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发热;冷疗法;护理
体温是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oC。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机体在致热环境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根据发热的程度(以口腔温度为例)可分为低热37.3—38oC、中等热38.1—39oC、高热39.1—41oC、超高热41oC以上,如持续发热可加快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不清、抽搐、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脑细胞凋亡。及时有效的降温可减少原发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1 降低体温
发热患者首先要进行降温,目前降温主要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其中以物理降温为首选,物理降温分为局部冷疗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蒸发和传导两种散热方式降温,其中局部冷疗包括使用冰袋、冰囊、化学制冰袋及冷湿敷法等,局部冷疗时应及时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每十分钟查看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发紫、麻木、及冻伤的发生;全身冷疗是通过温水擦浴及乙醇全身擦浴,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全身冷疗主要是针对体温在39.5以上的高热病人,因全身冷疗用冷面积较大,所以在给患者实施全身冷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映,观察病人皮肤表面有无发红、苍白、出血点、感觉异常。特别注意血液病人及新生儿禁忌酒精擦浴。
2 病情观察
2.1 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4h测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1—2次。并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2.2 伴随症状:是否出现伴随症状如:寒战、巴结肿大、出血现象、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意识障碍等,及其程度。
2.3 原因及诱因:发热主要由于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临床上多见于感染性发热。发热的诱因可有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种药物;老人、婴幼儿、术后病人等。
2.4 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5 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3 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患者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鼓励病人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促进病人舒适
4.1 休息: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康复。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提供病人适当的休息环境: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4.2 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且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宜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3 皮肤护理:退热期往往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其改变体位,防止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出现。
5 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病人突然出现发冷、发抖、面色苍白,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护理中应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高热持续期应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身心不适,合理处理病人的要求。退热期,满足病人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补充营养。
体温是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oC。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机体在致热环境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根据发热的程度(以口腔温度为例)可分为低热37.3—38oC、中等热38.1—39oC、高热39.1—41oC、超高热41oC以上,如持续发热可加快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不清、抽搐、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脑细胞凋亡。及时有效的降温可减少原发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1 降低体温
发热患者首先要进行降温,目前降温主要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其中以物理降温为首选,物理降温分为局部冷疗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蒸发和传导两种散热方式降温,其中局部冷疗包括使用冰袋、冰囊、化学制冰袋及冷湿敷法等,局部冷疗时应及时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每十分钟查看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发紫、麻木、及冻伤的发生;全身冷疗是通过温水擦浴及乙醇全身擦浴,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全身冷疗主要是针对体温在39.5以上的高热病人,因全身冷疗用冷面积较大,所以在给患者实施全身冷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反映,观察病人皮肤表面有无发红、苍白、出血点、感觉异常。特别注意血液病人及新生儿禁忌酒精擦浴。
2 病情观察
2.1 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4h测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1—2次。并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2.2 伴随症状:是否出现伴随症状如:寒战、巴结肿大、出血现象、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意识障碍等,及其程度。
2.3 原因及诱因:发热主要由于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临床上多见于感染性发热。发热的诱因可有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种药物;老人、婴幼儿、术后病人等。
2.4 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5 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3 补充营养和水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患者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鼓励病人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促进病人舒适
4.1 休息: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康复。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提供病人适当的休息环境: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4.2 口腔护理:发热时由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且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宜出现口腔感染。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3 皮肤护理:退热期往往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其改变体位,防止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出现。
5 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病人突然出现发冷、发抖、面色苍白,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护理中应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给予精神安慰。高热持续期应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身心不适,合理处理病人的要求。退热期,满足病人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及时补充营养。