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们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理解应用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老师拼命讲课,披肝沥胆;学生玩命做题,挥汗如雨.结果,面对试题,似曾相识,却又无可奈何.有的老师提出:讲——练——考——批——讲,按照这样的方式重复强化.拼命地讲和做,起到了治标的作用,解决了一道题目、一个知识点的问题,但并未治本.许多学生数学成绩差,追根溯源,往往要归结到对数学概念的不重视或不理解,概念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到法则、性质、定理、证明、运算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少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要求学生记忆.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本文认为: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因此认为培根固本,强化概念教学,是取得理想成绩的最佳方略.
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突破口,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提问概念,学生对答如流,遇到问题,却只有“望题兴叹”,老师讲解“一听就会”,自己动手“一做就错”.这是我们常见的假性理解——对概念只是简单的记忆和表面理解,却没有抓住本质特征,不能正确的应用.例如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另外,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那么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本人也在尝试寻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以便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一、通过实例或其他方式介绍概念的产生背景,并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固有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合理抽象,对于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师不能进行照本宣科式地讲解或规定,而是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其形成过程,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其理解与运用能力.没有“过程”的教学,因为缺乏数学思想方法为纽带,概念间的关系无法认识,概念间的联系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应用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概念的过程”.殊不知没有概括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的先天不足,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而且面对新情境时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实现概念的正确、有效应用,因此,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理解概念.
例如,讲解函数的概念时,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史,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函数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再介绍几个函数实例及教材中的实例,再讲几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成两个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对于数集A中的任一个x,按照某个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相对应.从而总结出函数的定义.并通过这几个例子,正确理解函数概念的三个要素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把握了可以概念产生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消除符号的神秘感
其实,我们知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掌握各种法则、定理、公式,从而也就不能进行计算和论证.学生如果不领会概念的本质,就会产生对某些符号的神秘感.还说函数概念的教学,应着重从集合、对应的观点认识函数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学生在学习函数不久,判断函数y=x2(x∈R)与函数u=v2(v∈R)是否为同一函数时,不少学生对不同字母的函数分析感到无从下手.倘若学生清楚函数的本质是反映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与字母符号无关,只要是定义域、对应法则相同,就可以认定是同一函数,就可以迅速作出是同一函数的判断.
三、讲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澄清易模糊的概念
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关键又要深入浅出.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应引起教师的注意,不妨尝试运用对比讲解的方法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四、运用概念进行解题,巩固深化所学概念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还要加强练习和反馈,一个新概念或一些新知识讲授以后,学生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通过安排一些适当的训练加以反馈.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生初步领悟函数概念,知道了函数是对客观现实数量关系的抽象以后,让学生寻找、列举一些可以建立函数关系的例子,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材中也安排了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再用模型描述、解释实际问题的学习机会.在用函数建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函数,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强化亲身体验,启发内心感悟,激发心理共鸣,才能达到知识的内化,完成学习过程.
抽象的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与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概念、定理、公理、法则、公式的生成过程及内在规律展示给学生,不但让他们知道,更要让他们理解、消化、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理解应用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老师拼命讲课,披肝沥胆;学生玩命做题,挥汗如雨.结果,面对试题,似曾相识,却又无可奈何.有的老师提出:讲——练——考——批——讲,按照这样的方式重复强化.拼命地讲和做,起到了治标的作用,解决了一道题目、一个知识点的问题,但并未治本.许多学生数学成绩差,追根溯源,往往要归结到对数学概念的不重视或不理解,概念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到法则、性质、定理、证明、运算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少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要求学生记忆.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本文认为: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因此认为培根固本,强化概念教学,是取得理想成绩的最佳方略.
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突破口,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提问概念,学生对答如流,遇到问题,却只有“望题兴叹”,老师讲解“一听就会”,自己动手“一做就错”.这是我们常见的假性理解——对概念只是简单的记忆和表面理解,却没有抓住本质特征,不能正确的应用.例如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另外,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那么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本人也在尝试寻找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以便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一、通过实例或其他方式介绍概念的产生背景,并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固有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合理抽象,对于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师不能进行照本宣科式地讲解或规定,而是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其形成过程,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其理解与运用能力.没有“过程”的教学,因为缺乏数学思想方法为纽带,概念间的关系无法认识,概念间的联系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应用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概念的过程”.殊不知没有概括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的先天不足,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结果不仅“事倍功半”,而且面对新情境时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实现概念的正确、有效应用,因此,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理解概念.
例如,讲解函数的概念时,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史,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函数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再介绍几个函数实例及教材中的实例,再讲几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成两个集合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对于数集A中的任一个x,按照某个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相对应.从而总结出函数的定义.并通过这几个例子,正确理解函数概念的三个要素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把握了可以概念产生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消除符号的神秘感
其实,我们知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掌握各种法则、定理、公式,从而也就不能进行计算和论证.学生如果不领会概念的本质,就会产生对某些符号的神秘感.还说函数概念的教学,应着重从集合、对应的观点认识函数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学生在学习函数不久,判断函数y=x2(x∈R)与函数u=v2(v∈R)是否为同一函数时,不少学生对不同字母的函数分析感到无从下手.倘若学生清楚函数的本质是反映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与字母符号无关,只要是定义域、对应法则相同,就可以认定是同一函数,就可以迅速作出是同一函数的判断.
三、讲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澄清易模糊的概念
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关键又要深入浅出.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应引起教师的注意,不妨尝试运用对比讲解的方法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四、运用概念进行解题,巩固深化所学概念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还要加强练习和反馈,一个新概念或一些新知识讲授以后,学生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时就需要通过安排一些适当的训练加以反馈.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小综合的题目,以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生初步领悟函数概念,知道了函数是对客观现实数量关系的抽象以后,让学生寻找、列举一些可以建立函数关系的例子,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材中也安排了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再用模型描述、解释实际问题的学习机会.在用函数建模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函数,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强化亲身体验,启发内心感悟,激发心理共鸣,才能达到知识的内化,完成学习过程.
抽象的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与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其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概念、定理、公理、法则、公式的生成过程及内在规律展示给学生,不但让他们知道,更要让他们理解、消化、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