中小学德育,2016(11):43.
[5]崔維云.价值引领:法治教育的应然意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9.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连云港市罗阳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自媒体;媒介素养教育;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展。以微信、微博、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的自媒体日益流行,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广阔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表言论、晒照片或者视频,分享喜悦,宣泄情绪,这一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晒族”。在这一日渐庞大的群体中,中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最先接纳和应用者成为了“晒族”的主流人群。然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尚有不足,容易出现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随意“晒”导致自己或他人的隐私被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涉及违法犯罪。
随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简称大纲)的颁布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法治教育将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媒介素养,成为思想品德课堂的重要课题。在此,笔者以“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一课(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为例,作一探索。
一、激活自媒体生活经验,唤醒法治意识
自媒体时代,隐私被无限放大。“晒族”常用的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网络上大量侵犯公民隐私权现象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网民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的缺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隐私”内容的设置,对于唤醒未成年人保护隐私的意识,提高未成年人保护隐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1]我们应立足教材,有意识地将法治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唤醒其合理合法使用自媒体的意识。
教学伊始,笔者设计了课堂调查环节:“你平时会通过何种途径上网?你上网通常做些什么?你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吗?你会‘晒’自己或他人的信息吗?”调查活动聚焦学生感兴趣的“晒族”日常生活,采用对话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纷纷“晒出”自己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此时,教师追问“在其他同学们的晒宝中,你发现你的身影了吗?”“小凯,你怎么把我照片也发你空间里了”“小颖,这是我的秘密,你答应过不告诉其他人呢,太过分了……”“讨伐声”此起彼伏,晒族与被晒者由最初的抗议,逐渐变成争论、辩解。
此时,教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对照自己的行为,你觉得有哪些不妥之处?”“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一课教材明确列出了“隐私”与“隐私权”的概念,并以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为例,辅以相关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隐私”“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隐私权的定义”。学生们阅读教材,逐渐陷入了思考。在其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有的说,随便“晒”泄露了自己的隐私,有的说泄露了别人的隐私,还有学生说自己的隐私被别人泄露了……由此,学生开始思考“晒族”涉及的隐私等法律问题,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演绎自媒体法治案例,淬炼法治思维
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法治思维方式即人们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对学生而言,养成积极的媒介批判能力的关键是要学会客观、理性地对待铺天盖地的自媒体信息,学会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而法治教育元素的融入,将为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提供助力。
教学中,教师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播放了“连云港电大一位女生被四名女生殴打、剪发、拍裸照并上传至网络事件”的相关报道。由于这一事件就发生在本地且是最新的时政材料,学生感到非常震惊,对“晒族”行为有了更为深入的道德与法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联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侵犯隐私权的事例,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小演员对故事情节的精彩演绎,进一步深化了学生们对隐私与隐私权的认识和理解。表演结束后,教师先邀请“晒族”和“旁观者”探究思考:将他人的隐私上传到网上是何种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后果?同时,让“被晒者”谈谈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感受,以及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
由此,学生认识到参与网络公共生活要具有法治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同时,提高防范意识,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具体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要做到不蓄意打听和刺探别人的“秘密”,无意中听到或看到他人的隐私,应当为他人保守秘密。未经本人允许,不得散布他人的隐私。相互尊重是现代社会理应遵循的基本文明规则,受人尊重的奥秘是首先要尊重他人。如此,才能享受愉快的自媒体生活。
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教育的基础要求,学会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为标准,分析、判断、处理生活问题,即形成法治思维才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对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案例研讨、法治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特點,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生动的法治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逐渐形成法治思维,获得并不断提升参与网络公共生活的能力。
三、践行自媒体法治生活,强化法治信仰
今天,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法治国家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3]这也是法治教育最高层次的要求——形成法治信仰,即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将法治内化为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行动指南和行为习惯,形成践行法治精神的最有力行动。[4]对于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的青少年而言,法治信仰的形塑更具现实意义。 在学生理解隐私权的基础上,教师请同学们以“人肉搜索”为关键词,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前,学生已经为此分为四个小组,搜集了丰富的素材。课堂上,主题探究活动以模拟听证会的形式展开。第一小组为“问题陈述组”,负责分析“人肉搜索”的现状及原因;第二小组“政策研究组”,负责搜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评析;第三小组为“解决方案组”,负责提出政策建议;第四小组“行动计划组”,则负责制订行动计划,号召同学们积极行动,赢得职能部门和公众的支持。
这一主题探究活动将“晒族”熟知的“人肉搜索”现象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课堂评析,对“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国家安全问题等有了深刻的认识。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性“晒”的危害,懂得了作为公民,自己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同时,我们也要遵守法律,严守国家机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课后,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共同制定的行动计划,撰写提案送交相关职能部门,或走进社区,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将法治意识融入自身的生活实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我们在教学中可积极争取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创设自主体验和参与法治实践的平台。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法治意识融入自媒体生活,不断强化法治信仰,并以此引领自身生活。
法治教育由社会生活引发,也是为了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5]自媒体时代的法治教育这一教育命题源自青少年的生活实际,更是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实现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开拓与创新自媒体时代法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润生.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好隐私问题的度[J].中小学德育,2016(11):28.
[2][4]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3]潘海东,崔维云.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难题[J].中小学德育,2016(11):43.
[5]崔維云.价值引领:法治教育的应然意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9.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连云港市罗阳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